七一社區        注冊

廖漢生:食野果宿岩洞 堅持游擊戰直到賀龍重返湘鄂西

2014年10月15日09: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近日,《世紀風採》發表文章《廖漢生軍旅軼事》。文中記述開國中將廖漢生抱著“拿起刀槍跟賀龍”的思想參加革命,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人民軍隊一代名將。廖漢生投身紅色軍旅半個多世紀,他的傳奇經歷是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期間也留下許多啟迪后世的軼事,摘編如下。

1931年春天,紅二軍團奉命二下洪湖,賀龍又離開了湘鄂邊蘇區。在走馬坪送別了紅軍后,廖漢生跟著賀民英游擊隊,上了四門岩。

四門岩是湖南桑植與湖北鶴峰交界的一處高山區,一直是賀民英游擊隊的駐地,開始住的地方叫割耳台。賀民英游擊隊,領頭的自然是賀龍大姐賀民英,成員大多是賀家親屬舊部,男女老少共有二三十人。這樣一支小隊伍,要在敵人“圍剿”中堅持下去,很不容易。在賀民英的帶領下,不論大人小孩,能拿槍都拿起槍,能拿鋤都荷起鋤,一手拿槍,一手拿鋤,一邊打仗,一邊生產。大家砍掉山岩上的樹叢茅草,用火燒過,開出幾塊岩殼田,種上苞谷、南瓜,還養了豬,喂了雞。

賀民英游擊隊活動在四門岩山區,敵人拿他們沒辦法,就像廖漢生講的:“大隊人馬上不來﹔小股敵軍爬上來,我們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跑。湖南敵軍從南邊來了,我們就跑到鶴峰一邊﹔湖北敵軍從北邊上來了,我們又跑到桑植一邊,從這座山頭跑到那座山頭,跟敵人來回轉圈子。我們這裡有吃有住,能打能藏。”

可是,好景不長!1932年下半年,湘鄂邊蘇區陷入反革命的白色恐怖之中,其他紅色武裝損失殆盡,賀民英游擊隊成為眾矢之的。敵人涌上四門岩山區“清剿”,游擊隊駐地割耳台也遭到團防襲擊,敵人搜去了埋藏的糧食,毀掉了正待收割的庄稼。這時,廖漢生已經有了一女一子,大的不過兩歲,帶著打游擊很不方便。他便寫信給母親,把妻子、兩個孩子接回桑植老家隱蔽。

不得已,賀民英游擊隊從割耳台轉移,鑽入四門岩山區更高更密的深山老林裡,戰斗在千層殼、梯子嶺、雞公嘴。回憶往事,廖漢生筆下滿是豪情:“從這些小地名上就可以推知其地勢的險惡、陡峭。這裡是人煙絕跡的原始森林,林深草密,不見天日,沒有人家,隻有狼虫虎豹、狗熊猴子出沒其間。我們原有兩匹馬,用來馱東西和病號,把馬放進林子裡吃草時竟被老虎咬死了。”

山下到處是敵人,嚴密封鎖,頻頻搜山,揚言要把游擊隊困死、餓死、凍死在山上!冬天很快到了,大雪封住了山路,敵人的搜捕仍不見緩和,山上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艱難。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賀民英帶廖漢生下山去摸情況,找糧食。山下村子裡住著敵軍,他們進不了村,就摸到靠山根的一戶獨立人家,主人家姓朱。他悄悄找來附近幾戶群眾,有的捧來幾顆雞蛋,有的抱來兩個老南瓜,還有的揣來一壺黃米酒。臨上山時,主人家又送了一罐黃豆。

回山的時候,賀民英、廖漢生不敢走山路,怕雪地上留下腳印,會使敵人追蹤而來,隻能沿著流淌山水的水溝走,赤著的雙腳被劃出一道道血口子,又被冰水凍僵了。遇到溝邊枝丫橫生的地方,二人直不起身子,就在冰雪上爬行。他們帶回山上的一罐黃豆,成了大家的救命糧,由專人負責保管。每天用鐵鍋煮上一點,大家圍坐四周,賀民英鄭重地宣布:吃的時候,隻許“騎馬”,不許“抬轎”。所謂“騎馬”,就是用筷子立著夾, 這樣一次隻能夾上一二顆豆子﹔所謂“抬轎”,就是用筷子平著抄,那樣會多抄上幾顆。黃豆吃完了,賀民英又吩咐廖漢生等四處撿野果,挖野菜。

冬天的寒夜是最難熬的,廖漢生等人無鋪無蓋,飢寒交加,就撿來干樹枝,燒起一小堆篝火,圍坐著取暖,胸前背后輪轉著烤,真正是“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當時,有一首農家山歌,唱的就是游擊隊員的艱苦歲月:吃的洋芋果(土豆),烤的轉轉火(篝火),蓋的黃絲被(稻草),背的抓子火(土槍)。

就這樣,廖漢生等人食野果,飲山泉,宿岩洞,過著原始人的生活,從黑夜熬到白晝,從夏天熬到冬天,苦苦地堅持著,沒有一個人動搖,一直堅持到1933年春天,堅持到賀龍重回湘鄂西!

回憶這段往事,廖漢生感慨萬端:“這一段艱苦生活,磨練了我的筋骨,也磨練了我的意志,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解放后,我讀到陳毅同志描述游擊生活的《贛南游擊詞》,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湘鄂邊的山中歲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