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舊日箋》中的梁實秋

王國華

2014年10月30日14:5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07:春秋周刊

徐志摩“喪中”致梁實秋信件

徐志摩“喪中”致梁實秋信件

《舊日箋》有一個副題——民國文人書信考。顧名思義,書中皆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書信內容考証。四川學者龔明德選了徐志摩、葉聖陶、丁玲、梁實秋、林語堂、茅盾、郭沫若等文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共34篇。其中涉及梁實秋書信的文章計6篇。分別為《梁實秋回復中華書局約稿》、《梁實秋懇薦部下書稿》、《梁實秋自薦譯稿未果》、《徐志摩“喪中”致梁實秋》、《梁實秋致劉英士談?雅舍小品?》、《梁實秋致劉英士再談?雅舍小品?》。

文字之交

《梁實秋回復中華書局約稿》、《梁實秋懇薦部下書稿》、《梁實秋自薦譯稿未果》等信件都是梁實秋1930年代初寫給中華書局負責人舒新城的。其中《梁實秋懇薦部下書稿》一信是梁實秋為費鑒照與趙少侯的作品極盡鼓與呼,希望舒新城可以收購。此二人均為梁實秋在青島大學的同事,梁實秋是外文系主任,二人為外文系教師。

研究梁實秋學術生平的學者龔明德判斷:“在梁實秋執編《新月》的時候,費趙二位都是《新月》的投稿者,投來的稿件均被公開發表於《新月》。這層關系,是文人之間互相支撐的太自然太親密的理由了!但是,要說梁實秋與費趙二位熟悉到什麼程度,也很難說,不過是‘文字之交’罷了。有個細節,可以証實這一點。梁實秋書信手跡中的‘費照鑒’,其實是寫錯了費君的大名,正確的寫法是‘費鑒照’。”由此引出梁實秋對費鑒照與趙少侯二人此后去向的關注,還有研究者專門為龔明德提供了費鑒照的若干研究資料,使這短短一封信有了更多的外延。

只是龔明德先生數次提到費鑒照和趙少侯二人為梁實秋下屬,似乎為了証明梁實秋的熱情與禮賢,但無意中卻令人略有以今日之腹丈量昨日之心的感覺。憑直覺,民國文人,尤其學校裡的教授,確是不怎麼在乎這種上下級關系,作為“上司”的人自然謙恭,作為“下屬”的人也極少自認下屬,寧願以“弟”自稱。我在單位是個不大不小的頭目,向外人介紹自己分管部門的年輕人,常常以“同事”稱之,很少說“這是我下屬”。

小道消息

《徐志摩“喪中”致梁實秋》較短,全文抄錄如下:

實秋

前天禹九來,知道你又過上海,並且帶來青島的艷聞,我在喪中聽到也不禁展顏。下半年又可重敘,好得狠!一多務必同來。《詩刊》二期單等青方貢獻,足下、一多、令孺,乞於一星期內趕寫,遲則受罰。

太侔、今甫、一多諸公均候。

志摩

二十八日

文字不長,但信息量大,集中了八卦、邀約、征稿。讓徐志摩在母喪熱孝中也“不禁展顏”的八卦,是聽張禹九講的一個段子,梁實秋應心知肚明,徐志摩也知道梁實秋心知肚明,遂與其一起再度分享,類似“閨蜜”中互傳小道消息時的相對一笑。可以想見文學家平常人、平常心的一面﹔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互為好友,邀約“同來”見面,當在情理中﹔“《詩刊》二期單等青方貢獻”意思是這期《詩刊》要以發表青島方面的作品為主,讓梁實秋等人寫稿。

龔明德由此信聯系到聞一多的一首詩歌《奇跡》並寫道:“如此生動活潑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被一幫毫無情趣的人弄成了讓人頭痛的‘專業’,看一看那些什麼教授啊博士啊寫的分析聞一多《奇跡》的文章,就可略知一二。”可謂一語中的。

雞毛蒜皮

成為梁實秋代表作的雅舍小品,最初的篇章均刊發在劉英士編輯的《星期評論》上。《舊日箋》中梁實秋致劉英士的信均與雅舍小品有關,但極瑣碎,相當雞毛蒜皮。

第一封信中談稿費問題,說《男人》、《女人》的稿費已經收到,且“收條亦已補繳”。估計劉英士沒有看到收條,詢問梁實秋,梁答復“想必為足下棄置字簏,如須補填,請即寄下收據可也。茲附上另一收據乞收。”在另外一封信中,依然提到稿費,開頭就寫:“連發瘧五次,奄奄一息,奉來書強勉連寫兩篇呈政。這兩篇的稿費大概僅是我一次發瘧的藥費,慘。”另還提醒《星期評論》總是拖期出版的問題,說“貴刊久不出,讀者均疑有變”。

這種短信具體內容並不多,類似今日的微信留言或者QQ留言,不可能成為傳記或當事人為文的素材,屬於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我們平時可以看到的,只是這個人的骨頭,尤其傳記,更只是個骨架,不具生命的活力。隻有這些“肉”才能讓骨架豐滿起來。

研究一個作家,一個文化人,必要研讀其作品、日記以及別人寫的側記,書信卻屢被疏忽。書信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有些例外的人,如胡適,無論日記還是書信,一字一句,似乎都做好了傳世的准備,而其他大部分文人尚不具備此種“自覺”,只是有事說事,沒事扯淡問安,因此都相對真實、性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