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堂特殊而生動的黨史軍史課

國防大學開展“弘揚長征精神 推進改革強校”主題活動側記

2014年11月26日13:5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堂特殊而生動的黨史軍史課

婁山關(油畫) 全山石作

參加“弘揚長征精神 推進改革強校”主題活動的國防大學50余名將校軍官和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出發前在遵義會議舊址合影。楊俊光攝

國防大學50余名將校軍官和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在土城戰役青杠坡戰斗遺址,開展現場教學。 楊俊光攝

黔北山水,刻下前輩鏗鏘的足跡﹔戰火硝煙,鑄起先烈英勇的雕像。

今年是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出發80周年,也是國防大學前身——軍委干部團成立並隨行主力紅軍長征8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弘揚長征精神,11月中旬,國防大學開展了“弘揚長征精神,推進改革強校”主題活動。在這一活動中,50余名將校軍官和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追尋紅軍足跡,緬懷先烈,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接中尋根溯源、飲水思源。

在婁山關戰斗遺址,重溫紅軍將士的鐵血魂魄

11月10日,國防大學50余名將校軍官和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從遵義出發,一路往北,地勢漸漸陡峭。大婁山“山勢綿亙,橫蹲數百裡”,像一條巨龍飛騰於茫茫雲海之間。婁山關,雄踞於婁山之巔,北踞巴蜀,南扼黔桂,當是咽喉之地,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婁山關紅軍戰斗陳列館裡,擺放著一幅復原的戰斗畫面。穿越歷史煙雲,大家從畫面中讀到一段歷史——剛剛在遵義會議中確立領導地位的毛澤東用兵如神,一渡赤水,插入雲南扎西﹔二渡赤水,佔領貴州桐梓。而處於桐梓、遵義交界的婁山關便成了兩軍爭奪主動權的主戰場。1935年2月,婁山關守軍憑險頑抗,彭德懷奉命率紅三軍團面對黔軍四個團的兵力,兩翼包抄,繞道迂回,白刃拼殺,出奇制勝。

歷史的烽火硝煙雖然散盡,但雄奇的關隘仍顯得蒼涼悲壯。大家拾級而上,登上海拔1500米高的婁山關小尖山山頂,面前赫然出現一道齊腰深的戰壕,這是當年的“黔軍”工事,后被紅軍攻佔,至今仍保持著原貌。今有碑鐫刻:婁山關小尖山戰斗遺址。

站在雲霧飄渺的山頂放眼遠眺,仿若耳畔又傳來“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的豪情吟唱,隆隆的炮聲,累累的彈痕,無不清晰地記錄著逝去的烽火歲月。

“前輩們已經完成了他們奔跑的路程,那是鋪滿了血與火的路程。”戰略教研部副教授吳瓊說,站在這裡,我們觸摸到了軍人的血性和魂魄,感受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

在青杠坡戰斗遺址,領悟黨員干部模范帶頭的先鋒意識

霧靄茫茫中,當年土城戰役青杠坡戰斗遺址顯得十分靜謐。在青杠坡的制高點——銀盤頂,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題寫的“青杠坡紅軍烈士紀念碑”高聳入雲,分外奪目。

國防大學黨史專家劉波副教授現場支起土城戰役及中央紅軍一渡赤水要圖,在山麓間給大家現地授課——

長征中的干部團,是一所培訓紅軍干部的流動軍校。1935年1月下旬,干部團在這裡同國民黨軍在一個不足2平方公裡的葫蘆形隘口中鏖戰,血染習水河……干部團傷亡100多人,連長犧牲了3個。土城戰役,是我軍軍事史上最具英雄氣概的一幕:中國共產黨后來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核心,三任國家主席,一任國務院總理,五任國防部長,八位元帥,一百多名將軍,當時全部參與了這場戰役。

講到此處,劉波副教授意味深長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長征途中,敵機扔下的傳單上寫道:“紅軍的道路就是石達開的道路”“朱毛要成為第二個石達開了”。干部團軍事教員宋時輪看完傳單,因勢利導,先給大家講了石達開在大渡河全軍覆沒的歷史,然后問學員們:“同樣是樹,為什麼大風一刮有的倒了,有的就沒倒?”隨后,他給出答案:“這主要看樹根在土裡扎得深不深。我們紅軍的隊伍也有根,它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眾之中。”

參觀四渡赤水紀念園,大家屢屢聽到這樣的故事:在行軍的時候,黨代表走在后邊,替士兵背槍,和士兵共甘苦。士兵對黨代表是很擁護的。如果下個命令,沒有黨代表的署名,士兵對這個命令是要懷疑的。平時在生活中官兵一致,但在戰場上卻有許多“不一樣”:打起仗來,黨員沖在最前面﹔缺衣少食時,凍死的是軍需處長,累餓而死的是炊事班的共產黨員……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都犧牲在戰斗第一線。

走進這段歷史,撫慰英靈,大家恍若聽見當年長征路上的馬嘶和槍鳴。“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政治工作,這就叫行勝於言。”國防大學政治部主任李升泉在與大家的交流中說:“紅軍時期政治工作是黨代表做的,黨代表威信很高。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等基本原則永遠不過時。”

在息烽集中營舊址,重溫“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堅定信念

11月13日,大家來到貴陽城北60余公裡的息烽縣城。抗戰期間國民黨的秘密監獄息烽集中營設立在此。

“從來壯烈不貪生,許黨為民萬事輕”。走進舊址英烈事跡陳列館,大家猶如重讀一部血與火交織的史冊。每個人神情凝重,似乎感受到回廊上還飄蕩著痛苦和呻吟。

半個世紀以前,在這塊浸透先烈鮮血的土地上,一群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與黑暗勢力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抗爭,寫下一部部驚天動地的壯麗詩篇。講解員介紹,息烽集中營是當時軍統所設3所秘密監獄中規模最大、管理最嚴、關押人員“級別”最高的一所。8年時間裡,關押我黨人士1200多人,600多人在此被秘密殺害和折磨致死。

巾幗英烈張露萍等7名地下黨員,冒著生命危險打入軍統電訊總台,監聽、搜集了大量情報,為革命作出了特殊貢獻。被捕后,他們都被關押在息烽集中營,后被集體殺害在息烽快活嶺下。《紅岩》中許雲峰的原型許曉軒烈士親筆刻下“先憂后樂”四字的核桃樹仍挺立在院中,令參觀者駐足凝思。那位熟悉可愛的“小蘿卜頭”宋振中,是共和國最年輕的烈士。1940年,他還在襁褓中就隨父母一起被捕,在息烽的鐵窗中度過了童年。

“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人間煉獄。”看到這裡,戰役教研部講師王鐵難掩心中波瀾:“在黑暗的囚牢和敵人的酷刑面前,一大批著名共產黨人和愛國民主志士,英勇不屈,正氣浩然。他們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忘我的犧牲精神和不朽的革命氣節,令人感佩。”

參觀完陳列館,年輕的防務學院講師楊陽在留言簿上寫道:重走長征路,並不只是體力的長征,更是一次精神的長征,是在歷史時空的穿越中,接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禮。

不久前,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特別指出: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澱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習主席還曾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我們當初是從哪裡出發的、為什麼出發的?在返程列車車廂內召開的黨小組會上,大家堅定地表示:擎旗自有后來人。體味當年紅軍將士探尋革命道路時篳路藍縷、艱辛奮斗的情景,作為干部團的傳人一定要發揚紅軍傳統,永葆政治本色,爭做習主席倡導的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軍人。(記者 褚振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