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1928年版《在黑暗中》封面
1927年12月,丁玲的處女作《夢珂》在《小說月報》上發表,受到各方面的注意。此后,她連續發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記》、《暑假中》等十幾篇小說。這時期的作品,主要描寫一系列在新思潮影響下沖擊封建家庭的知識女性,她們對封建禮教深惡痛絕,厭惡黑暗的現實,強烈地要求個性解放。作品極富時代色彩,追求光明的力量潛伏於作品中。
1928年10月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是丁玲出版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集。書中收錄了《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暑假中》、《阿毛姑娘》等4篇短篇小說,另有1篇后記《最后一頁》。
丁玲說:“我這本集子裡的主人公,都是在黑暗中追求著光明的女性,所以書名定為《在黑暗中》。”
《夢珂》
《夢珂》寫一青年女學生夢珂離開了學校,寄住在姑母家。在姑母家裡,她從一個純潔、朴素的女孩子變成了一個追求物質享受、善於應付的小姐,她喜歡上了表哥曉淞,然而有一次她卻看到表哥和另一個女人鬼混。她絕望於表哥曉淞的虛偽,厭惡淡明的低下和猥褻,一時她看不到出路何在,為追求一種發泄,為了一種“內在的沖動和需要”,於是她化名為林琅,參加了圓月劇社,沉溺在她原先十分憎惡的野雞般的生活中。
小說表現了夢珂內在性的苦悶,這種苦悶當然是由於那個時代造成的。
《莎菲女士的日記》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丁玲的成名作,一經發表,便影響很大,它以日記的形式,寫了莎菲這樣一個患著肺病的知識女性,南北奔波,不是為了事業、為了讀書,而只是為了追求“真的愛情”。她不愛虔誠的求愛者葦弟,但卻被儀表漂亮的南洋小開凌吉士所迷住。當她看清了凌吉士瀟洒的外表下掩蓋著的丑惡靈魂的時候,她痛苦已極,那隻不過是她禁不住凌吉士外表的誘惑,陷入感情泥潭而不能自拔,最后她踢開了他,但卻又絕望地發出“悄悄地活下來,悄悄地死去”的哀嘆。
小說以日記的形式,運用心理描寫的手法,細膩地反映出那個時代女青年的苦悶、空虛、渺茫的心情和病態的呻吟。由於這種感傷主義情調契合了當時人們的心態,所以這篇小說在當時擁有許多讀者。
《暑假中》
《暑假中》以武陵縣的一所小學校為背景,以幾個青年女教師嘉瑛、承淑、德珍、志清等為主人公,描寫她們在暑假期間的活動。她們的苦悶、孤獨、無聊,相互使心斗氣而又互相離不開,有時還有點精神變態,她們不滿意眼前的處境,但又找不到出路,隻好靠打牌、幻想、回憶、放債或待在家裡不動來消磨自己的青春。她們在那個時代,走不出那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盡管嘉瑛多次想走,志清也想繼續升學,但最后又還是都退縮了回來,依舊“忙著預備那要講授的功課”,可想而知她們又將重演那極度苦悶的死水一般的生活。
小說以心理描寫手法刻畫了這幾個女性“幾乎無事的悲哀”,讓人驚服。
《阿毛姑娘》
《阿毛姑娘》中的阿毛本是一個不諳世事的農家少女,嫁給陸小二后,心理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開始是對物質世界的好奇,后則羨慕城市那種富貴、高雅、享樂的生活,而朴實憨直的陸小二又無法滿足她開始變化的欲求,連去做模特兒也被阿婆和陸小二給否了。在生與死、富貴與貧窮、高雅與低賤、城市與鄉村的選擇之中,她隻能是屬於后者,最后她吃下火柴杆尋短見而死,正像她自己所說:“不為什麼,就是懶得活,覺得早死了也好。”小說寫得很有詩意,有一種悲劇的美。
《在黑暗中》是丁玲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但它展露出了作者嫻熟高超的創作技巧,尤其是這四篇小說的心理描寫,在當時受到普遍好評。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青年女性,她們或者最后過上電影明星的生活,或者准備悄悄死去,或者繼續過那種無聊死悶的生活,或者尋短見而死,結局都是悲觀絕望﹔她們都曾奮斗過、掙扎過,然而都失敗了,最后不得不灰心、喪志、頹敗、滅亡……
小說揭示出了那個病態黑暗的時代造成了這些女性的悲劇結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那個時代。
《在黑暗中》初版后立即得到讀者的青睞,到1934年6月連續再版過六次,累計發行10萬余冊。這個發行數,在當時是很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