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15日起,大型抗戰史詩劇《長沙保衛戰》將在央視8套晚間黃金檔推出,每晚4集連播。
《長沙保衛戰》台前幕后的陣容堪稱豪華:由湖南和光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浙江美濃影視有限公司投資拍攝制作,曹禺戲劇文學獎獲得者錢林森擔任編劇,著名軍旅導演董亞春執導,實力派男演員張豐毅、佟瑞欣、鄭昊、馬曉偉攜戴嬌倩、小斯琴高娃等人主演。
歷時4年的心血之作要與全國廣大觀眾見面了,作為制片方之一的湖南和光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鄒鵬通過電話,向記者傾訴了他對這部電視劇的難忘情感。
民族精神信仰
仍為今天中國社會所需要
據了解,《長沙保衛戰》作為首部走出國門的中國抗戰題材電視劇,在今年舉辦的第16屆俄羅斯國際電影電視節上廣受好評,奪得“評委會特別大獎”。日前,《長沙保衛戰》還在俄羅斯塞瓦斯托波爾第十屆“共贏”國際電影電視節上榮獲“大功勛編年史”獎項一等獎。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部抗戰劇?為何能感動海外觀眾,頻獲國際電視大獎?在第16屆俄羅斯國際電影電視節上,評委會給予《長沙保衛戰》高度評價,認為該劇通過電影化的鏡頭、史詩化的拍攝手法,生動並深刻地用電視語言體現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和平責任。在劇集內容上,體現了人類靈魂深處最真最善最美的訴求,以及對被戰爭扭曲人性的拷問與反詰,激發了世人對世界和平的永恆渴望。
鄒鵬認為,這是一部不跟風不隨大流“鬼子橫飛”而追求品質的“反銅臭”抗戰劇。它所弘揚的錚錚鐵骨精神與獻身於民族事業的信仰仍然為今天中國社會所需要,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文藝創作者決不能
罔顧自己民族曾經的苦難
近年來,抗日“神”劇充斥著國內熒屏,備受詬病。而《長沙保衛戰》突圍“神”劇的底氣從何而來?
“文藝創作者決不能罔顧自己民族曾經的苦難。”鄒鵬說,“我天天生活在長沙這座城市裡,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感受著這個城市的現在和歷史。歷史上的長沙,就在二戰期間,與斯大林格勒、廣島、長崎並列為受損最嚴重的四大‘傷城’之一。而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以傷亡12.53萬余人的慘痛代價,換回日軍傷亡9.38萬余人的戰果。”
“正是在這樣的切膚之痛與歷史意義的背景之下,我們作為制片方,絕不能罔顧自己民族曾經的苦難。‘數箭連發’、‘太極神功’、‘手撕魷魚片’、‘鷹爪神功’、‘鬼子橫飛’……這樣在武俠片裡才出現的橋段,怎麼可以用到‘抗日戰爭片’裡面呢?”
“寧可名不見經傳也絕不要遺臭萬年!我們制作的電視劇不是教科書,但也絕不能是罔顧民族苦難的動漫風‘反面教材’。我們創作者必須要對歷史、對抗戰中的犧牲者保持敬畏之心,要客觀真實,要嚴肅對待。”
“時至今日,一句當年的口號,還經常讓我內心震動:‘我們要讓湖南,要讓長沙成為日本鬼子的墳場!’”鄒鵬動情地說。
“長沙精神”激勵
台前幕后人員精益求精
這是一部精益求精的電視劇。
據了解,由於劇中炸點密集,光是炸藥就耗費約有100余噸。在拍攝過程中,男演員們經常背著十幾斤的軍事裝備在各個戰壕與炸點中穿梭。為了真實表現三次長沙會戰的殘酷與震撼,演員們常常在幾十個“炸點”的包圍中完成一次次表演,皮肉傷成了家常便飯,甚至一些參與演出的“小鮮肉”們最后發現自己變成了“皮糙肉厚”的硬漢型男。
鄒鵬說:“拍攝這個戲真的很苦,但是導演在現場的口號是‘是爺們兒就給我堅持下來’。大家覺得必須爺們兒,所以都堅持了下來。拍攝的時候,我們都把自己當作是參與保衛戰的長沙人,靠一股‘長沙精神’支撐著。”
為了精准表現三次戰役呈現的不同景象的需要,劇組耗資千萬余元將長沙月亮島設為了主拍攝基地,並在島上重塑了一座“歷史上的長沙城”。“我們用真實的復刻版的‘老長沙’,精雕細琢當年戰爭背景下的市井風貌與市民生活。而為了真實地表現1938年的文夕大火,在拍攝后期,這座精心搭建的‘老長沙古城’也被付之一炬。”鄒鵬透露,《長沙保衛戰》還在天心閣、第一師范、岳麓山上的愛晚亭、靖港古鎮以及長沙縣李默庵故居等地實地取景拍攝,劇中還有些長沙的俚語、民俗譬如檳榔、辣椒等展現。
“從布景到參演群眾,就連拍攝時期陰冷潮濕的天氣都是原汁原味的‘來自長沙’,絕不是‘橫店牌’。”鄒鵬說。(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