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南京大屠殺的美國籍受害者魏特琳

張生

2014年12月18日14:29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06:春秋周刊

侵華日軍的暴行引發的心理后果,並不僅僅出現在日軍直接暴力受害者身上,目睹南京大屠殺的人,同樣會遭受到折磨,並引發嚴重后果。

南京大屠殺發生后,明妮·魏特琳受到更為嚴重的創傷,她多次在日軍強奸犯罪現場解救中國婦女,日日夜夜在中國婦女的哀告和求助中度過,多次目睹受害者慘不忍睹的尸體。她的努力在今天看來,是需要很大勇氣和高度人道精神的英雄行為,但她自己當時卻因為不能解決所有中國人的痛苦而產生極大的無助感,反復自責。

魏特琳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傳教士,她知道自己必須克服現實帶來的傷害,而她的選擇是她熟悉的上帝。

實際上,南京即將淪陷的1937年12月11日,魏特琳已經在日記中對宗教的作用作了定位:“今天的祈禱做得很好,宗教就是為這種時刻創造的。”但她無法預計到日軍會把南京變成怎樣的人間地獄,無助的時刻,她泣血呼喚:“噢,上帝!阻止日軍凶殘的獸性,安慰今天無辜被屠殺者的父母們破碎的心,保護在慢慢長夜中備受威脅的年輕婦女和姑娘吧!願沒有戰爭的日子早日到來!正如你在天國所為,你也一定會恩澤芸芸眾生。”所以,當她的助手陳先生和羅小姐從日軍魔爪下僥幸逃生時,魏特琳等特地舉行了感恩會,她感動地說:“我從未聽到過這樣的祈禱。”

但上帝不總是能回應魏特琳的禱告,“看不到未來”的她,也曾選擇逃避,“我不想看南京,因為我肯定它已是一片廢墟。”但現實總是揪住她的視線,1937的聖誕節,她再次發自內心地祈禱上帝,當20多名婦女因為有人擔保而被日軍釋放時,魏特琳用寬慰和感恩來辭舊迎新,“因為在苦難和悲哀中也有福佑和奇跡。”

我們不能不欽佩魏特琳的仁心厚愛,她把自己的解脫建立在南京市民首先獲得解脫的前提之上,1938新年來臨的時候,她深情地禱告說:“上帝可憐那些窮人吧!但願他們不要經歷我們這裡10天來的恐怖!”她也真心地期望,能通過宗教活動減輕那些受害者的痛苦,“因為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安慰”,所以,我們可以發現,1938年后,魏特琳日記中記述的宗教活動日益增加。

魏特琳看到了她想看到的一些個案。一個會講英語的日軍士兵妻子是基督徒,她對魏特琳講的第一句話是:他們對南京發生的一切非常抱歉﹔一個長老會傳教士吳(伍)小姐歷經艱險來到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精力充沛地參加宗教活動,盡管她進城時被日軍強迫脫光了衣服﹔有5個女孩轉變了自己的信仰,一個女孩說,贊美詩成為她慰藉的源泉﹔參加禮拜的婦女人數有時會大幅度增加,人們的宗教熱情在遭受威脅時有很大提高,等等。

但魏特琳無法救贖自己。她知道自己在南京不是一個普通人,是關系到許多南京人生命和安全的外國人,這一份沉重的責任感和面對現實時的無能為力交織在一起,煎熬著她敏感的內心。一些並不是她責任的事,讓她自責不已,比如,她曾勸一個27歲的婦女離開難民營回到她丈夫身邊,結果這名婦女離開后的3個小時內遭到3名日軍士兵的強奸。她需要上帝教給她擺脫人生苦難的智慧,但是,一邊每天承受著重壓,一邊“還有更多我似乎根本無法完成的事……因為我的辦公室總是被人們圍困,他們來請求我給他們各種各樣的幫助”,魏特琳的日記中,“太累”、“筋疲力盡”、“一點精神都沒有”之類的言詞越來越多。

盡管魏特琳用各種方法來試圖排遣抑郁,但日軍殘殺無辜的報告案例、小狗萊蒂叼來的小孩頭顱、遍地的尸臭、被侮辱的中國婦女的哭訴、肆虐的漢奸、外國人士之間交流的各地慘狀等等,總是在提醒她苦難的事實。在魏特琳的日記中,月光慢慢成為一種指標,1938年下半年以后,皎潔的月光總能引起她的悲傷。關於疲勞和焦慮的記錄在日記中的篇幅逐漸增加,日軍每一個層面的存在總是引起她的“厭惡”。由於心情不好,脾氣本來很好的她,與同事之間的爭吵也多了起來。歐洲戰爭在1939年9月爆發后,魏特琳為人類遭受的無休止的戰爭噩夢而泣血,每到一個相應的日子,都會讓她回憶起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種種經歷。

盡管疲勞不堪,魏特琳主辦的各種宗教學習班規模不斷擴大﹔貝德士、馬吉等傳教士的布道會她熱切地參加,反復體味,時時感動﹔她鄭重地記錄別人的警句:“如果我們相信上帝,相信十字架的啟示,相信天國,相信生命不朽,我們就知道目前的混亂不會持久”﹔她相信慕尼黑會議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而“這是由祈禱所致”﹔她頻繁地引用祈禱會上那些勵志性質的《聖經》語句,如“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害怕,也不要畏懼他們﹔因為耶和華———你的上帝和你同在﹔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等等……但是,時不時地,現實讓她對宗教也倦怠了,1938年的“創始者節”,魏特琳坦陳沒有心情搞慶祝活動,只是“簡單”地舉行了祈禱。沃德主教主持禮拜時,一向不喜歡夸耀自己貢獻的魏特琳,對沃德“沒有對我們去年冬天的勇敢的行為加以評論”表示了不滿。貝德士從馬德拉斯宗教會議歸來,提出:現在世界上的非基督徒比過去10年中的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這讓魏特琳感到“黑暗”和“泄氣”。

世界對魏特琳來說不再有希望,她的日記出現了中斷。煩躁、悲哀、情緒低落、絕望,籠罩了魏特琳。1941年5月14日,她在美國選擇自殺。

一個在南京大屠殺發生時也沒有失去對生活的熱愛的魏特琳,卻最終被精神傷害摧垮了,她是南京大屠殺的美國籍受害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