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滿樓
萬家嶺大捷遺址墓碑。金鬆 攝
中國軍隊與日軍在長沙展開激烈巷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薛岳(右)與陳誠在前線。
近日,由董亞春執導、張豐毅主演的大型電視連續劇《長沙保衛戰》在央視八套熱播,該劇主要講述了抗戰期間在長沙進行的四次攻防戰。劇中,被稱為“老虎仔”的廣東名將薛岳臨危受命,其在長沙大火后赴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數十萬虎賁將士逐退了日軍對長沙的三次進攻,由此穩固了重慶大后方並為抗戰勝利立下卓越的功勛。抗戰結束后,薛岳曾於1949年12月擔任海南防衛總司令並組織“伯陵防線”,次年4月被擊敗后撤入台灣。
少為人知的萬家嶺大捷
1938年7月,日酋畑俊六大將指揮70萬華中派遣軍沿長江兩岸圍攻武漢,國軍則以120個師總兵力約110萬人迎戰,武漢會戰由此拉開序幕。7月下旬至8月初,日軍第11軍所屬的第106師團沿南潯鐵路兩側向江西德安方向推進,但在這裡,他們遭遇了成軍以來的最大噩夢。
贛西北是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司令薛岳的防區,這一帶為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區。為適應山地行軍,第106師團長鬆浦淳六郎命所部放棄戰車及重武器,除一部留守馬回嶺外,全軍主力一萬余人改編為馱馬大隊,以利於穿隙前進。10月2日,106師團主力進抵萬家嶺地區,但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等待他們的是枕戈待旦的十萬國軍。
薛岳的計劃,就是要讓日軍長驅直入,然后利用地勢將其一舉圍殲。用薛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這個反八字陣勢,如袋捕鼠,又如飛剪,敵犯右則左應,犯左則右應。敵若鑽進來,就很難逃出去。”從10月3日起,鬆浦淳六郎即感覺情形不對,之前進軍途中隻受到小規模襲擾,但進入萬家嶺一帶后,明顯有師以上的中國軍隊對其展開攻擊。
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也發現了這一情況,其立即命令106師團向北轉進,並向27師團迅速靠攏﹔同時,又令27師團警戒106師團右翼,企圖把106師團接出重圍。但是,日軍的救援在麒麟峰遭到國軍李漢魂部的頑強阻擊,直到戰役結束,27師團仍被隔離在萬家嶺主戰場外。
10月4日后,十萬余國軍陸續靠攏,對106師團合圍之勢已成。在薛岳的命令下,第18軍阻擊趕來增援的第101師團﹔第4軍死死卡住106師團的退路並展開正面攻擊﹔第66軍、第25軍也都相繼加入戰斗。在此情況下,鬆浦淳六郎仍想按岡村寧次的命令向北突圍,但在張古山遭到吳奇偉第74軍的頑強阻擊。
從地形上看,張古山是座毫不顯眼的小山頭,但其山勢極其險峻,為日軍前進的必經之地。最奇的是,這座小山頭正好堵在了整個萬家嶺戰場這一狹隘走廊的道路中間!換言之,如74軍卡住張古山,不僅徹底封死了106師團的出路,而且居高臨下,為聚殲頑敵創造最有利的條件。值得一提的是,死守張古山的不是別人,正是王耀武第51師下屬的張靈甫第153旅。這一戰,也是張靈甫的成名之戰。
在之后幾天裡,雙方在此展開了極其激烈的爭奪,張古山幾易其手,白天日軍憑借空中優勢和重炮攻下陣地,晚上張靈甫再指揮部隊以夜戰奪回,雙方打得頭破血流,尸橫遍野。盡管犧牲極大,但國軍將士仍頑強死守,任憑日軍反復拼殺,終究未能突破一步。張古山成了106師團的噩夢。
10月9日,各部隊向106師團展開了最后的猛烈攻擊,各部長官包括兵團司令薛岳也都親臨一線指揮。當晚,106師團全線崩潰,第4軍突擊隊一度還沖到了其司令部僅數百米處,如不是黑夜中目標不清,師團長鬆浦淳六郎極有可能被俘。這時,岡村寧次為拯救106師團的殘兵敗將而嚴令增援各部不惜一切代價向萬家嶺一帶靠攏。10日后,日軍三個師團、三個支隊分別從東面、背面殺奔而來。此時,鑒於基本殲滅106師團的目的已經達到,薛岳於13日晨果斷命令全軍撤出戰斗。
萬家嶺大捷共殲滅106師團四個聯隊,僅司令部千余人得以逃脫,這是抗戰以來殲敵人數最多的一次,也首創了中國軍隊基本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戰例。消息傳出后,各地紛紛舉行祝捷大會,武漢全市更是鑼鼓喧天,爆竹之聲晝夜不絕於耳。
焦土抗戰:被人為燒毀的長沙城
萬家嶺大捷是武漢保衛戰中的外圍戰役,雖然國軍在此重創日軍,但整體而言仍處於劣勢。1938年10月25日,日軍攻佔武漢。在此緊張局勢下,長沙古城迎來了建城以來的第一次大浩劫。
當年11月8日,日軍在攻入湖南北部后轟炸了長沙。9日、11日,臨湘、岳陽接連失守,中日兩軍對峙新牆河,長沙的陷落似乎在指日之間。11日上午,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接到蔣介石的密令:“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准備,勿誤!”隨后,張治中又接到蔣侍從室副主任林蔚的電話,其中特別強調了“對長沙要用焦土政策”。
日本大舉侵華的陰謀暴露后,最先提出“焦土抗戰”概念的廣西名將李宗仁,其提出: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作為有縱深地帶可以依靠的一方應“舉國一致,痛下決心,不惜流盡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國為焦土,以與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戰。”這一思想,一是為了避免失地物資被日軍獲取利用,二也是為了表明抗戰到底的決心。
接到蔣介石密令后,張治中立即召來警備司令酆悌和省保安處長徐權,由后者初擬了一份“焚城計劃”。據長沙市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許權回憶,其計劃明確要求,“棄守前,需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筑和一切不准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計劃由長沙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二團及長沙市社訓總隊負責執行,各單位於13日凌晨兩點前進入准備位置,放火指揮地點選在了城中位置最高的天心閣。張治中還特別批示,“限明晨(13日)4點准備完畢,我來檢閱。”為此,張治中還和酆悌、徐權一起研究組建了“破壞長沙指揮部”,由酆悌負總責,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任總指揮,社訓總隊副總隊長王偉能及許權任副總指揮。
13日零時,警備二團、社訓總隊組成一百多個縱火小分隊帶領汽油、煤油等到達准備位置。不知何故,一部分隊員在放火命令下達前即將燃料澆洒各處,而此時日軍尚在長沙百裡之外。凌晨2時許,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突然起火,不到一刻鐘,南門又有三處起火。接報后,副總指揮許權判斷為“一處失慎,三起放火”,但他打電話給警察局長文重孚要求救火時,后者表示警察及消防隊員都已撤離,而所有消防車已將水換成了汽油。
按計劃,舉火應有四重規定:一是省政府的命令,二是警備司令部的命令,三是警報器有節奏的長短笛聲,四是天心閣上有火柱。但南門火起后,其他放火小分隊不明就裡,以為行動已經開始,於是紛紛將點燃的火把投向布置好的油桶及周邊房屋。不久,就連天心閣也火光四射,長沙片刻間便陷入火場,大火燒了五天五夜,才自行熄滅。
事后統計,這次大火導致3千余人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經濟損失高達10多億元,相當於長沙經濟總值的43%。11月18日,蔣介石為平息民憤而將張治中撤職查辦,酆悌、徐昆、文重孚三人經審判后被槍決。
四戰長沙:“老虎仔”大展神威
長沙大火后,薛岳以代理司令長官身份(次年實任)指揮第九戰區對日作戰,張治中去職后,又兼任湖南省主席。次年4月,薛岳從南潯趕到長沙上任時,這座曾經的名城已形同廢墟,一片淒涼,在日軍重壓之下,要守住這樣一座傷城,困難可想而知。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歐戰爆發。受此鼓舞,日軍也加緊發動攻勢,企圖攻下長沙后直搗西南,令國民黨政府戰敗投降,以結束侵華戰爭。為此,岡村寧次指揮十余萬日軍分進合擊,從湘北、贛北、鄂南三個方向進攻長沙。在此情況下,薛岳指揮20余萬國軍沉著應戰,在有利地形的掩護下,日軍於10月上旬被擊退,雙方恢復到1938年的原有態勢。
1941年9月,日軍再次進犯長沙。此時,第九戰區的軍隊已近40萬人,薛岳擬將日軍誘至湘北汨羅江南岸后與日軍進行主力決戰,但由於敵方兵鋒凌厲,這一設想未能實施。9月27日,日軍首次攻入長沙城,但未及站穩腳跟,薛岳已指揮約10個軍的兵力進逼其左翼,日軍見勢不好,隨即向北撤退,雙方再次恢復原態勢。
當年12月底,在偷襲珍珠港得手后,日軍為配合太平洋戰爭而第三次進攻長沙。這一次,日軍進展很快,薛岳指揮第九戰區的部隊逐次抵抗后撤。1942年1月1日,日軍主力向長沙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但守城的國軍第10軍及第73軍拼死不退,日軍連攻 3日仍無法得逞。此時,薛岳調集國軍主力向日軍側翼實施反攻,日軍不得不再次后撤。由於當時天雨泥濘,道路難行,撤退的日軍在國軍追擊下損失很大。1月15日,日軍退過岳陽新牆河,回到原有態勢。此役后,薛岳獲青天白日勛章一枚。
1943年后,美軍在太平洋上展開反攻,日軍節節失利,海上交通隨時可能被切斷。為此,日軍大本營決定開辟一條由中國大陸直通印支的陸上交通線,以保持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聯系。1944年5月26日始,日軍由湘北分三路向南進犯,薛岳再次採用后退決戰、爭取外翼的“天爐戰法”,意圖誘敵深入,殲滅敵軍主力。但是,這次日軍是勢在必得,至6月中旬,國軍陣地相繼被突破,長沙於當月19日被攻陷,后又連陷萍鄉、醴陵、株洲、湘潭等地。薛岳擬在衡陽與日軍決戰,但因為增援部隊解圍不力,衡陽保衛戰打了40余天而不得不棄守,日軍隨后打通了平漢線南段、粵漢線和湘桂線,但這已是強弩之末了。
1945年日本投降后,薛岳任南潯線受降司令官,於南昌舉行受降儀式。1946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給他頒發一枚自由勛章,以表彰其在二戰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