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劍
最近,由徐克導演的大片《智取威虎山》正在國內熱映,也再度勾起了國人對同名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回憶。
創作與初編
1957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曲波所寫的小說《林海雪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1958年春天,上海京劇院一團的幾位演員,在上海中國大戲院觀看了連台本戲《七俠五義》后,討論能不能講將剛出版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改變成京劇,幾天后他們一起觀看了在上海公演的話劇《林海雪原》,決定將書中楊子榮打進威虎山、活捉匪首座山雕的故事改編成京劇,並分頭各寫幾場。
他們的創作活動得到了京劇院領導的支持,並在看了初稿后,起名為《智取威虎山》。整個戲是以我軍偵察排長楊子榮這一孤膽英難的行動作為中心,以較多筆墨描繪楊子榮的英勇,且同時樹立了小分隊指揮少劍波、戰士孫達得等英雄形象。
《智取威虎山》也成了首個表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形象的京劇劇本。1958年8月,《智取威虎山》在南京中華劇場首演。觀眾反映:“這個戲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斗爭,看后很感新鮮,通俗易懂。”該劇也成為上海京劇一團的經典劇目之一。
屢易其稿成為樣板
1964年6月5日起,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舉行。《智取威虎山》作為演出劇目,劇團的演員們做了精心准備,但還是出現了意外情況。
1964年6月4日,上海代表團抵達北京的第三天,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小劇場觀看了該劇的演出。演員在演出時,不慎將懷中的聯絡圖掉落在舞台上,雖然急中生智圓了場,但還是很懊惱。事后周恩來向代表團轉達意見,說這事並不能怪演員,建議劇組給演員坎肩裡縫一隻放圖的口袋,這樣演員在台上無論怎樣動,聯絡圖都不會掉出來了。
7月17日,劇組在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表演時,又出現了一次差錯。第三幕劇開演時,幕布被橫梁卡住,無法拉開,演員不得不在幕外演出。中央領導人在觀看了表演后,提出了不少修改的建議。
上海劇團在回到上海后,積極聽取領導的意見和建議,對《智取威虎山》劇不斷進行修改,力求盡善盡美。在修改過程中,該劇的演出陣容也做出了重大調整,到1966年6月基本確定了后來樣板戲的架構。
1967年5月,《智取威虎山》晉京參加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樣板戲會演”。6月16日晚,毛澤東、周恩來等在人民大會堂三樓小禮堂觀看了《智取威虎山》的演出,並上台親切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毛澤東對這一稿的演出表示肯定,還親自為《智取威虎山》修改唱詞。楊子榮唱的‘迎來春天換人間”,改為“迎來春色換人間”﹔少劍波的唱詞“同志們整戎裝飛速前進”,改為“同志們整行裝飛速前進”。
身世之謎登上銀幕
1968年夏秋之交,北影廠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樣板戲籌拍組京劇《智取威虎山》攝制組,由謝鐵驪、錢江(攝影)、李文化等人籌備攝制事宜。1968年11月,上海京劇團《智取威虎山》劇組從上海進京。
修改、拍攝工作從1968年11月開始,至1970年10月,差不多兩年時間,這段時間也風波不斷。1970年夏天,終於完成了《智取威虎山》全片的拍攝。第一部革命樣板戲影片誕生了。8月底,中央政治局領導在人民大會堂審看了《智取威虎山》。1970年10月1日,京劇《智取威虎山》彩色影片總算拍攝完成,並在全國公映。這是第一部被搬上大銀幕的“樣板戲”,從此楊子榮等成了全國皆知的人物。
楊子榮頭戴大皮帽,內穿黑色衣褲,外罩虎皮坎肩,束腰帶,腳下穿一雙高挑氈靴,外加一件大皮領咖啡色大氅的形象成為了永遠的舞台經典,也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