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1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逃難系列(雕塑) |
![]() |
家破人亡(雕塑) |
去年12月9日,我創作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許多觀眾駐足於這組凝聚著民族苦難記憶的雕塑前,靜默、輕語,甚而深情撫摸受難者的塑像,我作為作者、也作為觀眾,深切感受到縷縷哀思彌散在國家博物館的展廳……
此情此景,不禁讓我回憶起創作這組雕塑的日日夜夜。我接受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創作設計大型組雕,是在2005年12月15日,是“南京大屠殺”祭日——12月13日的兩天后。時值寒冬,北風凜冽,我的心情沉重,時間仿佛回到1937年那血雨腥風的歲月……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程的擴建,是歷史的需要。我理解,擴建工程中,建筑是載體,用以承載精神﹔文獻與物証陳列,是基礎,用以見証歷史﹔作為形象再現的雕塑則是直接進入人心靈的,為人們對客觀史實的認識提供價值判斷之參照。
如此重大的題材,如此重要的地點,如此悲壯的場館,雕何?塑何?雕塑者何為?!
當刻鑄歷史,呼喚和平!
最終確立的紀念雕塑是與歷史對應的四個篇章:以體量、形態、張力產生的悲愴主題“家破人亡”﹔各具神態、體態、動態的“逃難”群雕﹔由大地發出的吼聲——顫抖之手直指蒼天的“冤魂吶喊”﹔最后是“勝利之牆”。
我的創作初衷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核心是“遇難、紀念”。它的第一主題應當是“家破人亡”的悲慘記憶——十余米高的主題雕塑,表現了被凌辱的、悲痛至極的母親,她無力地用雙手托著蒙難的兒子,麻木地向著蒼天呼號,屈辱而不屈。她是千千萬萬受難家庭的代表,是蒙難的祖國母親之象征。雕像造型似大寫的“人”,嶙峋而滄桑的身軀在視覺上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讓觀眾在震撼中緩緩移步,走向紀念館的大門。長長的路當成為觀眾凝思與純化心靈的路程,所以該雕塑的創作手法採用“大寫意”,讓母體成為山河、成為巨石。母親雙腳赤足於大地,痙攣欲絕,那已永不再生的兒子化為了山脈。而今落成后的這尊標志性雕塑,讓過往的行人望而生悲,讓走近的觀眾如臨巨岩,產生強烈的壓抑感。
“逃難”主題雕塑共有10組21個人物,人物尺寸近乎真人,他們中有婦女、兒童、老人,有知識分子、普通市民、僧人等。最令人悲憫的,是“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常志強的母親將最后一滴奶喂給嬰兒,母子冷凝,結成永不融化的冰﹔最能勾起回憶的,是以兒子攙扶80歲母親逃難的歷史照片為原型的創作﹔最令人驚恐的,是那被日軍強奸的少女為一洗清白而投井自盡﹔最引人沉思的,是僧人為死者合上含冤的雙目……21個人物,虛實錯落形成悲烈的曲線。通過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這段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災難的慘烈場景得以再現,警示世人不能忘記歷史。
“冤魂吶喊”以劈開的山形寓意破碎的祖國河山,其豁口便自然成了紀念館的門道。它虛擬城門,暗示是逃難之門、死亡之門。左側的三角形直指蒼穹,以特寫的手法塑造了吶喊的冤魂。右側的三角形順勢而臥,以浮雕表現了平民被屠戮的場面。它拔地而起,斜插雲霄,是冤屈的呼號,也是正義的吼聲,以三角形的視覺沖擊緊連大地,撼人心魂。
“家破人亡”“逃難”“冤魂吶喊”均以天地為展示空間。室外雕塑最為重視的是借助於天地之勢造型,以精神表達生發張力,依托於象征性而激發人們的聯想。主題性、歷史性雕塑還應通過其體與量的相對關系展現其厚重與深刻。“冤魂吶喊”,將人間的苦難訴諸上蒼,兩個12米、7米的三角形體塊將觀眾陷於其間,壓抑狹窄的“逃難之門”為觀眾與“逃難者”連起了同一的情感通道。
三組雕塑互為相關,為紀念館拉開了悲情歷史的序幕,由此而入館開啟展程。
走出紀念館,是和平公園,但見綠洲一片,在出口處長140米、高8米的牆上,我以“勝利”為主題作浮雕牆。浮雕以“V”形為基本構成,主題內容分別為“黃河咆哮——冒著敵人炮火前進”“長江滔滔——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在“V”形的結點處,塑造了一位吹響勝利軍號的中國軍人,腳踏侵略者的鋼盔和折斷的指揮刀,採用中國古代雕塑的象征主義手法表現了人民的勝利、正義的勝利,也象征著讓戰爭遠離人間。該浮雕牆採用現代設計的構成手法,借助三角形“V”字的大小對比透視,形成氣勢恢弘的大場面。“勝利”的主題與“和平公園”主題相輔相成。放射狀的浮雕有力地表現了勝利的精神狀態,它仿佛擁抱和平的雙翼,為一部悲烈、沉郁的史詩,在結尾處找到了舒展而光明的警句。
在具體塑造中,我將刀砍、棒擊、棍敲與手塑等方法並用,其雕痕已顯心靈傷痕,是民族苦難記憶,是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罪証記錄。塑造中的悲與憤產生速度與力量,我在《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音樂的回響中完成每一個形象……38度高溫酷暑的露天勞作,深夜連續10多個小時的創作,將藝術的情感和民族情感、人類情感相融,並融入作品之中。
如今,在展覽上,在凝聚民族歷史苦難的雕像前,在人民群眾深切的目光中,我感到語言是多余的,我滿懷對人類和平的美好祈願,鄭重誦讀起我在創作時寫下的詩句,這首詩也已鐫刻在青銅的雕塑上:
我以無以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
我以顫抖的手撫摩那三十萬亡靈的冤魂
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
我祈求
我期盼
古老民族的覺醒
——精神的崛起!!!
(吳為山 作者為中國美術館館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11日 12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