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反映鄧小平思想和工作軌跡的權威成果

——李君如、李洪峰、唐洲雁、謝蔭明、秦宣、陳雪薇、張國祚談《鄧小平文集》、《鄧小平傳》

2015年01月22日15: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編者按:2014年9月23日,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分會在北京召開了“《鄧小平文集(1949—1974)》暨《鄧小平傳(1904—1974)》座談會”。會上,有關專家學者就這兩部重要編研成果談了自己讀后的心得和感受。他們認為,《鄧小平文集(1949—1974)》反映了這一時期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深入思考和艱辛探索,是《鄧小平文選》的重要補充,對於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了解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理論淵源,具有重要意義﹔《鄧小平傳(1904—1974)》全面反映了鄧小平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懈奮斗和探索的過程中建立的不朽功勛和作出的卓越貢獻,深刻展現了一代偉人崇高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風范,對於深入研究和宣傳鄧小平的思想、業績、品德和作風,研究和宣傳中國革命、建設以至改革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本刊記者書面採訪了與會專家李君如、李洪峰、唐洲雁、謝蔭明、秦宣、陳雪薇、張國祚,特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記者:這次出版的《鄧小平文集》反映的是1949 年至1974 年間鄧小平的思想軌跡,而《鄧小平傳》反映的是1904 年至1974 年間的人生軌跡。作為研究者,您如何看待這兩部重要編研成果?

謝蔭明(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鄧小平的一生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三個歷史階段,在各個階段都發揮了重大的、有的是決定性的作用。《鄧小平文集(1949—1974)》和《鄧小平傳(1904—1974)》的出版,非常權威,為我們學習和研究鄧小平思想和生平,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最新編研成果,對於當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化改革開放,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鄧小平文集》和《鄧小平傳》截取的時間上限不同,但下限是一致的,都截止於1974 年。我比較注意看了1956 年9 月中共八屆一中全會至1966 年8 月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之間的內容,即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時的活動和言論。文集收錄這一時期他的文稿174 篇,傳記用九章敘述了這段生平,都佔了相當大的篇幅。

擔任總書記的十年,是鄧小平一生中最繁忙的時期之一,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承前啟后的時期。這十年,由於一直處在中央領導工作的第一線,他積極、務實地參與了黨和國家的各種重要決策,並負責組織實施,有機會站在全黨工作大局思考和解決問題,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這些工作為創立鄧小平理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豐厚的思想和實踐基礎。從整個中共黨史看,這一時期恰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探索中前進和發生曲折的時期。在此期間,鄧小平直接參與和領導了諸如探索建設道路、“大躍進”及初步糾“左”、國民經濟調整、中蘇論戰、三線建設、黨的建設等工作,在許多方面提出過重要的正確主張,有不少獨立的思考,同時也花了很大氣力去做糾錯的調查、研究和整頓工作。正因為八大后鄧小平成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經歷了考驗,才有可能成為后來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這兩部重要編研成果所展示的寶貴資料証明,鄧小平成為當之無愧的改革開放的先驅和總設計師,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開創者,是歷史的必然。

記者:這套三卷本的《鄧小平文集》,主要反映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請您談談讀后的體會。

秦宣(《教學與研究》雜志主編):三卷《鄧小平文集》收入的文稿形式多樣,包括講話、報告、談話、文章、批語、書信、題詞等﹔內容也十分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科技、教育、軍事、民族、統戰、黨建等各個方面。這些文稿反映了鄧小平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加強黨的建設等所作出的重要貢獻﹔特別反映了鄧小平作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參與一系列重大決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對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考和探索。

從1952 年進入中央工作之后到1974 年這22 年間,鄧小平對於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作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這些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直接思想來源。在這些思想中,有很多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並深入學習領會。第一,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按照自己的情況寫自己的文章”。第三,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第四,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第五,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第六,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有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

通讀這些重要文獻,我還有三點深刻的體會:一是鄧小平之所以能夠成為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並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與他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並參與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有很大的關系﹔二是鄧小平之所以能夠成為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與他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對如何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的深刻思考有很大的關系。他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提出的許多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已經初步形成。三是通過學習,使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鄧小平信念堅定這一最鮮明的政治品格,熱愛人民這一最深厚的情感寄托,實事求是這一最重要的思想特點,開拓創新這一最鮮明的領導風范,戰略思維這一最恢宏的革命氣度,坦蕩無私這一最光輝的人格魅力。

記者:鄧小平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應該說,他們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密不可分。通過這部《鄧小平文集》,您認為應如何認識鄧小平的探索與毛澤東等人的探索之間的關系?

唐洲雁(山東社會科學院院長):這部《鄧小平文集》充分反映了鄧小平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想成果,也反映了鄧小平的理論思考對毛澤東思想的重要貢獻。僅以“文革”前十年為例,這十年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全面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年。可以說,自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開始努力尋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並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全方位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參與了黨的許多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和闡發,形成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觀點,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觀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強調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第二,強調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主要任務是搞經濟建設。第三,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自身建設的極端重要性。鄧小平的上述思想,應該說是那一時期全黨上下共同探索的理論成果,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國人民開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所取得的共識,是當時黨的指導思想即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自1957 年以后,由於急於求成,黨內“左”的思想開始抬頭,並逐漸佔據上風。全黨關於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開始偏離正確的方向,連續出現幾次失敗的嘗試,導致理論上開始偏離毛澤東思想發展的主航道。

歷史總是在不斷的曲折和失誤中逐漸開拓自己的前進道路的。1958 年底,當毛澤東覺察到“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一些“左”的錯誤之后,開始在一定的范圍和程度上對“左”傾錯誤進行糾正。鄧小平作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親自參加了糾“左”的重大決策和行動,尤其是在不斷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參與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措施,在許多方面提出或闡述了正確的、比較正確的思想和主張,豐富和補充了毛澤東思想。

首先,針對“大躍進”以來違反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工農業生產建設的客觀規律,盲目照搬戰爭年代的經驗,把群眾運動等同於群眾路線,盲目套用群眾運動的方法來搞經濟建設的錯誤做法,正確地闡述了群眾路線與群眾運動的關系。其次,針對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大躍進”以來工業企業出現的嚴重混亂,一大批黨員、干部和知識分子受到錯誤打擊和批判等情況,提出要整頓工業企業,調整政治關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再次,針對1961 年以來全國不少地方的農民和農村干部為迅速恢復農業生產而提出和試驗的各種形式的“包產到戶”,主張“不要在否定的前提下去搞。過渡時期,形式要多種多樣。……要實事求是,不千篇一律”。

應該說,鄧小平在“文革”前10 年形成的一系列正確的或比較正確的思想,所作出的一系列正確的或比較正確的決策,是在當時全黨上下齊心協力,共同糾正“左”傾錯誤的前提下取得的。它反映了全黨在調整工作中所取得的共識,代表了當時黨的指導思想正確發展的趨向。正因為如此,1981 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講到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此期間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問題所作的貢獻時,專門指出,“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這是對鄧小平在這一時期理論和實踐探索的充分肯定。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 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概括了鄧小平的六大崇高風范,這就是信念堅定、熱愛人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戰略思維、坦蕩無私。這部《鄧小平傳》是如何反映鄧小平這些風范的?

李君如(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人物,鑄就偉大人物的偉大人格和崇高風范。我們在這部《鄧小平傳》中,既可以清晰地看到鄧小平這六大崇高風范,也可以了解到這六大崇高風范在他的人生歷練中是如何形成的。

像毛澤東、鄧小平這樣的偉人傳記是不好寫的。因為他們的經歷同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分不開,成就和進步分不開,曲折和問題也分不開。這部《鄧小平傳》的最大特點,是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把鄧小平放到黨的事業發展過程中去寫,特別是放到黨的歷史大轉折中去寫。這樣,不僅展現了鄧小平不尋常的成長歷程,展現了鄧小平朴實干練而又光彩奪目的人格魅力,而且展現了鄧小平把握歷史方向的杰出能力以及由此達到的歷史地位。

這部《鄧小平傳》一拿到手,我最先關注的是1957 年到1966 年這段歷史中的鄧小平是怎樣寫的。在這段曲折的歷史中,整風反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論戰等重大事件鄧小平都參與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參與,是作為黨的總書記這樣重要的領導人參與的。我注意到,《鄧小平傳》在還原這段歷史的時候,既寫了鄧小平是如何領導整風反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論戰的,又寫了他當時的認識和后來的認識,是實事求是的。

讀完這幾章和全書之后,我獲得了一個深刻的印象:鄧小平的偉大,就在於他在黨的歷史大轉折中,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進步潮流和人民的正義呼聲,以實踐為標准,既為人民堅持真理,又為人民修正錯誤。這就是歷史轉折中的活生生的鄧小平,也就是我十分敬仰的一代偉人鄧小平。

在我們黨90 多年的歷史中,發生過五次歷史性的大轉折。這就是八七會議、遵義會議、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這五次歷史大轉折,都能夠直接參與的人不多,鄧小平是一個。八七會議他參加了,遵義會議他參加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他發揮了杰出的組織領導作用,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他的政治才干進一步得到發揮,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他是總設計師。這部《鄧小平傳》展現的,實際上就是黨的這五次歷史大轉折中的鄧小平。

如果把“文化大革命”也看作是黨的歷史性轉折——偏離正確方向的歷史性轉折,鄧小平恰恰又沒有“緊跟”。現在的《鄧小平傳》,從1904 年寫到1974 年,鄧小平一生最輝煌的一段歷史——他領導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還沒有寫。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了鄧小平是怎樣在歷史大轉折中正確把握歷史發展方向的。

要在復雜的情況下正確把握歷史前進的方向,是極不容易的。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有的領導人在歷史大轉折的時候偏離了甚至迷失了正確的方向。但鄧小平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始終能夠把握正確的方向。他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他在長期實踐中錘煉出來的境界、眼光、品質、素質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的六大風范,就是鄧小平在歷史大轉折中之所以能夠駕馭復雜局面的境界、眼光、品質、素質和能力。這種風范,這種境界、眼光、品質、素質和能力,對於歷史大轉折中的鄧小平來說,最突出的表現,一是膽略,一是睿智。在中國這麼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沒有膽略做不成事,沒有睿智做不好事。同樣,在黨的歷史大轉折中,沒有膽略必定一事無成,沒有睿智也將一事無成,甚至還會暈頭轉向,迷失方向。

我們在這部《鄧小平傳》中,已經可以看到,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復雜問題是別的國家沒有的,這就需要有膽略和睿智。在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歷史時刻,毛澤東和黨中央把千裡躍進大別山的歷史重任交給鄧小平,把領導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兩個野戰軍組織實施淮海戰役的歷史重任交給鄧小平,就是因為鄧小平有這樣的能力,特別是領導這樣大局面的膽略和睿智﹔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黨的八大上,毛澤東極力舉薦鄧小平為黨的總書記,在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發生的“左”的錯誤的八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把鄧小平推到“副帥”的地位上,也是因為鄧小平有這樣的能力,有領導這樣復雜局面的膽略和睿智。鄧小平在中國這塊群英璀璨的土地上,成為能夠改變中國面貌的一代偉人,成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永遠懷念的一代偉人,就在於他有偉人所必須具有的膽略和睿智。

記者:為領袖人物修史、寫傳,必須首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在這方面您如何評價這部《鄧小平傳》?

李洪峰(中央紀委駐文化部紀檢組原組長):實事求是是治史的根本原則。讀完這部《鄧小平傳》,我認為實事求是是貫穿其中的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也是鄧小平留給后人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鄧小平在70 多年的革命生涯裡,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根本原因在於他做到了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實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氣質的內在統一和一以貫之。他一生踐行實事求是,倡導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地認識中國和世界,實事求是地治黨治國治軍,實事求是地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為全黨全國人民樹立了實事求是的光輝典范。

首先,這部傳記從實事求是、勇於堅持真理的角度來反映鄧小平。比如,《鄧小平傳》詳細敘述了1931 年8 月到1934 年10 月,鄧小平在中央蘇區工作期間所經歷的第一次政治磨難,即所謂反鄧、毛、謝、古為代表的“江西羅明路線”的斗爭。這場斗爭是和當時中央局排斥、打擊毛澤東聯系在一起的。鄧小平當時雖然隻有三十來歲,但身處逆境時,沒有悲觀失望,沒有怨天尤人,而始終保持堅強的政治定力,始終表現了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大無畏斗爭精神。鄧小平盡管承受著極大壓力,被迫作出檢查,但在原則問題上卻沒有絲毫讓步。

其次,這部傳記從實事求是、善於科學決策的方面來反映鄧小平。比如,鄧小平主政大西南,雖然隻有短短的兩年零八個月,但他實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和善於把握大局、處理復雜問題的卓越領導能力同樣放射出燦爛的光彩。《鄧小平傳》生動描繪了鄧小平在主政大西南期間,實事求是地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實事求是,對執政黨來說,最重要的是作出決策要實事求是,制定路線方針政策要實事求是,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的貫徹執行要實事求是。今天,重溫鄧小平這些重大決策和重要思想,仍然受到深刻啟迪。

再次,這部傳記從實事求是、卓有成效地推進國家治理的角度來反映鄧小平。比如,1956 年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鄧小平傳》概括反映了鄧小平在十年總書記期間,負責處理黨中央大量日常工作,為探索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克服經濟困難,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付出的巨大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他反復闡述實事求是的根本道理,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

總之,實事求是是貫穿鄧小平全部實踐和理論的靈魂和主線。現在出版的兩卷本《鄧小平傳》隻寫到1974 年。而鄧小平一生最輝煌的時期,是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領導全黨開創的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思想方法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鄧小平在新時期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永遠閃耀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燦爛光輝。

記者:作為長期從事黨史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學者,您認為這部《鄧小平傳》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陳雪薇(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必須遵循辯証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正如鄧小平強調的:“評價人物和歷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這樣才符合馬克思主義,也才符合全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我認為這部《鄧小平傳》注重了這兩點:一是忠於史實,二是實事求是。

首先,這部傳記的內容是忠於史實的記載。它如實地記載和描述了鄧小平受中央委托,全力抓好黨的整風和部署工作,並積極推動實施,領導開展反右派斗爭。應當說是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鄧小平的思想和實踐活動。

其次,這部傳記對鄧小平的評述是實事求是的。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忠於歷史事實是前提,隻有這樣,才能作出實事求是的評述。《鄧小平傳》如實地反映鄧小平在整風和反右派斗爭中的實際情況,因而能夠對鄧小平在這方面的功過是非作出實事求是的評述。傳記中的理論判斷,使人們感到是可信的、可靠的,既肯定鄧小平在復雜紛繁的歷史進程中的可貴貢獻,又不回避鄧小平在這一歷史事件中應有的歷史擔當,表現了他為人做事光明磊落,使我們看到一位高尚、真實的鄧小平。

在《鄧小平傳》中,我們也看到鄧小平對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從來不推脫自己的歷史責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對這個歷史事件的反思也是實事求是的,全國共劃右派分子55 萬人,他認為“搞過分了”,“大批的人確實處理太重,使他們多年受委屈,不能為人民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這不但是他們個人的損失,也是整個國家的損失”。他還說,“不要造成一個印象,好像別人都完全正確,唯獨一個人不正確。這個話我有資格講,因為我就犯過錯誤”。“反右派斗爭擴大化我就有責任,我是總書記呀。”

總之,這部《鄧小平傳》,把忠於歷史事實的記載和實事求是的評述貫徹始終。應當說這是這部傳記的成功之道。這部《鄧小平傳》也是繼《毛澤東傳》、《周恩來傳》、《陳雲傳》等之后,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又一部影響深遠的領導人的傳記著作。

記者:老一輩革命家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為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留下了巨大的理論遺產和精神財富。請您談談當前撰寫出版《鄧小平傳》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組織撰寫的《鄧小平傳》,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重大事件。這部《鄧小平傳》的出版發行,對於深入宣傳鄧小平的思想、風范和光輝業績,對於正確認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對於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對於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品格,對於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目標,對於正確認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為什麼說這部《鄧小平傳》的出版發行,意義“特殊”?宣傳應該是講究效果的。這些年來,我們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宣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宣傳,對革命傳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核心價值觀的宣傳,用時用工實在不少,但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對鄧小平理論的宣傳,怎樣做才能避免事倍功半而收到更好的效果呢?恐怕需要採用不同以往的特殊辦法。習近平總書記說,“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用講故事來宣傳思想理論就是一種特殊的辦法。真實的人物傳記就是人物的歷史﹔好的人物傳記,就是關於該人物的真實的故事。因此,編好、寫好、宣傳好《鄧小平傳》,就是講好鄧小平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說,《鄧小平傳》的出版發行,對於講好鄧小平故事,宣傳好黨的歷史、黨的理論、黨的宗旨、黨的功績,具有特殊效果、特殊意義。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確應該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和講話善於“官話民說”,善於以真實生動的故事言情寓理,引人入勝,博得認同。這種以講故事來明事理、陳厲害、論國是、通感情、交朋友,闡述立場觀點、宣傳價值理念的做法,開啟了一代清新的政風,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收到了巨大的政治紅利。可以說,《鄧小平傳》的出版發行正是在倡導講好故事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我們堅信,《鄧小平傳》的出版發行為講好鄧小平故事提供了真實可信的素材。之所以說“真實可信”,因為通觀《鄧小平傳》,內容邏輯的架構、歷史事實的陳述、文件的援引、圖片的選取、情節的點評,都體現出客觀公正、有據可依。既反映出鄧小平的卓越才能和偉大貢獻,也反映出鄧小平成長和進步的過程﹔既反映出鄧小平個人的命運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命運息息相關,又反映出鄧小平獨特的行事風格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由於《鄧小平傳》以確鑿的歷史文獻資料為據,又是中央文獻研究室集體智慧的結晶,所以內容有根有據,高度可信,系統而不牽強,全面而不掩主線,傳奇而不失客觀,真實地反映了鄧小平的思想風范和偉大功績。又因為鄧小平的光輝一生本來就波瀾壯闊、豐富多彩、極富傳奇色彩,所以以《鄧小平傳》為藍本講故事,必然生動感人、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廣大讀者必然會通過閱讀《鄧小平傳》,而為鄧小平的理想信念、思想風范、偉大功績、人格魅力所吸引,所感染,所折服,進而於潤物無聲中使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得到不同程度的升華。顯而易見,這種以講傳記故事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確實能取得以情感人、以事服人、引人入勝的特殊宣傳效果。因此,我們有理由說,在當前思想多元、價值取向混雜、意識形態挑戰尖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任務艱巨的形勢下,《鄧小平傳》的出版發行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重大舉措。

(本文由本刊記者楊明偉、特約記者吳振興採訪整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