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禮贊

——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散記

張小芳

2015年02月06日13:5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半個多世紀前,隨著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放映,其插曲《人說山西好風光》風行全國。當時正是三年經濟困難時期,這部電影和這首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戰勝困難,走向勝利。

隨著電影的放映風靡全國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編劇是馬烽。馬烽,山西孝義人,在汾陽縣念過小學,后考入孝義縣立高小。抗日戰爭爆發后被迫綴學,參加了革命隊伍,當過宣傳隊宣傳員,后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附設的部隊藝術干部訓練班學習,開始文學創作。馬烽筆下的人物都是來自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語言是山西土話,故事背景緊貼時代,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一直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每個故事都貼有鮮明的時代標簽。馬烽是“山藥蛋”派作家之一,這些作家都是清一色的山西土生土長“老西兒”。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廣大農民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馬烽此時挂職山西汾陽縣委副書記,置身於這場火熱的時代大潮中。每天一早起來,他就扛上鋤頭和農民一起下到田間,參加集體勞動,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到了晚上,點上麻油燈,把村裡的年輕人叫來和他聊天,就是在這種閑聊中,醞釀、構思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劈山引水、搞社會主義建設的故事。春節放假期間,他把自己寫作小說的構思、計劃和另一位“山藥蛋”派作家、好友孫謙談了。孫謙在1947年起先后在東北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制片廠任編劇,對新中國電影劇本缺乏力作尤其是農村題材的電影劇本更是寥寥的現狀很熟悉。他建議馬烽不要寫小說,直接寫成電影劇本,拍攝成電影最好。馬烽接受了好友的建議,假期結束回汾陽不到一個月就寫出了劇本。

長春電影廠著名導演蘇裡根據馬烽的劇本,拍成了電影。電影講述的是山西一個叫孔家庄的山村,祖祖輩輩受著缺水的威脅,復員軍人高佔武和能工巧匠曹茂林提議劈山引水,改變家鄉面貌的故事。1959年電影作為建國十周年國慶獻禮片之一上映后,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這一時期反映農村新生活的一部難得的佳作。在一些農村,青年們以電影人物為榜樣,成立了“高佔武排”農村突擊隊。“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也因此成為了當時所有年輕人的學習的榜樣。

長春電影廠很受鼓舞,他們希望馬烽能再寫《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續集,這讓馬烽感到為難,因他知道按照文藝創作的規律,續寫一部作品是比較困難的,但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最終馬烽還是答應了。

1960年8月,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剛結束,電影局長陳荒煤就將與會的蘇裡找去了解此事,敦促他再與馬烽合作,把續集拍好,並說:“現在農村要實行‘四化’建設,你的《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隻寫了水利化,還可表現其他‘三化’,特別是與水利相關的電氣化。”蘇裡覺得這是個好主意,隨即去山西找馬烽,傳達陳荒煤的意見。

為了寫好續集,馬烽來到山西洪洞縣鄉下的水利工地上,體驗生活,收集素材。這一時期毛澤東提出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建設我們的國家,號召打好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馬烽為了更好地配合好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遵照陳荒煤的指示,圍繞與“四化”相關的電氣化,很快創作出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續集。影片圍繞修建小水電站展開故事情節,將沸騰的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場面與青年人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趣相結合,真實地展現了農村欣欣向榮的時代風貌。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插曲《人說山西好風光》也隨著電影的放映迅速風靡了全國。

外省人寫的山西“省”歌

插曲《人說山西好風光》的詞作者喬羽是山東人,18歲那年辭親離土參加革命,成為晉冀魯豫邊區北方大學藝術學院的一名學生,而學校就在現在的山西太行山裡。解放戰爭時期,喬羽雖是學生,但卻不能靜坐書齋,倒是常常往返穿梭於太行腹地,宣傳黨的政策,發動民眾。他前前后后在山西學習、生活、工作了六年,跑遍了山西的山山水水,山西可以說是他的第二個故鄉。

說起《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意境,喬羽說來源於生活、來源於他對山西的感情。“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人們聽到的是這樣再平常不過的兩句家常話,還帶著點兒“土氣”。歌詞中的太行、呂梁兩座大山,只是點明了山西的地理,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煽情之處,汾河是一條貫穿山西的河,兩岸最肥沃。我眼裡的河是什麼?我耳朵裡的河是什麼聲音?我得寫我自己的感受,把它拉到近景上,由太行、呂梁拉到我住的那個小村庄,再近一點,“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地流過我的小村旁”,就不得了,這是和“我”有了關系,有了共鳴。我為我家自豪,我為我家奮斗啊,把我對山西的整個理解、感情表達出來。

喬羽歌詞的特點是直來直去。對此,他有這樣的說明:“我一向不把歌詞看作是錦衣美食、高堂華屋。它是尋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飯、粗布衣,或者是雖不寬敞卻也溫馨的小小院落。”在他心中,帶著淳朴的生活氣息和泥土芬芳倒是最好的作品。

《人說山西好風光》唱響全國后,太行、呂梁、汾河這些山西獨有的美景也為全國人民熟知。歌詞中凝聚著真誠、美好和善良,以智慧、幽默、平實的表現手法抓住了億萬國人的心。它作為宣傳山西文化的“省歌”當之無愧。真是應了一句老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山東人坐不住了,和喬羽說,你給山西寫了一個,咱們是山東人,你給山東也寫一個吧。喬羽笑呵呵說我是山東人不假,但對山東並不是很熟悉,山西,我倒是跑了很多地方。又一臉認真地說:“這個可勉強不得,一個歌曲流不流行,我現在也摸不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想讓它流行根本不行,靠推是不行的,有些歌曲你根本就不用去理它,它就流行,我是幸運的。”喬羽將《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流行歸功於他的“運氣好”,說:“一首好歌的詞作者、曲作者、演唱者這三者就像嫁娶的關系,嫁雞隨雞,我的運氣好,嫁的盡是會打鳴的雞,而且叫得好聽。一首歌光有好的歌詞,沒有優秀的作曲家譜曲和優秀的歌手演唱是不行的。”

《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曲作者張棣昌是個老作曲家,雖是印尼華僑,但很早就參加了革命。為了能譜出山西味的民歌,張棣昌在電影開拍之前,就領著一個小組來到山西省娘子關及汾陽峪道河沿線採風。人說山西是“民歌的海洋”,這是有歷史憑証的,眾所周知的中國《詩經》就是一部最早的民歌,裡面的“魏風”《伐檀》《碩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的100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尤其是汾陽地區秧歌曲調優美,委婉動聽。張棣昌在創作時大量借鑒了當地的民歌和地方戲劇素材。這些素材的收集,為歌曲打上了鮮明的山西烙印。

這首歌的作曲清新自然,旋律婉轉流暢,非常親切,把民歌風味與時代精神融匯得恰到好處,把當時人們熱愛家鄉、斗志昂揚的精神面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不得不信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首歌曲依然充滿活力。很多民族唱法的歌手都將此歌作為保留曲目。而一提起山西,大家第一個想起的就是這首《人說山西好風光》,很多人忘了這本是一電影插曲,卻堂而皇之地成了山西民歌。

“我就是咱們平遙人”

電影拍完了,要找人唱插曲,喬羽推薦了他華北聯合大學的師妹郭蘭英。郭蘭英不但歌唱得好,而且是山西人,大家都覺得郭蘭英合適,這樣,郭蘭英就成了無可爭議的首唱。郭蘭英成為一名革命文藝工作者比喬羽要晚,但論起舞台藝術生涯來,卻比喬羽早,她在參加革命隊伍之前,就已是名震山西的晉劇大腕了。郭蘭英是山西平遙人,父母又都是老實巴交、靠天吃飯的農民,生養了11個孩子,隻有郭蘭英一個女孩,家貧如洗不足以糊口,小小年紀就被送到師傅家學戲。舊社會跟師傅學戲那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風刀霜劍苦相逼”,但嚴苛的學戲生活也造就了郭蘭英勵志成角的決心。扎實的戲曲功底為郭蘭英日后演唱歌曲打下堅實的基礎,她把學戲生涯稱為“打戲”,說起舊社會是又恨又愛。好多年輕人對郭蘭英說恨舊社會能理解,說愛就不能理解。其實很簡單,郭蘭英說愛舊社會,是說舊社會“打戲”給自己打下了堅實基礎,她演出山西梆子傳統晉劇劇目達100多個,所扮演的人物,形神皆備,達到了歌唱與表演的高度和諧統一。

郭蘭英演唱的《人說山西好風光》晉味十足,人們夸贊“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她的演唱成功地吸收了晉劇的營養,很自然地把傳統戲曲藝術靈活運用到演唱中來。歌唱同其他各類藝術一樣,離不開養育藝術的土壤和文化。沒有對山西強烈的熱愛和感情,也唱不好《人說山西好風光》這樣的民歌。郭蘭英毫不諱言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坦言:“我就是咱們平遙人”,“自從我16歲告別家鄉,不論走到哪裡,都喜歡聽咱山西話。在外邊我是南腔北調,回來就想說咱山西話”。

這首歌響遍大江南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三年困難時期,很多人守在收音機旁邊,一遍又一遍聽郭蘭英唱這首歌,更多的人通過電影、大喇叭熟悉了這首歌,激發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彭麗媛早期模仿學習的作品之一

喬羽曾評價郭蘭英說,她代表了民族聲樂藝術的最高成就。許多人從她的藝術實踐中獲得了教益。喬羽對郭蘭英的評價一點都不夸張。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誰不知道郭蘭英,誰沒聽過郭蘭英的歌呢?尤其是學習音樂演唱的,許多人都把郭蘭英的演唱作為自己模仿、學習的典范,對此,著名歌唱家彭麗媛深有感受。彭麗媛從小學習民歌,就把郭蘭英作為自己學習、模仿的對象。當年14歲的彭麗媛由山東鄆城一中考入山東藝術學院中專部,專攻民族聲樂時,考場上唱的就是郭蘭英的代表作《南泥灣》。1980年18歲剛畢業,她就代表山東濟寧藝術學校到北京參加文藝匯演,並以歌曲《包楞調》《我的家鄉沂蒙山》震動京城音樂界,大家送給她一美譽“小郭蘭英”。彭麗媛說每個歌唱演員開始都有模仿階段,郭蘭英老師就是自己從小學習、模仿的對象。

有一次,記者採訪彭麗媛。

記者問:“在老一代歌唱家中,有沒有你心目中的偶像?”

彭麗媛答:“我心目中的偶像是郭蘭英老師。我覺得她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她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聲樂代表,而且她也是中國新歌劇的奠基人。所以我對她非常的佩服、非常的崇拜。至今我也覺著沒有什麼人能超過她的藝術高度。”

彭麗媛談初學者開始都要有模仿的階段,這是藝術學習的規律,是傳承與創新的基礎,她初學時就是從模仿、學習郭蘭英老師開始的。彭麗媛從最初的模仿、學習,到理論和實踐的提高,隨著自己演唱技藝不斷積累,從青年歌手成長為民族聲樂家。今天,她演唱的《人說山西好風光》和郭蘭英演唱的《人說山西好風光》相比,可以說各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但共同的特點都是特別用心,感情真摯。

今天每當山西人聽到這首贊譽家鄉的歌,都會由衷地說《人說山西好風光》唱到了山西人的心坎上,期待彭麗媛來山西,到汾河邊上,站到那高處望上一望,汾河兩岸,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共慶山西好風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