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求同存異、體諒包容”原則的由來

2015年03月06日15:15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22:兩會春秋

求同存異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求同存異、體諒包容是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命題,即“和而不同”思想,強調“和”不能否認或抹殺不同或差異,而必須承認不同或差異,尊重不同或差異,包容不同或差異。統一戰線就是同與異的統一體。有異無同不可能建立統一戰線,有同無異不必要建立統一戰線。

求同存異這一重要思想,是周恩來在大革命前后提出來的。

1923年7月,周恩來在《旅法各團體敬告國人書》一文中指出,凡是“不甘為列強奴隸軍閥鷹犬的人,不論其屬於何種派別,具有何種信仰,都應立即聯合起來”,推翻帝國主義和軍閥卵翼下的北京政府,這條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隻求反北京軍閥政府之“同”,而存各自派別、信仰之“異”。

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周恩來作了《論統一戰線》的重要講話指出,要懂得統一戰線的“統一性和區別性”,“右的觀點就是不主張區別,抗戰的武漢時期,有人主張我們是‘求同而非異’,就是說隻有同而沒有異,這是不知道我們無產階級和別的階級不同”,“那就是和人家混合在一塊”。“‘左’的觀點是天天講區別,不去和人家共同行動,把整個隊伍推出去,把自己孤立起來”。周恩來用“統一性和區別性”的辯証統一,第一次對統一戰線“求同存異”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

建國初期,周恩來又指出:“每個黨派都有自己的歷史,都代表著各自方面的群眾,有人要求各民主黨派都和共產黨一樣,如果都一樣了,則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又何必聯合呢?正因為有所不同,才需要聯合。”“另一方面,如果只是為了廣泛聯合就不講原則,凡是要求我們承認的我們就承認,那又會渙散了統一戰線。”周恩來把求同存異思想貫徹於黨的統一戰線始終,成為中國統戰工作的楷模。

2006年7月,胡錦濤在第20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把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求同存異、共同奮斗,努力把統一戰線建設成為堅持以人為本、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統一戰線,建設成為具有空前廣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統一戰線。”在講到台灣問題時說:“要努力增強台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對於台灣同胞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心態和感情,對於他們由於各種原因對大陸產生的誤解和隔閡,要充分體諒包容,努力疏導化解,不斷增加共識。”

(摘自《統一戰線100個由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統戰理論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