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孫中山的書架

王春南

2015年03月30日14:2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09:春秋周刊

孫中山讀書之多,尤其是讀西文圖書之多,為很多中國近代名人所不及。

胡適曾拜訪過孫中山,目睹了他的書架。並從他的朋友那裡,得知了他的閱讀情況。

胡適在1925年9月26日《現代評論》上發表了劉熙來信的“附言”。雖說是“附言”,實際上是一篇獨立的文章。胡適在文中說,青年學生如想參與政治,應該注重學識的修養。接著,他談到了孫中山的書架和讀書:

你們不聽見胡稚暉先生說孫中山先生沒有一天不讀書嗎?民國八年五月初,我去訪中山先生,他的寓室內書架上裝的都是那幾年新出版的西洋書籍。他的朋友都可以証明他的書籍不是擺架子的,是真讀的。中山先生所以能至死保留他的領袖資格,正因為他終身不忘讀書,到老不廢修養。其余那許多革命偉人,享了盛名之后便丟了書本子,學識的修養停止了,領袖的資格也就放棄了。

孫中山嗜好讀書,使得博學的胡適為之欽敬。據胡適說,孫中山寓所的書架擺的都是西文書籍,而且是那幾年新出版的﹔孫中山的書架擺那麼多的書,不是做做樣子的,是真讀的。孫中山的思想能跟上時代潮流,得益於一生堅持讀書,未嘗一日廢書。

張國燾曾多次見過孫中山,並且見過他的書架,了解他的閱讀情況的。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一書(東方出版社出版)中,寫到了1920年的一天,去天津莫利愛路29號孫中山寓所,拜訪孫中山:

在我們和中山先生談話后約十天光景,孫先生又約我去單獨晤談。……他問我:“聽說你喜歡研究馬克思主義,是嗎?”在我給予肯定的答復之后,他又說了一大篇話,大意是:社會主義的派別很多,馬克思主義不過是其中的一派。他在歐洲的時候,與社會主義各派領袖人物都有過接觸﹔各派的理論他也都研究過。他參酌了社會主義各派的理論,汲取它們的精華﹔並顧及中國的實際情形,才創立三民主義。他指著一個擺滿了英文書籍的書架說:“我這些書都是講社會主義的,你都可拿去看。”

據張國燾說,孫中山的一個書架上,擺滿了英文書籍,都是闡述社會主義學說的。這些書,孫中山都讀過,研究過。孫中山告訴他,在創立三民主義的時候,參酌了社會主義各派的理論。

孫中山視讀書為人生必需,讀書成了他的嗜好。他曾對人說過:“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這是一句實實在在的話,沒有一絲夸張。

孫中山不但在順境中抓緊讀書,而且在逆境中發憤讀書。正是在顛沛流離之中,他讀了許許多多的書。1896年月10月23日,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被囚禁將近兩個星期后獲釋。這之后,他大量閱讀政治、外交、法律、經濟等書籍。他在倫敦一直待到1897年7月,花了相當多的時日,在大英博物院圖書館閱讀鑽研。在那兒,他開始接觸卡爾·馬克思、約翰·穆勒、亨利·喬治的思想。

在日本時,孫中山利用住在日本友人宮崎滔天家裡的短短的10天時間,翻完了他家幾乎全部藏書。

關於讀書,曾任孫中山主任秘書的邵元沖與孫中山有一段對話。邵元沖問:“先生生平對於政治經濟社會學憲法學實業問題的書籍,都很努力都很有興味的去研究,究竟先生對於哪一種學問是比較專門的呢?”孫中山回答說:“我沒有專門的。”邵元沖又問:“然則先生所研究的究竟是哪一種學問呢?”孫中山答道:“我研究的是革命的學問。……”

孫中山閱讀西方書籍,沒有同時代某些人的偏見:既不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重西方科學技術,輕西方政治制度和理論,也不是照搬照套、生吞活剝、“全盤西化”。孫中山在學習西方哲學家、法學家、經濟學家、思想家的學說時,吸收的是於中國有用的東西。他根據世界潮流,根據中國國情和需要,吸取他們學說中的精華,並加以改造、豐富、發展。

孫中山通過讀書,融通中西文化,並依據世界潮流和中國需要,提出和發展了三民主義。對於這一點,國民黨元老鄒魯有以下的說明:

總理說:“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思潮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又說:“兄弟所主張的三民主義,實在是合集古今中外學說,順應世界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個結晶品。”惟其順應世界潮流,依據中國需要,所以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固非因襲歐洲,亦非因襲中國﹔即非全屬唯物,亦非全屬唯心,而是總理的新獨創。

無日不讀書,終生不廢書,古今中外的書都讀,讀了能從書中“跳”出來,使得孫中山能始終順應世界潮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楊麗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