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紀念70年前盟軍營救戰俘的“鴿子行動”

姜廷玉

2015年04月07日14: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45年8月,在中國海南島發生了一次代號為“鴿子行動”的盟軍營救澳大利亞“海鷗支隊”等戰俘的事件。這次行動,不僅成功營救出“海鷗支隊”戰俘和荷蘭戰俘,而且營救出近百名中國公民,體現出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盟國之間互相支援、國際合作精神。

一、“海鷗支隊”守備安汶島作戰被俘

1940年,隨著日本軍隊南進侵略步伐的加快,特別是日軍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之后,直接威脅到當時附屬荷蘭的東印度、附屬英國的馬來亞、澳大利亞的安全。因此,三國秘密接觸,商討三國聯盟,抵御日軍的進攻。1941年初,上述三方加上新西蘭在新加坡召開秘密軍事會議,商量防御方案。荷屬東印度當局認為,其東北部的安汶島和西南部的帝汶島地位重要,需要給予增援。澳大利亞決定派遣其在國內唯一的一個主力師——帝國主力第8師第23旅所屬的第21營前往安汶島協防,而該旅所屬的第40營則前往帝汶島守備。

此時,第21營正駐守在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港,接到前往安汶島命令后,一邊集訓,一邊配屬其它軍兵種的附屬部隊,組成一支多兵種的混合部隊。此時該營有A、B、C、D4個步兵連和一個營部連,共有901人。對外代號稱“海鷗支隊”。

為了加強火力和聯絡,澳軍總部給第21營配屬了反坦克、通信、野戰救護等分隊,加強海鷗支隊。支隊共有1130多人。第21營營長羅奇中校兼任海鷗支隊司令。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海鷗支隊立即集中,奉命乘船到安汶島協防。12月17日,海鷗支隊到達安汶島后,協助島上原有的約3000人的荷屬東印度軍,共同防御日軍進攻,守備該島。

羅奇中校考察了島上守備情況和荷屬東印度軍的實力情況后,於1942年1月初反復向上級報告,請求增派兵力和武器彈藥,特別是重武器,認為這樣才能守住安汶島。他的要求不但被上級拒絕,他本人也被撤職。上級派史考特中校接替他的職務,擔任“海鷗支隊”司令。

守備安汶島的澳大利亞軍隊和荷蘭軍隊在溝通中存在著語言障礙,指揮不順暢,武器裝備之間也存在差異,子彈不能通用。高射炮數量有限,掩護力量不夠。本來可以用來空中防御的飛機也被調走。整個島上守備力量薄弱。

1942年1月30日,日軍對安汶島發動全面攻擊。登島作戰前,日軍對安汶島實施空中打擊,不斷轟炸重要目標。擁有武器優勢和兵力優勢的日軍很快登上安汶島。在保衛機場的戰斗中,229名澳大利亞士兵在放下武器后被日軍殺害。800多名“海鷗支隊”士兵被俘。

從此,“海鷗支隊”的信息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這支部隊在澳大利亞新聞界被稱作“失去的營”。

1942年10月,500多名“海鷗支隊”戰俘乘船被押往日軍佔領的中國海南島,於11月5日到達海南島東方縣一個叫八所的地方。日軍強迫戰俘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做勞工。他們與世隔絕,食物匱乏,戰俘們飢不擇食,甚至連老鼠都抓來吃。每天都要做繁重的體力勞動。每天都有人被餓死或遭屠殺。

二、“鴿子”飛降海南島營救“海鷗支隊”戰俘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宣讀了“終戰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各項條件,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投降后,日軍為了掩蓋虐待戰俘的暴行,對關押在一些偏遠地區的盟軍戰俘進行屠殺。

1945年8月的最后一個星期,美軍戰略服務處發起了一次救援戰俘行動。特殊營救小組對日軍在中國設有盟軍戰俘營的8所城市相繼實施救援計劃。他們把這些營救任務的代號,都冠以不同禽類的名稱。如廣東的“信天翁行動”、台灣的“金絲雀行動”、沈陽的“北美紅雀”行動、山東濰坊的“鴨子行動”、哈爾濱的“火烈鳥行動”、北京的“喜鵲行動”、上海的“麻雀行動”。他們把營救海南盟軍戰俘的行動,稱之為“鴿子行動”。

1945年8月27日凌晨5時30分,一架C-47軍用運輸機從雲南昆明起飛,載著9名空降兵(8名美國人和1名中國人)組成的特戰小組飛往海南島的東方縣,執行代號為“鴿子行動”的空軍特種作戰任務。執行“鴿子行動”的指揮官是John K Singlaub(約翰·辛勞布)上尉。他們從雲南的昆明出發,經過雲南紅河州,飛越越南的海防,穿越北部灣,最后到達海南的東方縣八所。

“鴿子行動”的任務是一周之內在兩位澳大利亞軍醫的幫助下,營救自1942年11月以來被日軍關押在那裡的數百名澳大利亞“海鷗支隊”戰俘、荷蘭戰俘和中國公民。

8月27日上午,C-47飛機飛到了海南東方縣的北部,辛勞布命令們跳傘。9名隊員中,有5名從未有過跳傘經驗。著陸時,“鴿子行動”小組有兩名隊員因此受傷。

為了減少沖突的可能性,辛勞布命令他的士兵們不要攜帶盔甲和重機槍,他們唯一的防身武器是別在腰間的自衛手槍。

著陸后,隊員還沒來得及思考當時所面臨的困難,日軍已經手持著武器,開著兩輛卡車來到了他們空降的現場。日本軍官高聲質問他們是什麼人。其他日本士兵也舉著槍,慢慢逼近隊員。

雙方對峙中, 辛勞布以少校的身份(行動前獲准可抬高軍銜與日軍交涉)命令日軍保護“鴿子行動”的士兵以及所攜帶的物資。

“鴿子行動”小組成員被日軍嚴密監控在一所房子內,日軍士兵拿著槍在外面守衛。第二天早上,一位從三亞趕來的日軍上校與行動小組進行了短暫的會面,然后又同澳大利亞和荷蘭戰俘首領進行了交談。

辛勞布和隊友們深知,如果想要營救成功,不是使用武器而是要用智慧。行動小組決定立即採取行動,隊長辛勞布命令日軍上校,必須馬上打開牢門,把食物和藥品送進去。受到震懾的日軍上校妥協了。“鴿子行動”小組終於獲許進入戰俘營。

老弱病殘的戰俘在囚禁了1000多天之后,終於走出監獄。他們麻木地看著這些解救他們的人。他們每個人都眼眶深陷,大多數人身上都有化膿的傷口,一些病人萬分痛苦地躺在木板上,情景慘不忍睹。

當天,“鴿子行動”小組安排“海鷗支隊”澳大利亞的戰俘們離開八所,乘火車撤離到三亞,50名荷蘭籍戰俘也坐火車離開了戰俘營。

就這樣,沒有經過任何交火,“鴿子行動”小組靠著智慧和勇氣,取得了這次行動的完滿勝利。

這些被解救的戰俘們,他們仍然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之中。一位參加“鴿子行動”的隊員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當你看到成年男人,不只是一兩個,而是四五十或六十個男人,嚎啕大哭,或毫不掩飾地盡情痛哭,隻有在這個時候你才可以說你看到了世界上最令人同情的情景。”

9月14日,“鴿子行動”小組結束任務。后來,他們從香港返回昆明。他們不僅拯救了幾百名飢餓多病的戰俘,而且還解救了近百名垂死的中國公民生命。

30年后,辛勞布在信件中寫道:“我們到海南執行的任務,是我服役中最輝煌的戰績之一。讓那麼多勇敢而深受折磨的人獲得自由,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在“海鷗支隊”失去音訊近4年后,他們一些成員從海南島回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時,人們爭相走上街道,慶祝他們的歸來。他們回到祖國后,澳大利亞舉國歡慶,跟過年一樣的熱鬧。

“海鷗支隊”支援荷屬東印度軍守備安汶島和盟軍在海南島營救戰俘的“鴿子行動”,體現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盟國之間相互支援、共同抗敵的合作精神。營救戰俘的行動發生在中國,並有我們中國人參加,展現了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為了紀念營救“海鷗支隊”被俘人員的“鴿子行動”,2010年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辦了《鴿子行動———空降東方拯救盟軍戰俘65周年》展覽,展示“鴿子行動”小組的英勇事跡和“海鷗支隊”被俘人員的悲慘遭遇,反映盟國之間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和合作、犧牲精神,體現了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友誼,這對於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姜廷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