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芷江受降紀念館首次公布一批珍貴抗戰歷史照片

2015年04月18日16:10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芷江受降

1945年8月21日,日本8名投降代表下機后乘坐插有白旗的降車駛往指定地點。

為迎接抗戰勝利芷江受降,中美兩軍布置了多個受降典禮會場。

駐芷江美軍通信兵約瑟夫的戰友展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外文報紙。

1945年8月21日,為慶祝芷江作為接受日本投降的地點,在芷江南街建正義之塔,塔頂用樹枝編織而成。

1945年8月21日,芷江機場,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乘坐插有白旗的吉普車繞場一周示眾。

1945年8月21日上午,數千中國軍民涌向芷江機場,目睹日本投降代表。

1945年8月21日,為慶祝芷江受降簽字典禮,在芷江大橋搭建的“正義大道”牌樓。

侵華日軍曾38次轟炸芷江。圖為遭日機轟炸后的芷江大橋。

駐芷江的美軍通信兵約瑟夫在芷江南街鐘表店前留影。

1945年8月21日,中國政府在芷江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布置的受降慶典場所。

為了支持抗戰,芷江大橋橋面亭閣全部拆除,芷江大橋成為西南戰略物資最重要的運輸通道。

1945年8月21日,日本投降代表的降機。

4月17日下午,芷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首次公開發布了32張珍貴的抗戰歷史照片。這批圖片是該館從美國二戰老兵約瑟夫·德手中征集到的。當年,他用柯達彩色膠卷記錄了芷江受降的歷史場景。今年89歲的約瑟夫說,這些歷史照片應該回到歷史的發生地。這裡,本報選編了其中部分照片,和讀者一起分享當年勝利的喜悅。

鏈接

約瑟夫·德個人簡介

約瑟夫·德(Joe Day)曾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在二戰期間任駐華美軍通信兵。剛到麻省理工學院一年,即因入伍中斷學業。

雖然約瑟夫隻讀了一年大學就被征入伍,但他學習能力特別強,相機是他發現、了解和記錄世界的主要方式。約瑟夫說,他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遠遠沒有上升到深刻的哲學層面,而感性的觀照和攝取是理解世界的通道。

約瑟夫曾經駐扎在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在八莫的一支美軍信號服務隊工作,隨時待命參與中英美盟軍的具體軍事任務。

戰爭結束之后,約瑟夫回到祖國,並重返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大學學業。目前,約瑟夫·德夫婦居住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本版照片均由當年駐芷江美軍通信兵約瑟夫·德供圖(記者 劉桂林 黃巍 報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