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浙師大學子尋訪金華台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與子同袍驅日寇

2015年04月19日10:58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與子同袍驅日寇

春日的午后,我們走進位於金華市婺城區的酒坊巷,仿佛掉入另一個時空。小巷往西北方向數條街外,就是現代商業街區,而這條長約600米的幽靜小巷,卻已老樹橫生。

76年前的初春,一群來自海峽彼岸的同胞——台灣義勇隊,在這條小巷的84號(原酒坊巷18號)宣告成立。這是台灣同胞直接參加祖國抗戰數量最多、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支隊伍,也是台灣人民第一次有組織地參加祖國抗戰。

76年后的今天,巷口的梧桐樹又冒出新芽,本報記者和浙江師范大學文傳學院的5位師生來到這裡,共同追尋70多年前那一腔“為正義抗戰”的義膽雄心,見証海峽兩岸同胞“保衛祖國”的同根之情。

井與井,水脈相通

河邊草,青又青,太陽落山一片紅,從早放牛直到晚,無衣無食到處受飢寒。何時何日回故鄉,恨不得牛羊當戰馬,長鞭變刀槍。號角吹起進行曲,驅逐日寇回故鄉,牧童永不流落他鄉。

——台灣少年團所唱抗日歌曲

在金華,酒坊巷是一條很古老的小巷。自明代開始,這裡就是城市的中心,官、私酒坊林立,小巷由此得名。

釀酒離不開井。時至今日,在保留舊時格局的酒坊巷84號這座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筑庭院裡,仍有一口井水清冽的老井。不知當年出身台北望族的李友邦將軍,幾經戰火洗禮、流離,選定這座浙中民宅作為台灣義勇隊、少年團的成立地時,是否也想到了台北老宅裡的那口井?

“井與井之間水脈相通,海峽兩岸血脈相連。”今年年初曾跟隨金華市台辦組織的“台灣義勇隊和少年團尋訪團”前往台灣實地尋訪的孫海告訴記者,他在台北李友邦故居看到那口老井時,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這樣的感觸。

想必這也是當年大多數台灣同胞的心聲。

在台灣義勇隊紀念館,記者從金華市台辦原主任金振林整理的史料集上看到,李友邦幼年上學時曾遭日本同學侮辱,他氣不過就頂了一句,結果反被日本老師掌摑。今年年初去台灣尋訪,現年87歲的當年少年團團員曾東升,也向媒體回憶了他與家人不堪日本人欺凌,背井離鄉來到大陸,他父親死在逃難路上的經歷。

“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這是包括李友邦在內的大多數台灣同胞的呼喊。如今,這句心聲被銘刻在紀念館中,穿越歲月,振聾發聵。

人與人,血濃於水

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台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要把日寇驅逐出祖國,要把他在台灣的鐐鎖打碎!為正義抗戰保衛祖國,解放台灣,把日本帝國主義整個摧毀!整個摧毀!

——台灣義勇隊隊歌

76年后的今天,當我們推開一扇古朴的木門,走進台灣義勇隊紀念館,白牆黛瓦下,不足兩百平方米的空間裡,一幅台灣人民慷慨悲壯的抗日史在我們眼前緩緩展開。

“抗戰爆發后,李友邦就動員福建崇安一帶的台胞來浙江參加抗戰。”站在文物陳列室,台灣義勇隊紀念館館長胡福雲告訴我們,在那段崢嶸歲月裡,台灣義勇隊及台灣少年團通過對敵政治斗爭、抗日宣傳、醫療救護、報國生產等工作,為祖國抗日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最難從人心磨滅。談起那段過往,最讓老一輩金華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台灣醫生”了。當時由於義勇隊醫療人員多,李友邦就在酒坊巷84號成立了醫療所,醫治傷病軍民,這些義勇隊隊員都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台灣醫生”。

“喏,這間小房子,就是當時台灣醫院的挂號處。”紀念館工作人員蔣惠蘭指著入口處的一間類似傳達室的房子告訴我們,后面是門診室,再后面是病房。

在異常困苦的條件下,“台灣醫生”任勞任怨、救死扶傷。有記錄表明,有一年7月至9月,他們共救治病患10186人次。

很多金華人在抗戰結束半個多世紀后,仍清楚記得“台灣醫生”的好。據金東區東孝街道下於村村民於寶生回憶:“有一次,我們去酒坊巷把台灣醫生請來打預防針,一般的醫生怕瘟疫傳染不敢來,隻有台灣醫生不怕!”

蔣惠蘭到紀念館工作7年多,還有曾接受過台灣義勇隊救治的老人專門找到蔣惠蘭,跟她講述“台灣醫生”的點點滴滴……

情與情,永不相忘

台灣割后,迄於今日,已四十余年,然台人眷念祖國之情,實與日俱增,時間愈久,其情彌殷,固未嘗一日忘之也……台人之於日本,無不以異族視之。

——李友邦《我們的祖國》

浙江人沒有忘記台灣同胞在抗戰中作出的貢獻和犧牲。

2006年4月,為紀念這支英雄的隊伍,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當地政府於原址建立“台灣義勇隊紀念館”。

該館在修建中盡量保持原來的風貌,展出書畫類、文件類、徽章及軍用品、隊員生活用品和墓碑及銅像等文物近百件,再現了當年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的戰斗與生活場景。這些文物都是從當年的老隊員、團員和村民那裡收集來的。

去年,為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台灣義勇隊紀念館暨台灣義勇隊成立舊址成為名錄中唯一的涉台抗日遺跡。

“台灣義勇隊紀念館的作用不僅是憶苦思甜,更是為了緊密聯系台灣同胞,促進和平發展。”蔣惠蘭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她接待過的台灣同胞不下數千名。

已是耄耋之年的台灣少年團主任指導員黃中一,仍會在每年清明節前后,坐著輪椅來紀念館看一看,緬懷曾經的烽火歲月,直至前年身體狀況實在不適合外出才沒有來。

而年近九旬的台灣少年團團員郭輔義,在今年接受金華本地媒體採訪談到祖國富強統一的中國夢時,忍不住流下熱淚。如今,老人還經常會情之所至,唱起台灣義勇隊隊歌和少年團團歌。

歌聲悠悠,讓人難忘台灣同胞的滿腔愛國熱情。

【尋訪感悟】

浙江師范大學文傳學院大一學生陳科錦:老一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統一而奮斗一生,這一歷史使命,需要我們新時代人在兩岸團結互助精神的鼓舞下,為之不懈努力。

浙江師范大學文傳學院大一學生黃冰潔:不得不感嘆一聲,是什麼樣的惡行會讓少年都忍無可忍而奮起抗爭?中華民族自古善良理智,我們寬容為懷,但也懂得銘記國恥。我們要以史為鑒,不忘抗戰先烈們為國家作出的犧牲。

浙江師范大學文傳學院大一學生李秋熳:我們需要始終銘記台灣義勇隊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浙江師范大學文傳學院大一學生徐梓淇:他們為了中華民族的前途來到金華,有人甚至獻出了生命。這是一種偉大的民族情懷。正因為有他們,抗戰史上又增添了充滿光輝的一章。(記者 呂玥  陳汝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