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回望1937: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楊耀健

2015年04月29日09: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抗戰爆發后,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從一座內陸城市一躍成為中國戰時首都,成為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各黨各派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要活動舞台﹔從一座古老的軍事要塞,一躍成為中國抗戰大后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外交中心,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戰區指揮中樞。

設於重慶的國民政府(資料圖)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佔東北,中日之戰已不可避免,國民政府逐漸將國防中心轉向西南腹地。

1935年3月,蔣介石從漢口飛抵重慶,他在講演時稱:“就四川地位而言,不僅是我們革命的一個重要地方,尤其是我們中華民族立國的根據地。”7月,蔣介石再次強調:“對倭應以長江以南與平漢線以西地區為主要線,而以川、黔、陝三省為核心,甘、滇為后方。”10月,蔣介石在成都講演時又說:“四川在天時、地利、人文各方面,實在不愧為中國的首省,天然是民族復興最好的根據地。”

由於重慶為西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經濟中心,既有高山大川為屏障,又有西南、西北兩大國際交通線為依托,與后方各省聯系密切,可以長期支撐抗戰,國民政府最終選定重慶為戰時首都駐地。

上海失守,江南告急,國民政府作出了遷都決定。1937年11月12日,國防最高會議常務會議決定:“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遷重慶,軍事委員會遷移地點,由委員長決定﹔其他各機關或遷重慶,或隨軍委會設辦事處,或設於長沙以南之地點。”16日,政府各機關除最高長官暫留南京主持工作外,其余均轉道武漢赴重慶。17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率直屬的文官、主計、參軍3處部分人員先乘軍艦,后換專輪西上,揭開了遷都序幕。

海納百川 眾望所歸

1937年11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到達重慶

1937年11月26日上午,重慶的朝天門、小什字、都郵街、七星崗、兩路口、大溪溝等主干道,都搭建起鬆柏五彩牌坊,懸挂“歡迎國民政府林主席”白底紅字橫幅。公共汽車車首插著小國旗,綴有彩花。11點,重慶行營總務處李處長等人先乘民生公司“民選”輪赴唐家沱恭迎。本市大中學校軍訓隊、童子軍及軍警憲部隊,先后齊集儲奇門碼頭,從長江江畔延亙至三牌坊一帶。12點剛過,各界頭面人物700余人來到江邊,由憲兵第三團團長袁家佩點名整隊。下午2點,行營主任賀國光、辛亥革命元老朱之洪、川康綏署代表王陵基、市長李宏錕、行營總參議夏斗寅、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重慶大學校長胡庶華、教育學院院長高顯鑒等人乘車而來,登上民生公司“民律”輪,駛往下游迎接。

因水淺,林森所乘“民風”輪不能直達儲奇門碼頭,在駛近江北嘴時,海軍軍艦鳴禮炮21響致敬。“民風”輪在碼頭與“民律”輪相靠,林森換船,登“民律”輪后,與賀國光、朱之洪、羅家倫晤談。各報記者趁機採訪。

3點過,“民律”輪停靠儲奇門碼頭,軍樂齊奏,林森緩步下船。他身著長袍,外披黑呢斗蓬,持黃色手杖,神色凝重。在檢閱儀仗隊后,他乘4103號專車入城,沿新豐街、打銅街、小墚子、都郵街、售珠市,出通遠門前往上清寺。10萬市民夾道歡迎,致使車行極緩,5點過才抵達李子壩,暫駐四川省主席劉湘公館。

各院部隨即陸續遷渝。國民政府及行政院設在大溪溝高級工業中學,限期改造建筑﹔中央黨部設在上清花園﹔監察院、考試院設在陶園﹔司法院、立法院設在義林醫院。

12月上旬,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率大本營由桂林飛抵重慶。中旬,中共南方局、八路軍辦事處到渝。各民主黨派、各界社會名流,如百川入海似地匯集重慶。各國大使館、代辦處,韓國臨時政府紛紛遷來。

至此,重慶從一座內陸城市一躍成為中國戰時首都,成為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各黨各派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要活動舞台﹔從一座古老的軍事要塞,一躍成為中國抗戰大后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外交中心,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戰區指揮中樞。

定都令下 聞風而動

國民政府遷渝初期,稱為移駐重慶。經重慶市參議會議長康心如等人提議,行政院多次審核,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定重慶為陪都。《國民政府明定重慶為陪都令》宣稱:

“四川古稱天府,山川雄偉,民物豐殷,而重慶綰轂西南,控扼江漢,尤為國家重鎮。政府於抗戰之始,首定大計,移駐辦公。風雨綢繆,瞬經三載。川省人民,同仇敵愾,竭誠紓難,矢志不渝,樹抗戰之基局,贊建國之大業。今行都形勢,益臻鞏固。戰時蔚成軍事政治經濟之樞紐,此后自更為西南建設之中心。恢閎建置,民意僉同。茲特明定重慶為陪都,著由行政院督飭主管機關,參酌西京之體制,妥籌久遠之規模,借慰輿情,而彰懋典。此令。”

重慶市行動委員會隨即著手落實慶祝活動,9月13日下午在川東師范學校大禮堂召開慶祝陪都成立籌備會。

參會的中央機構有軍政部、外交部、社會部、農林部、交通部、財政部稅務處、國府參軍處、司法院、全國慰勞總會、婦女慰勞總會、航空委員會、中央訓練委員會、兵工署、兵役署、國際反侵略運動中國分會、戰地黨政委員會、中央統計調查局、國民精神總動員會、衛戍總司令部、國民外交協會、中國電影制片廠、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等單位。

地方機構有重慶市政府、市黨部、新生活運動委員會、童子軍第一團行都服務隊、三青團重慶支團部、川江航務管理局、川康藏電政管理局、市銀行公會、市顏料公會、市藥材業輸出公會、市木炭商業公會、地方法院、輪渡公司、市工務局、市衛生局、賑災委員會、警備司令部、警察局、總工會、職工俱樂部、交通工會等單位。

會上通過了《慶祝重慶陪都建立辦法大綱》,待籌備委員會組成后,又制定了《慶祝重慶陪都建立宣傳大綱》《慶祝重慶陪都建立大會口號標語》等文件。

全市慶祝 盛況空前

1940年10月,各界人士聚集臨江門夫子池廣場,參加慶祝陪都建立大會

1940年10月1日下午,重慶市各界機關團體人員3萬余人,在細雨朦朧中陸續聚集到夫子池廣場,參加慶祝陪都建立大會。在附近幾條街區,另有上萬市民佇立場外觀望,盛況空前。

5點,大會開幕,谷正綱、李根固、吳國楨、康心如、黃仁霖、陳訪先、黃伯度、刁培然、唐毅、吳華甫等人在主席台就坐。市長吳國楨致開幕詞,他說,3年來重慶為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明定為陪都,發展不可限量。希望市民今后格外奮勉,增強抗敵意志,爭取最后勝利,不辜負全國同胞之期望。吳國楨還代讀了林森為大會寫就的訓詞:“維茲重慶,神皋澳飛,訏謨協應,定為陪都,建設中心,政治經濟,肇始宏規,萬端並舉,爭存御侮,民氣軒昂,同據忠悃,贊襄興邦。”

社會部部長谷正綱、衛戍總司令劉峙、重慶市參議會議長康心如也先后在會上講話,表示重慶在敵人狂轟濫炸中建立為陪都,足見政府抗敵國策之堅定,足見后方民眾之勇毅。全國精華薈萃於此,同仇敵愾,必將贏得最后勝利。

大會通過了給林森、蔣介石及各戰區抗敵將士的致敬電。電文宣稱:正值抗戰日益緊張,勝利日益接近之時,國府明定重慶為陪都,全市民眾莫不歡欣鼓舞,額手稱慶。除舉行盛大慶祝活動外,誓以至誠擁戴抗戰建國。重慶市民願為支援前線竭盡全力,誓為堅強后盾,佇侯捷報傳來。

大會閉幕,隨即舉行火炬游行。暮色中,數萬參會者手執火炬、彩燈,魚貫前行,雖在雨中,秩序井然。隊伍經柴家巷、都郵街、雜糧市、武庫街、勸工局街、七星崗、中一路、中二路、中三路,一直游行到國府路,然后折回兩路口解散。中央攝影場特意在各交通口裝置了巨大反光燈,銀光四射,與火炬交相輝映,染紅了半邊天。沿途市民圍觀,交通一時為之中斷。

國立實驗劇院演出音樂及京劇,鑼鼓喧天,市民前往觀看者擁擠不堪,一票難求。全市41鎮分別舉行慶祝游藝會,節目有川劇、相聲、大鼓、雙簧、歌詠、滑稽劇等。城區游藝會在新生活運動場舉行,勵志社表演話劇,本市名角表演京劇,觀者達三四千人。本市各劇院及書場,晚間都推出精彩劇目,票價折半。

中央攝影場流動放影隊分組出發,到各區鎮及海棠溪、玄壇廟、頭塘、東華觀等處放映露天電影,影片均為該場歷年攝制的抗戰記錄片。附近民眾自帶小凳子前往,享受難得一遇的免票電影,觀者如堵。

(作者系重慶市文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