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1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
1月18日 日本關東軍發表文告稱“斷然掃蕩”察省中國駐軍宋哲元部。
1月19日 蔣介石表示日軍進攻察東系“地方事件”,應“就地解決”。
1月28日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成立,趙尚志為軍長。
2月2日 中日代表在熱河豐寧縣大灘就察東事件正式談判,達成“大灘口約”。
2月10日 綏寧反日同盟軍改編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軍長周保中。
2月27日 汪精衛、蔣介石聯名向全國各機關團體發布命令,嚴禁排日運動。
3月23日 蘇、日、偽滿簽署中東鐵路轉讓協定,議定路價為 1.4億日元。
4月16日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決定5年內由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300萬人。
5月2日 天津日租界《國權報》社長胡恩溥被槍擊,次日斃命。
5月3日 天津日租界《振報》社長白逾桓被殺。
5月20日 關東軍追擊抗日義勇軍孫永勤部,侵入長城以南。
5月29日 日本中國駐屯軍參謀長酒井隆與駐華使館武官高橋坦會見何應欽,借口天津兩個漢奸報社社長被殺等,向國民黨當局提出無理要求。31日,南京電令何應欽與日方談判,“妥善辦理”。
5月30日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正式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委。
6月1日 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往保定。
6月4日 何應欽與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談判。
6月5日 日軍再次制造張北事件,要挾國民黨政府。
6月11日 梅津就華北問題提出備忘錄,7月6日,何應欽復函全部承認日方要求,實際形成《何梅協定》。
△國民黨政府發布《邦交敦睦令》。
6月27日 《秦土協定》簽訂。
6月28日 豐台事件發生。
7月25日 日本關東軍參謀部提出《對內蒙措施要領》。
本月 李濟深、蔡廷鍇、陳銘樞、蔣光鼐等人在香港成立中華民族革命同盟。
8月1日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通稱《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8月5日 日本外相廣田弘毅提出對華三原則。
8月12日 日本新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離東京來華赴任。
8月28日 國民黨政府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司令。29日,下令撤銷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
9月24日 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發表聲明,宣稱“必須對組織華北五省聯合自治團體的工作予以指導。”
10月2日 國民黨政府在西安設西北“剿匪”司令部,蔣介石兼總司令,張學良兼副總司令。
10月19日 紅軍抵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今吳旗縣城),中央紅軍勝利完成了兩萬五千裡長征。
10月22日 在日軍策動下,河北發生香河事件。
11月1日 平津10校學生自治會發表《為抗日救國爭自由宣言》。
11月4日 國民黨政府公布“幣制改革”、“白銀國有”令。
11月13日 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
11月18日 北平市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成立。
11月19日 蔣介石宣稱:“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后關頭,亦不輕言犧牲。”
11月25日 日本策動的“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成立。
11月26日 國民黨政府撤銷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派何應欽為行政院駐平辦事長官,派宋哲元為冀察綏靖主任。
11月28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抗日救國宣言》。
12月6日 美國國務卿赫爾發表文告,表明“美國對於華北自治運動不能熟視無睹”。
12月7日 國民黨中央決定設冀察政務委員會。
12月9日 北平爆發“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
12月16日 北平各大中學校學生再度舉行示威游行。
△全國各地學生游行,反對冀東偽政權。
12月18日 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為援助北平學生救亡運動告工友書》,呼吁全國工人奮起救亡。
△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
12月20日 共青團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各校學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
12月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通過《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12月26日 平津學生聯合會在北平成立。
12月27日 毛澤東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系統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
來源:《中國抗日戰爭史》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