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綱
馬鳴鸞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我國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銘記歷史、警示未來,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本版特開“抗日烽火”專欄,紀念我區各族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偉大壯舉。
通遼開魯縣地處內蒙古東部區,在1933年至1943年間,這裡曾經是偽興安西省省會所在地。1944年春夏之交,在開魯縣城最西邊的雙合興鎮,發生了震驚一時的抗日“天書”案,中心人物便是名叫馬鳴鸞的山東回族老漢。
一
馬鳴鸞,1891年出生在山東省臨邑縣德平鎮小楊家庄一個篤信伊斯蘭教的家庭。馬家雖不富裕,但也算得上中等水平,族中先后出了5位阿訇。按沿襲慣例,馬鳴鸞也該去當阿訇,可老母親更改了祖訓,讓他進私塾念書,希望他有大出息,為家鄉和祖宗增添榮耀。
在德平鎮,有一座德國人建立的育嬰堂。1916年春天,一個洋教士到小楊家庄去買兒童,為所欲為,馬鳴鸞與好友盛怒之下,將那個洋教士教訓一頓。沒想到,這樣一件小事,決定了馬鳴鸞到處流浪的命運。
為了躲避官府的緝拿,馬鳴鸞跑到關外烏蘇裡江畔,在俄國人的工地上做了搬運工。幾個月后,他又到大興安嶺林區做伐木工。后來,他到了撫順煤礦挖煤。經人指引,他到與遼寧比鄰的庫倫旗,在一位同鄉同族的大車店當了管賬先生。最后,他在開魯縣的雙合興鎮落腳扎根,成了鄉下私塾的教書先生。
1943年夏天,馬鳴鸞又遇上了一道坎兒,教書的私塾被當局強行遣散。原因很簡單,他教《四書》《五經》之外,還講岳母刺字、精忠報國,講岳家軍英勇抗敵的故事,卻不講“日滿親善、大東亞共榮圈”。興安西省教育科說他有“赤化”傾向,便下了狠手,砸了他的飯碗。
他窩在屋裡好幾個月不出門,悶著勁兒編寫了一本《正大光明》,共5000余言。這本書很特別,從頭至尾都是拆白道字的謎語。而且每一首之后都用“解曰”,明明白白地把謎底告訴人們。更特別的,首首字謎的內容,都是反日抗日的。書開頭的一首為:
一人扛橫杆,忘字底不全。時刻化寺去,木字一中穿。
解曰:天亡日本。
書結尾一首為:
十八二人懸,日上三人盤。更邊一人立,女戴紫金冠。
解曰:來春便安。
書裡還有“東洋鬼子來中國,有絕我糧、斷我衣、滅我種之患”一類直指日寇的言論,對小鬼子抓勞工、抓國兵、勤勞奉事、苛捐雜稅以及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侵略罪行,一一揭露和抨擊。
改了幾遍,馬鳴鸞用毛筆小楷謄抄后訂成了本子,裹了塊兒舊黃緞子包皮,然后放到村頭的小廟門口。1944年,北方大旱,赤地千裡。村中幾個老人到小廟燒香求雨,就將書拿了回來。他們都不識字,以為天降奇書給下界,必有大變故。等有識字者看后,也不說破,隻說天書,凡人看不懂。其實,小冊子已暗暗地在鎮子上的識字人間流傳開來。開魯縣緊挨著遼寧和吉林,小日本侵佔東北,開魯定為興安西省的省會所在地,那其實是侵略內蒙古的橋頭堡。淪陷日本鐵蹄下十幾年的開魯百姓,早已恨不得一刀宰了那些小鬼子。馬鳴鸞“天書”反映的正是民意呀!誰也沒想到,在煙館裡,有個警察去吸大煙,發現了人們零散抄寫的幾頁片段,就將這些紙片帶回了警察署。
二
盤踞縣城的小鬼子聽說此事后,派人到警察署督戰,讓限期破案。雙興鎮是一個偏遠的村鎮,有點文化、能寫毛筆字的人不多,中醫、賬房和教書先生也就那麼幾個,一核實就知道了。何況,書的封面上也有“山左翼人馮去二”的署名,左者為東,馮去二者為馬,不就是山東馬姓嗎?不過人倒是抓回一大幫,凡摸過、看過、抄過、聽說過“天書”的,一律將其抓回。
日本警官大井親自審訊,馬明鸞顯示了山東人的爽快和仗義。大井問:“天書是你寫的?”馬明鸞說:“是。”問:“有同伙嗎?”“有。”“幾個?”“兩個。”“叫什麼名字?”“一個良心,一個鐘馗。”大井粗通中國話,“良心”,他懂。鐘馗,他就不知道了。翻譯說了半天,不敢直說,所以他似懂非懂。馬明鸞大聲告訴他:“鐘馗,是中國專門捉妖打鬼的大法師!”這回大井明白了,他氣得哇哇直叫,啪啪地拍桌子。
馬明鸞在監獄裡被關押了1年零3個月,小鬼子和偽政府對他採取既不殺、也不放的手段。其重要原因,是想放長線釣大魚。在鬼子看來,一個外鄉人,教私塾時有“赤化”傾向,后來能敢這樣明目張膽地抗日,一定有“解放區”的背景。還有一個原因,有個鄉老與伊斯蘭教會聯手奔走呼號,還上書聯保,鬧得滿城風雨。當局對此,也不能不有所顧忌。
馬鳴鸞出獄后,很多村民把他看得很神。一則是他寫“天書”,能寫也敢寫,還膽識過人,給中國人長了志氣。二是他說“來春便安”,預言小鬼子很快要完蛋了。而這個預言,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應驗了。
三
后來,馬鳴鸞還有一段與著名音樂家麥新交往的奇遇。
麥新是《大刀進行曲》的作者,抗戰勝利離開延安,參加了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1946年3月,麥新來到開魯,先是在城關鎮和北鄉的六區活動,接著又到科爾沁草原打游擊。1947年春天,開魯第二次解放,身為縣委組織部長的麥新,負責縣城西片紅色政權恢復,重點是五區,雙合興鎮是中心。
麥新在與區村干部商量建立農會的時候,聽說了馬鳴鸞。一個身經8年抗戰的音樂家,聽到馬鳴鸞以“天書’抗日的事跡,十分感動。他親自拜訪了馬鳴鸞,贊揚他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並邀請他出山辦學校,馬鳴鸞欣然接受並出任了雙合興鎮學校的第一任校長。
馬鳴鸞不僅組織學生學知識及進行社會宣傳活動,還教學生唱麥新寫的《農會會歌》《翻身五更》《大刀進行曲》。他還親自編寫了《參軍光榮》《土地還家》等節目,在街頭進行演出。
同年6月6日,傳來了不幸的消息,麥新在回雙合興鎮的途中,遭土匪伏擊,壯烈犧牲。馬鳴鸞與幾個區干部,一天一夜沒合眼,創作了《麥部長真英雄》《麥新犧牲為咱老百姓》兩首歌詞,配上人們熟悉的流行小調后,教給學生們演唱。6月8日一大早,縣上的黨政干部和數千名群眾,參加了麥新的葬禮。學校師生列隊入場,齊聲高唱懷念麥新的歌曲,感動了所有的人。
“麥新犧牲為咱老百姓,咱們開魯的老百姓要為他報冤仇。老鄉們啊,咱們開魯的老百姓要為他報冤仇。”
“麥部長啊真英雄,為黨為民獻生命。萬古千秋留美名,光榮多光榮。”
如今,六七十年過去了,這兩首歌曲一直在草原上傳唱,經久不衰。每當人們唱起這兩首歌曲的時候,自然想起參與寫歌詞的馬鳴鸞先生,和他寫“天書”抗日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