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葉劍英次女葉向真:“祖國和人民需要什麼,父親就做什麼”

李強

2015年05月08日07:45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祖國和人民需要什麼,父親就做什麼”

抗戰時期的葉劍英(翻拍老照片)。南方日報記者 郭智軍 攝

葉向真。南方日報記者 郭智軍 攝

開欄的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這一勝利是中國人民100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轉折點。

70年前,侵略者的鐵蹄下,山河破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中華兒女為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而共赴國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正氣浩歌。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以其歷史擔當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為抵抗日本侵略者,廣東軍民進行了頑強的奮戰。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南抗日縱隊抗擊和牽制日偽軍15萬余人,殲滅日偽軍2萬余人。

“勿忘國恥,圓夢中華。”

從今日起,南方日報推出大型系列報道“家國七十載 山河寸寸金——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第一個系列,是與省檔案局聯合推出的“先輩的抗戰”。這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大量廣東的抗日將士及其后人,整理使用了廣東省檔案局多年來保存的珍貴資料圖片和口述記錄。

盡管硝煙已經散去,但那抗戰的一幕幕場景依然鮮活,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敬請垂注。

旗幟

1979年,杭州岳飛墓廟迎來自1918年大修后的一次全面整修。那年10月,82歲的葉劍英為岳飛墓廟題寫匾額“心昭天日”,高懸正殿。

“父親把岳飛當作學習的楷模。”4月28日是葉劍英誕辰118周年紀念日,當日,他的次女葉向真在北京接受南方日報專訪。

葉向真說:“父親從小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當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時,祖國和人民需要什麼,他就做什麼。他人生道路中幾次重大的抉擇,都是非常正確的。”

葉向真從出生到上大學,一直在葉帥身邊。回憶起父親,她十分感慨地說,父親等革命先輩們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他們在革命中奉獻青春,獻出生命。現在社會的年輕人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革命先輩正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投筆從戎

民族危難之際報效祖國

葉劍英,原名葉宜偉,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堡下虎形村一戶小商人家庭。如今,虎形山下的葉劍英紀念館和葉帥故居不時迎來參觀的人們。在紀念館大廳葉劍英銅像前,常有黨員面向黨旗,舉起右手庄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在紀念館中葉帥銅像身后,是黃河壺口瀑布巨型油畫,展現這位開國元帥“中流砥柱”“力挽狂瀾”的豐功偉績。雖然戰場上的硝煙已散盡,但葉帥的精神依然影響著后人。

客家人歷來重視教育,葉劍英5歲就到私塾念書,11歲進入離家十多裡路的丙村三堡學堂住校讀書,那時他的學習成績是幾個班裡最拔尖的。1916年春,葉劍英出洋謀生,經汕頭、香港、新加坡,到達馬來西亞怡堡的伯父家裡。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妄圖賣國稱帝,引發護國運動。

葉向真說,當時父親在馬來西亞一個小學教國文,本可以過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從一個朋友那裡聽說雲南陸軍講武堂派人到馬來西亞招募學兵后,毅然投筆從戎,於1917年來到講武堂學炮兵,畢業獲得陸軍炮兵少尉軍銜。

葉向真說,講武堂希望他再回南洋,幫助招考一些僑生,可是父親卻一心要跟著孫中山。“立志報效祖國”對父親來說,絕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要把自己一生交給祖國和人民的人生抉擇。父親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他把岳飛當作學習的楷模,為了祖國和人民,父親可以斷頭,可以流血犧牲。

秘赴西安

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上世紀30年代,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步步升級,華北、全國面臨危亡之勢,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1936年7月,張學良與中共代表密談,磋商建立東北軍、十七路軍與中共聯合抗日的“西北國防政府”。中共中央應張學良的要求,決定派葉劍英作為中共中央常駐代表密赴西安,進一步開展對東北軍、西北軍和整個西北地區的統戰工作。葉劍英受到張學良的熱情歡迎,被安排住在其親信、衛隊第二營營長孫銘九的家裡。

葉向真說,那段時間,父親多次秘密到張學良公館,就聯蔣抗日、紅軍與東北軍聯合抗日作戰、整頓改造部隊等事務進行會談。他經常和張學良談論國事,討論國共合作抗日的可能性,表示國共應該同仇敵愾,共同抗日。對此,張學良也表現得很堅決。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實行“兵諫”,通電全國,提出抗日救國的八項政治主張,並宣布成立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事變當天,張學良致電中共中央,希望聽取中國共產黨的意見。中共中央經過緊急磋商,毛澤東、周恩來等即復電張學良,表示全力支持,擬派周恩來等赴西安協商大計。周恩來到達西安的幾天后,葉劍英也趕到西安。應張學良的請求,經中央批准,葉劍英出任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的參謀長,參加西北聯軍參謀團,與東北軍、十七路軍將領一起制定了抵抗親日派“討逆軍”的作戰計劃和軍事部署。那些日子,葉劍英協助周恩來日夜奔忙。

葉向真說,張學良在華清池抓了蔣介石之后,父親執行中共中央的正確決策,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把蔣介石動員過來,開展國共合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父親跟張學良說,很多國民黨將領聽蔣介石的話,他回南京之后,可以團結相當多的力量。

統一戰線

求同存異爭取廣泛支持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國共雙方實現了第二次合作。

1937年10月3日,八路軍總部正式委派參謀長葉劍英為八路軍駐南京的代表,李克農為駐南京辦事處主任。葉劍英以公開身份進行活動,堅持貫徹中共中央抗日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一時期,葉劍英還廣泛接觸國民黨上層和社會各界人士。后來到武漢、重慶,葉劍英也站在同國民黨談判交涉的第一線,並同各方面愛國民主人士商談救國救民的大事,做了很多關於海外華僑的工作。

葉向真說,父親接觸和談判的對象,很多都是他在黃埔軍校時期聘請的教官或是招收的學生。父親在他們中間有比較高的聲望,談判起來也有優勢,有利於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對統戰對象,他非常注意技巧,求同存異,爭取廣泛支持。

1941年2月,葉劍英從重慶返回延安。從這時起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他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謀長的重要崗位上運籌帷幄,成為毛澤東、朱德指揮全國敵后抗戰的得力助手。審時度勢、精心運籌,是葉劍英多年來從事參謀部領導工作的一大特點。他參與中央軍委對日作戰的指揮,主持戰略問題研究會,制訂戰略行動方案。

葉向真說,當時在延安,孩子們可以從大人的言談話語中感受到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那時父親非常忙,要處理的文件一摞一摞的。在難得的休息間隙,他特別喜歡讀古詩詞。他比較好客,也比較健談,他向中外記者團作報告,並與美軍觀察組交朋友。他很懂得外交的相處之道,既善於堅持原則,又有具體方式的靈活性,讓對方愉快。

■人物檔案

葉劍英,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1897年4月28日生於廣東省梅縣雁洋堡。

少年時,葉劍英受到辛亥革命影響,立志報效國家。他1916年赴南洋,翌年回國,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畢業后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於民主革命。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葉劍英毅然通電反蔣,並於7月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葉劍英任八路軍參謀長和我軍駐南京代表。

1941年2月,葉劍英返回延安,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兼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我軍對日作戰。

葉劍英是一位緊跟時代前進的巨人。在89年的生命裡,他兩次力挽狂瀾,在長征途中關鍵時刻挽救了紅軍,在粉碎“四人幫”時又發揮了關鍵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