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波茨坦會議,中國也參加了

2015年05月10日11:5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波茨坦會議,中國也參加了

  在二戰歐洲勝利日到來之際,新華報業集團“正義之勝”柏林採訪組在德國深入採訪,撥開多重“歷史迷霧”。

  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波茨坦會議

  德國首都柏林以南30多公裡處,有一個波茨坦採西林霍夫宮。1945年7月17日, 美、蘇、英三國首腦在此召開波茨坦會議。

  當地時間5月7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採西林霍夫宮。綠草掩映下的這座舊式建筑,門前草坪上保留著當年蘇軍布置的象征勝利的紅星狀花朵——保存歷史原貌、尊重歷史事實、還原歷史真相,是德國人正視歷史的正確態度。而其內部大部分空間被布置成為記錄波茨坦會議舉行過程的博物館。會議廳和各國參會代表的辦公室都保留原貌。

  記者在主會議廳看到,在這座始建於20世紀初的王宮中最大的房間裡,一張紅色圓桌佔據核心位置,美英蘇三國國旗插在桌子中央——旗杆尾相接,旗頭指向三個方向,分別是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的座位,再加上各國外長、翻譯等人,整桌共圍坐15人。

  “中國作為戰勝國,其實也派員參加波茨坦會議,只是首腦沒有出席,這一點往往被人所忽略。”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秘書趙劍陽告訴記者。他強調,現在很多人都把《波茨坦公告》與《波茨坦協定》混為一談,他希望本報能夠引導公眾搞清楚事實真相,不要以訛傳訛誤讀了歷史。

  趙劍陽解釋說,會議期間,中、美、英三國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等國際法律文件,構成戰后國際秩序的國際法基礎。《波茨坦公告》的簽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重要成果,其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其他小島”。

  “這也意味著,釣魚島是中國的!”趙劍陽說。而《波茨坦協定》是會議結束時簽署的,主要確定佔領德國的原則。

  希特勒自殺的地堡沒作為遺址保存

  當地時間5月6日,在柏林市中心,記者尋訪到當年希特勒自殺的地堡。該地堡建於20世紀30年代,1944年才完工,1945年蘇軍攻佔柏林,希特勒和他的新婚妻子愛娃就在地堡2號室自殺。它因此成為“柏林元首地堡”地下掩體中最著名的一個。讓記者意外的是,保存了大量二戰歷史遺址的柏林,卻沒有將該地堡作為遺址精心保存。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地堡已被封掉,地面成了一個停車場,隻在路邊豎起一塊不太起眼的牌子,畫著地堡的結構圖。

  這座納粹地堡建在12米深的地底下,它曾在1945年被駐扎在當地的德軍用作最高指揮部。根據歷史記載,蘇軍士兵攻入柏林時,希特勒和情婦愛娃在柏林總理府地堡中秘密結了婚,並簽署私人和政治遺囑,他在政治遺囑中將戈林和希姆萊開除出納粹黨,並任命卡爾·鄧尼茨海軍元帥成為德國總統兼國防軍最高司令。1945年4月30日下午,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在柏林地堡中相繼自殺,隨后部下就焚燒了他們的尸體。

  事實上,這樣的地堡在柏林並非隻有一處。對德國政府來說,保留這些地堡不僅僅意味著留下活生生的歷史見証,而普通德國百姓對是否有必要保留這些地堡也心存憂慮。當地華人黃興剛說,希特勒在柏林為自己構筑的強固地堡,在戰后不久就被夷為平地,因為德國政府擔心新納粹勢力把它作為頂禮膜拜的聖地。另外,對絕大多數德國人來說,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的土崩瓦解給德國人民帶來的恥辱永遠難忘。

  德國政府認為,這些殘留的地堡已成災難。戰爭結束時,美軍摧毀了大部分地堡,而沒被摧毀或部分摧毀的地堡,正在威脅著人們的安全,因為那些深不可測的洞穴、突出的鋼筋以及鋒利的混凝土殘片隨時都有可能危及接近它們的人們。德國財政部就持有上述看法,而如果需要保護這些地堡的話,經費需要財政部撥款。德國財政部的觀點是,剩余的地堡必須拆除,無法拆毀的就封鎖隔離起來,隻留下很小的孔供野生動物進出。

  國會大廈“勝利之旗”是后來補拍的

  德國國會大廈,可以說,是歐洲二戰結束的最佳見証。

  70年前,蘇聯攝影家哈爾杰拍攝的《攻克柏林的勝利旗幟》,是關於二戰的一張標志性照片:柏林已經陷落,蘇聯士兵正將紅旗插上德國議會大廈的屋頂。

  70年后,在中國駐德大使館的幫助下,當地時間5月7日下午,記者得以進入正處於“會議周”的德國國會大廈內部,不僅旁聽了一場正在進行的聯邦議會關於“盧旺達大屠殺”的討論,而且還找到上述照片的誕生地——國會大廈面向德國地標建筑勃蘭登堡門那一側的角樓!

  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張照片並未真正捕捉到那個歷史性時刻。當地導游告訴記者,蘇軍攻克柏林時,正忙於戰爭,根本無暇顧及拍攝照片。為了留下勝利的影像,哈爾杰於1945年5月2日,也就是蘇聯佔領德國議會大廈第3天進行補拍。

  中國不只是反法西斯戰爭的同盟國

  “你們到柏林採訪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這件事非常有意義!”5月7日,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參贊鄭立樵一行,特意趕來為記者送行。

  在交談中,鄭立樵告訴記者,不少歐洲人都認為5月8日是二戰的“結束日”,但實際並非如此。9月3日才是二戰真正的“終結日”。記者隨即在柏林“酷當街”街頭展開調查。在被採訪的15名歐洲人中,有12人認為5月8日是二戰“結束日”,還有3人不知道哪天是“結束日”。

  而根據史料,1945年9月2日,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軍軍艦“密蘇裡”號上舉行。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1945年9月3日,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並從第二年開始以每年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我們要增加中國在二戰中的能見度。”鄭立樵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部分﹔中國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而且是“同盟國”的發起者中美英蘇四大國之一。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以3500萬人的犧牲,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總兵力的2/3以上,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巨大犧牲。(杭春燕 徐媛園 郎從柳 萬程鵬)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姚奕、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