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孫永勤:“為救國而捐軀”

2015年05月11日08:25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孫永勤:“為救國而捐軀”

孫永勤雕像

孫永勤(1893—1935),又名孫允慶。熱河興隆(今屬河北)人。1933年12月組織成立民眾軍,后改稱抗日救國軍。1935年5月,率部與日軍在遵化茅山血戰時光榮殉國。同年中共中央發表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中,稱贊他是“為救國而捐軀”的“民族英雄”。

孫永勤出生於興隆縣黃花川孫杖子村一個富裕農民家庭。7歲入私塾學習,幾年后回家務農狩獵。他自幼習武,喜讀《水滸傳》、《岳飛傳》,崇尚忠義,性格直爽,敢於扶弱抑強,在黃花川一帶漸有威望,被推舉為農民自衛團團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孫永勤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活動。1933年3月,聽聞國民黨二十九軍官兵用大刀在長城喜峰口、羅文峪與日軍進行血戰,孫永勤與好友星夜騎馬百余華裡,趕赴喜峰口陣地,將他們所見到的日軍大規模調動情況報告給二十九軍,受到二十九軍將領的褒獎。

熱河淪陷后,日軍脅迫農民交出槍支。孫永勤與好友關元有(共產黨員)等計議發起抗日,於1933年12月12日宣告成立民眾軍,並出任軍長。民眾軍誓言“頭可斷,血可流,敵不死,志不屈”,制定了“不貪財、不擾民、不奸淫、不投降”的四大軍規。民眾軍打土豪分糧濟貧,懲辦漢奸,拔除日偽據點,深得民心。到1934年4月,隊伍發展到5000余人。

1934年5月,在中共黨組織的建議下,孫永勤將民眾軍改名為抗日救國軍。整編后的抗日救國軍以總隊為單位,分散活動在青龍、興隆、承德、平泉、遷安、遵化等縣,不斷打擊日偽軍。抗日救國軍缺乏槍彈和醫藥,當中共遵化縣委書記駱鳳亭知道這個情況后,立即變賣自家十幾畝地,籌備了十支大槍和一箱外傷藥,派弟弟、共產黨員駱鳳明和閻龍趕著毛驢,馱著席卷(槍藏在裡面),連走三天,送到孫永勤軍部。孫永勤了解到此事的經過后,對共產黨人更加欽佩。1934年8月前后,日偽軍兩次勸降,均遭孫永勤凜然拒絕。之后,日偽軍大舉圍剿救國軍,使救國軍嚴重減員。

1935年5月初,在日本關東軍的瘋狂圍堵下,腿部負傷的孫永勤為解決部隊軍需給養問題被迫帶隊入關。后孫永勤發覺日軍意圖,為不給侵略者造成進佔華北的口實,他決定尋機突圍,重返長城以北山區。不料,未及沖出,便被日本關東軍糾集的1萬余武裝層層圍困,被迫堅守在遵化境內的茅山。日軍動用飛機、大炮對救國軍陣地進行轟擊。5月24日,孫永勤在指揮少數部隊掩護主力向熱河方向突圍時,壯烈犧牲,時年42歲。(王宏供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謝磊)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