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三個階段同一野心就是使你忘記中國

2015年05月13日09:30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三個階段同一野心就是使你忘記中國

學生吃飯前必須先祈禱感謝日本皇軍的恩賜。

4月29日(美國當地時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令人遺憾的是,安倍依舊未對二戰罪行做出深刻反省及道歉,反而大談戰后日本為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作出了“貢獻”,“投入了大量的資本和技術”。

安倍的演講再一次表明,他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忠實繼承者。更需警惕的是,安倍多年來不遺余力地修改日本《教育基本法》,妄圖將錯誤史觀、錯誤思想、錯誤邏輯灌輸給日本青少年,使日本的下一代也走上他所信奉的道路。

安倍其言其行,與歷史驚人地相似。

事實上,把教育作為工具,控制本國國民以及殖民地人民的思想,為軍事擴張和殖民統治服務,是日本軍國主義信徒的一貫思維。

這一思維在 1905年至1945年間的東北被徹底實行。

從曖昧隱蔽的“同化”到明火執仗的“皇民化”,日本侵略者以“關東州”、滿鐵和偽滿洲國作為載體,對中國東北地區實施了野蠻的教育侵略。

“關東州”與滿鐵附屬地的教育擴張

山東省寧津縣的官方網站存有一篇“口述歷史”文章,口述人名叫張成德。日本侵華期間,張成德曾經在日本特務機構“宣撫班”擔任宣撫官,被派往山東一帶活動,宣傳所謂“中日親善”、“皇軍仁政”、“王道樂土”等侵略謊言。張成德之所以能夠進入“宣撫班”,是因為他曾經在東北的專科學校學過兩年日語。

在當時的東北,教育成為日本殖民統治者手中的武器,不僅用於培養“效忠天皇”的侵略先鋒,更用於奴化廣大的東北民眾。

早在1905年,剛剛取得旅順、大連地區(當時稱“關東州”)統治權的日本,便迫不及待地提出“首要的任務應是教育事業”。一年后,第一所日本人學校在大連成立了,招收的學生均為日本移民的子弟。歷史學家齊紅深指出,日俄戰爭后,在旅大地區開設的日本人學校具有鮮明的殖民地特色,其核心就是要灌輸 “忠君”、“報國”、“把滿洲真正當做日本的生命線”等軍國主義思想。 “日本小學、中學和大學也有少數中國學生。 ‘七七’事變之后,日本隨軍翻譯、‘宣撫班’成員,多數是從這裡培養出去的日本人和中國人。他們精通中日兩國語言和文化,擔當了全面侵華的先鋒角色。 ”齊紅深說。

除了日本人學校,日本也開設了專門面向中國人的學校。這些學校成為奴化東北民眾的基地,其主要手段之一是推行日語。 1926年11月,旅順師范學堂堂長津田元德在《南滿教育》特別號上發表 《關東州內師范教育的回顧》一文,寫道:旅順“高等學堂時代是以同化主義為根本方針的。稱日語為國語,按日本讀法念漢文。 ”用改造語言的方式達到“日滿親善”,使殖民地人民順服,這一做法影響巨大且深遠。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接觸了一些當年上過學的老人,他們幾乎都對學習日語有深刻記憶,有的至今還能熟練閱讀日文。

“九一八”事變前,旅大地區與滿鐵附屬地逐漸建立起完整的殖民奴化教育體系。不過,由於統治未穩且統治范圍有限,殖民統治當局的奴化教育政策並沒有大張旗鼓地推行。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吉林大學史學博士李娜在其論文《滿鐵對中國東北的侵略》中便指出:“日本侵略者把‘九一八’事變前的一段時間比喻為‘雌伏時代’。 ”

所謂 “雌伏”,即隱藏起來。 1910年,“關東州”民政署庶務課長關屋貞二郎在一次講話中說:“關於新領土的教育方針……不能夠把它輕易道盡,簡單言明……是需要謹慎的”。

但是,“雌伏”不代表完全不動,盡管遭到了不小的反抗,但日本在“關東州”以及滿鐵附屬地始終都在以漸進的方式推動“同化教育”的深入開展。因為,日本殖民統治者深知,教育侵略若停滯不前,那麼“東北的火車就會停駛了”。

偽滿洲國全面實施殖民主義教育

到了1931年,“雌伏”多年的日本侵略者等到“雄飛”的時機,在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后,實現了吞並整個東北的“夙願”。自此,殖民統治當局無需再偽裝,明火執仗的奴化教育在東北全境蔓延開來。

“1932年之后,日本在旅大地區和滿鐵附屬地推行的‘同化教育’逐漸發展成為‘皇民化教育’。”齊紅深說。何謂“皇民化教育”,根據日本學者的解釋,“‘皇民化’政策的特征,就是完全無視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將其納入日本的版圖並強制推行日本化”。該解釋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日本奴化教育政策的本質就是要將中國人變成喪失民族意識,如奴隸般馴服的“良民”。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確立了“以王道為施行教育的方針”。其后,滿鐵宣布 “不管附屬地內還是附屬地外,都統一於滿洲國的國民教育這一根本方針”,“培養能獻身王道樂土建設的人才”。

偽滿洲國的“王道主義教育”方針宣揚“日滿一德一心”,用傳統儒家倫理做包裝迷惑東北民眾,但實際上進行的依然是奴化教育。偽滿洲國這個表面上是以“獨立國家”面目存在的政權,其實完完全全處於日本的掌控之下,因此,其教育體系當然也是為日本殖民統治服務的,是徹頭徹尾的殖民教育體系。

1937年,偽滿洲國頒布“新學制”,標志著殖民主義教育的全面實施和殖民教育體系的正式確立。 “新學制”提出了完整的奴化教育方針,將學校系統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個階段和師道教育、職業教育兩個門類,通過縮短學制、減少授課日數、壓縮文化課時等一系列手段,來降低東北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很顯然,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為了育民而是要愚民。同時,“新學制”還強調推行職業化教育,目的是為“滿洲開發”培養更多懂技術、會勞作的工人。

根據《遼寧教育史志資料》記載,在偽滿洲國的殖民教育體系下,不符合“日滿一心”宗旨的教科書遭到廢止,日語變成了必修“國語”,國民道德課則專門學習 “偽滿建國由來及日本國體、政體”,而歷史課更是歪曲講授。這些做法是赤裸裸的教育侵略,完全暴露出日本殖民統治者的險惡用心。

教育被強行納入戰爭軌道

正在偽滿皇宮博物院舉辦的“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實展”中,有一張照片很引人注目。照片中,幾個青年拿著木棒,做出格斗的架勢。該場面並非發生在戰場,而是當時的偽滿建國大學,那幾個青年都是大學生。

1941年,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偽滿洲國進入全面戰時體制階段,此時,東北地區的教育也被強行納入戰爭軌道。 1942年,偽滿洲國頒布了《學生勤勞奉公令》,在各級學校開設“勤勞奉仕”課。勤勞奉仕,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勞動服務。在戰時教育體制下,學生變成了勞工。齊紅深描述說:“大學生要為日軍挖戰壕、筑工事、修飛機場,中小學生則要到農場、林場勞動,還要修公路、挖防空壕、清掃神社等。 ”

勤勞奉仕、國防訓練、軍事訓練成為偽滿洲國后期的主要教育內容。為了支援“大東亞聖戰”,做好隨時“上戰場”的准備,本應以強身健體為內容的體育課變成了軍事訓練課,培養“尚武精神”成為授課的目的。

並且,為了加強時局教育,又增設了“時局教育”課。在許多親歷者的口述中可以了解到,該課程與戰局動態緊密結合,學生不僅要及時了解時局新聞、寫時局日記,每有日軍勝利的消息,還要集會游行,以表慶祝。

戰時教育體制的實行完全為了適應“大東亞聖戰”的需要,從其具體做法和影響來看,可謂將奴化教育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將東北青少年訓育為勞務奴隸,更讓他們淪為戰爭的炮灰。

總而言之,日本在東北地區推行的奴化教育,雖然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特點,但其本質都是要從精神上徹底改造東北民眾。正如時任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1927年所說,要通過教育“造成東三省民永遠親日”,成為日本永遠的奴隸。(記者 王研)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謝磊)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