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河北日報主辦
郝夢齡照片
郝夢齡(1898—1937),河北藁城人。1919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副軍長、軍長。193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37年10月,在忻口會戰中壯烈殉國。
“此次抗戰,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后關頭,抱定犧牲決心,不成功便成仁……為爭取最后勝利,使中華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犧牲。我既犧牲后,隻要國家存在,……余犧牲亦有榮。為軍人者,為國家戰亡,死可謂得其所矣!”這是忻口會戰前夕,郝夢齡將軍在給妻子的信中寫下的。
郝夢齡出生於藁城縣庄合村。世代務農,家境貧寒。14歲投奔奉軍魏益三部當兵,不久被送往陸軍軍官小學讀書,后又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后加入奉軍第三軍,歷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后投入馮玉祥的國民軍。1926年升任旅長。1927年參加第二次北伐戰爭,由於作戰英勇,被提升為師長。1930年中原大戰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副軍長、軍長。郝夢齡為人正直,處事嚴謹。他喜好讀書,常以歷史英雄人物的事跡鞭策自己、教育部下和子女。
1937年5月,郝夢齡被調往四川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行至重慶獲悉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他返回部隊多次請纓北上抗日,終獲批准。當他率部由貴陽北上,經過武漢與家人告別時,對兒女們說:“我愛你們,但是我更愛我們國家,現在敵人天天在屠殺我們的同胞,大家都應該去殺敵人……”他悄悄寫下遺書,讓孩子們日后拆閱。他寫道:“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犧牲。萬一陣亡,你等要聽母親的調教……至於你等上學,我個人是沒有錢。將來國家戰勝,你等可進遺族學校……”
郝夢齡率部到達石家庄后,歸屬第十四集團軍司令衛立煌指揮。1937年9月底,日軍在代縣附近集結,准備攻佔忻口,進而直取太原。衛立煌任命郝夢齡為中央兵團長,指揮第九軍和晉綏軍第十九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一軍堅守忻口以北龍王堂、南懷化、大白水、南峪線的主陣地。郝夢齡夜以繼日奔波在前線,巡視陣地,部署兵力。
10月11日,忻口會戰打響,日軍指揮官板垣征四郎率日本第五師團,以飛機、大炮、坦克等精良武器裝備,組成密集火力,瘋狂向忻口陣地攻擊。郝夢齡親臨第一線指揮第九軍頑強抗擊,並多次與日軍展開白刃肉搏,戰況極為慘烈。10月12日,南懷化主陣地被日軍攻破。第九軍與日軍在忻口西北、南懷化東北的204高地上展開激烈的拉鋸戰,一晝夜204高地竟易手達13次之多,第九軍最終佔領了204高地。16日凌晨,郝夢齡親率部隊分三路向日軍陣地發起了攻擊,連續攻克了日軍佔領的幾個山頭。這時,郝夢齡早已置生死於度外,抵近最前沿進行指揮。激戰中,郝夢齡不幸被日軍機槍子彈擊中,壯烈犧牲,時年39歲。
郝夢齡將軍殉國后,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寫了《郝夢齡悼歌》。1937年10月24日,郝夢齡的靈柩由山西運到武漢。武漢各界舉行公祭,之后以國葬儀式安葬於武昌洪山卓刀泉。國民政府不久追贈他為陸軍上將。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舉行追悼抗戰陣亡將士大會,毛澤東在演講中對郝夢齡將軍等給予高度評價。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武漢人民政府重修了將軍墓,並將漢口吉林路復名為“郝夢齡路”,以志紀念。
(賈景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