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初
2014年秋,碩果累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號召。
2015年初,萬象回春。在中央黨校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辯証地梳理了包括全面從嚴治黨在內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歷史是一面明鏡,可以照亮今天,啟迪未來。
1919年底,一艘法國郵輪從中國緩緩離開。船上載有一批新民學會的青年人,他們不遠萬裡去法國勤工儉學,蔡和森和他的母親葛健豪、妹妹蔡暢也在其中。在法國,蔡和森學習和接受了馬列主義建黨理論,正式提出了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認為共產黨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為“無產階級運動的神經中樞”。從此,蔡和森為救國救民,特別是為黨的建設奔走著、探索著、奮斗著、奉獻著,直至獻出年僅36歲的生命。
在隆重紀念蔡和森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我們重溫他的建黨學說,追憶他的革命足跡,可以從中找尋出對今天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刻啟示。
啟示一:從嚴治黨,先要“治學”
全面從嚴治黨,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端正學風至關重要。
蔡和森善於讀書、精於寫作、勤於思考、敢於創新,既苦讀有字之書,也與青年毛澤東一道愛讀“無字之書”,堪稱理論聯系實際的典范。他16歲才入讀初小3年級,短短6年時間裡就完成了從小學到高等師范的全部學業,顯示了強烈的好學上進精神。他讀書廢寢忘食,才學出眾,新民學會會友評價“林彬(蔡和森)是思想家”。在法國,他每天字典不離手,在公園裡邊鍛煉身體邊利用字典和報紙自學法語,看書讀報專心致志,有時甚至都迷了路。憑著這種刻苦態度,僅僅四五個月,他用“猛看猛譯”的方法,研究了各派社會主義學說和俄國革命的基本情況,譯出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共產主義“左”派幼稚病》《國家與革命》等著作的重要章節,認定中國革命必須走俄國革命的道路,在大洋彼岸第一個吶喊出當時的最強音——“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
蔡和森說過,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在革命斗爭中更能學到和掌握馬列主義真理。他主編《向導》期間,據當時住在一起的羅章龍回憶:“和森的身體雖然瘦弱,哮喘病也經常發繼日地工作。他能整天坐在房子裡埋頭閱讀或寫作。當他接觸到有趣的文句時,還常常一個人在房子裡發出咯咯的笑聲。他往往記不起吃飯,專心專意地為革命寫作……有時晚上寫作疲倦了,他不解衣服不脫鞋,橫倒在床上休息一下。沒多久,他又骨碌爬起來繼續寫作,直到天明。他在《向導》周報上發表的這麼多文章,就是這樣刻苦認真地寫出來的。”
毛澤東同志曾說:“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指出:“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端正學風,從嚴“治學”,是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保証。
啟示二:從嚴治黨,源在“治心”
全面從嚴治黨,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就要引導黨員純化心靈,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
青少年時代,蔡和森就立下了“匡時救民”的理想。赴法勤工儉學,在“對各種主義綜合審諦”后,他認為“社會主義真為改造現世界對症之方”。在他的影響下,包括向警予在內的許多赴法青年都放棄了教育救國、改良主義等主張,和他一樣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徒。
他多次談到,黨員應該確信馬克思主義、堅信共產主義,“不能確信主義及遵守的除名”,還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對黨和馬克思主義的忠誠。面對遭到錯誤批判,被撤銷中央領導職務的挫折,他不抱怨、不悲觀,仍然堅持革命與斗爭﹔面對事關中國革命興衰成敗的大是大非問題,他不沉默、不回避,積極參與關於陳獨秀機會主義和“立三路線”的討論,誠懇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以期對克服和消除黨內“左”右傾錯誤有所貢獻﹔面對敵人的白色恐怖,他不畏懼、不退縮,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他始終橫眉冷對,絕不苟且偷生,獻身理想在所不惜。
蔡和森注重思想建設,認為共產黨是革命運動的“宣傳者”,黨應該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各項政策主張。擔任中央宣傳部長后,負責創辦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刊,既當主編,又是主要撰稿人。《向導》被廣大讀者譽為點亮心靈的“一盞明燈”,是中華民族的“福音”,四萬萬苦難同胞的“先鋒隊”和“救命符”。
在當今時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如果說反腐敗的最高境界是“不想腐”,那麼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最高要求則是“治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要常補精神之“鈣”,鑄牢思想之魂,時刻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
啟示三:從嚴治黨,重在“治紀”
法紀不彰,談何從嚴?
蔡和森非常重視黨的紀律問題。1920年9月16日,他在寫給毛澤東的信中首次提出了“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的科學概念,認為“必如此才能養成少數極覺悟極有組織的分子,適應戰爭時代及擔負偌大的改造事業”。蔡和森1921年底從法國回國后,長期留在中央工作,在黨的五大、六大上均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他在黨內身居高位,從不當特殊黨員,而是以身作則堅守黨的紀律。雖然生活困窘,還長期被哮喘病折磨,但從未被金錢利益所俘獲。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面對反動派的嚴刑拷打,依然嚴守黨的機密。
蔡和森在《黨的機會主義史》中談到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指明發揮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的作用,“黨的機關所要注意的是,不要怕群眾,不要怕討論或批評”。人民群眾才是管黨治黨的智慧源泉,依靠力量。從嚴治黨要全面推進,離不開鐵的紀律和強有力的監督。隻有正風肅紀,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黨內不良風氣“潛伏”再深也無所遁形。
啟示四:從嚴治黨,貴在“治行”
馬克思曾說,“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全面從嚴治黨,不能停留“治”在嘴上、會上,更要“治”在行動上,“治”在表率作用上。
蔡和森曾經提出“有理論有行動”,馬克思列寧主義“當應用到各國去,應用到實際上去才行的”。他在法國期間組織領導了赴法勤工儉學學生爭取“生存權、求學權”的多次斗爭,在實踐中培養了一批建黨骨干,成為留法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也是我黨旅法支部的創始人之一。
蔡和森始終英勇地站在革命斗爭最前沿。他倡導“嚴格的物色確實黨員,分布各職業機關、工廠、農場、議會等處”,認為這種組織方法有利於黨打入敵人內部釀風潮,同時要求動的領導者和先鋒隊。他身體力行,積極參加群眾運動,參與領導了著名的五卅運動,並通過組織工人夜校,向群眾傳播革命的種子。
最無私無畏的行動莫過於獻出生命。蔡和森一生追求真理,勇於犧牲,為了崇高的理想和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最后一滴鮮血。
治黨嚴不嚴,行動來檢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黨員干部“打鐵還需自身硬”,倡導“三嚴三實”,其深刻含義是不言而喻的。
啟示五:從嚴治黨,功在“治本”
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通過不斷總結自己正反兩方面經驗,積極借鑒國內外其他政黨建設的經驗教訓,逐步認識和深刻把握了建黨治黨的規律。而全面從嚴治黨,真功夫就要下在適應和運用這些規律並建立長效機制上。這才是從嚴治黨之本。蔡和森為后人留下了一批反映治黨規律的珍貴文獻。他的5萬多字的《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報告,被公認為國內第一部中共黨史專著,系統地回顧和總結了從黨的一大到四大的歷史及經驗教訓,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蔡和森談到,“同志們都是要做一個好黨員,忠實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所以第一必須明白自己的責任。但如何才能明白呢?那就必須親切的深刻的知道黨的歷史了”。他在《黨的機會主義史》等著作中對右傾機會主義發生、發展及原因、危害進行深入剖析,對於全黨避免重犯類似錯誤起了警示作用。
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不斷變化,面對諸多新問題、新挑戰,全面從嚴治黨必然要求我們,不斷深化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把繼承傳統和改革創新結合起來,經受考驗,化解風險,不斷夯實黨的執政根基。綜上所述,蔡和森的建黨學說與實踐,特別是“治學”“治心”“治紀”“治行”“治本”這幾點啟示,對當今全面從嚴治黨是頗為有益的。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