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展出的軍用書籍。
當年的軍用物品。
當年學員使用的望遠鏡等物品。
東北講武堂。
復原后的學員宿舍。
東北講武堂的著名學員。
復原后的教室。
核心提示
在沈陽大東區珠林路25號,坐落著東北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學校——東北講武堂。百余年前,一批批意氣風發的東北軍官在這裡受訓,接受著當時東北區域最先進的軍事教育。當時,東北講武堂與雲南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並稱為中國四大軍校。 5月18日,東北講武堂開始免費向公眾開放。
這裡曾是奉軍軍官的搖籃
1907年9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遵照清政府兵部奏定在奉天設立了東北講武堂,后辛亥革命爆發,辦學中斷。 1919年,時任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重辦東北講武堂,旨在使其成為奉、吉、黑三省各地駐軍中下級軍官 “研究講武之所”,分步、騎、炮、工、輜五科,並聘請北京陸大、保定軍官學校及日本士官學校出身的優秀軍官擔任教官,東北講武堂逐漸發展壯大。
1928年,張學良主政東北后,將東北講武堂遷到東大營辦學,還成立東北講武堂黑龍江分校、熱河分校,又將航空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軍需研究班、憲兵教練處、高等軍學研究班並入東北講武堂,東北講武堂進入鼎盛時期。
從事東北講武堂研究的遼寧大學副教授王鐵軍告訴記者,從1919年到1931年,在張作霖和張學良主政東北期間,東北講武堂成為張氏父子重要的軍官培訓基地,共辦了11期,為東北軍儲備了大量的軍事人才。當時,東北軍的各級軍官,上至總司令張學良,下至連長、排長,大部分都畢業於東北講武堂,這裡成了奉軍軍官的搖籃,對提高東北軍戰斗力、促進東北軍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2年,東三省陸軍講武堂辦到第三期時,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當時,張作霖領導的奉軍官兵大都亦兵亦匪,軍事素質較差,缺乏正規訓練的官兵一上戰場就像一盤散沙,原本裝備上領先的奉軍潰不成軍。損兵折將的張作霖深刻反思和檢討,意識到憑借以前的哥們義氣根本無法滿足正規作戰的需要,下定決心加大軍事教育力度。
1923年,張作霖對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的軍事教育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自己擔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的校長,還在堂長和教育長之間增添“監督”職位,由張學良擔任,負責教學管理等重要決策。同時,加強學員的各種訓練,增加野外軍事演習,不拘一格選用優秀教官。招收對象不再限於行伍出身的中下級軍官,還招收中學畢業生。在東北講武堂招收第五期學員時,該校的軍事教育水平已由初級軍事教育向中級軍事教育轉變。
1924年9月,東北講武堂第五期學生還未畢業,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命令講武堂學員暫時停課,所有學員全部歸隊參加戰爭。這一次,經過嚴格軍事訓練后的奉軍作戰能力和水平提高很大,最終大獲全勝,張作霖的控制勢力延伸到長江以南。后來成為新中國開國將軍的呂正操作為第五期步兵科的學員,參加了這次戰爭。
隨著張作霖統治區域的擴大,東北陸軍講武堂招收學員范圍也逐步擴大。 1927年6月,東北講武堂在北京設立了分校,在北京、沈陽兩地進行招生,第七期學員人數一度達到968人,為張作霖主政時期最多的一期。其中,新中國開國將軍於權伸、賈陶、張志毅均是該期畢業生。
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張學良東北易幟,推行東北軍事改革,將東北各地開設的各種陸軍和空軍教育班全部並入東北講武堂,被裁兵減員的士兵也進入軍官學校,第九期學員人數達到頂峰。“由於學員人數太多,原有的校舍和師資出現不夠用的情況,張學良在1928年9月4日把學校搬到沈陽東大營,但大東區珠林路的老校區仍然繼續用作辦公場所。 ”王鐵軍介紹說,沈陽東大營所在位置如今是沈陽炮兵學院校址,從1928年9月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前,東北講武堂在那裡共辦了3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講武堂被迫終止。
大部分畢業生成抗日骨干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講武堂的部分畢業生隨東北軍參加了沈陽北大營、長春南大營的抵抗和黑龍江省馬佔山所領導的江橋抗戰、雙城阻擊戰、哈爾濱保衛戰等大小戰斗和遭遇戰,他們作戰英勇、指揮沉著,為抵抗日本侵略作出了貢獻。其中,黃顯聲、馮佔海等人在東北各地自發組織了抗日義勇軍堅持抗日,成為抗日楷模和民族英雄。
據王鐵軍介紹,在東北組織義勇軍自發抗日的僅是東北講武堂畢業生中小部分人員,大部分學生留在東北軍內任職,他們隨東北軍轉入京津、河南一帶駐防,后經改編和歸並,被編成陸軍步兵第49、51、53、57、63、67軍及騎兵第二軍、第四軍以及東北挺進軍等9個軍。雖然軍隊幾經改編,但在第53軍及其他原屬東北軍的部隊中,歷屆東北講武堂學員都成了部隊重要干部,不但有王鐵漢、檀自新等人擔任軍師級指揮官,還有大多數人擔任各軍中團、營、連、排長以及參謀等職務,成為抗日戰場上的骨干力量。
記者在資料中發現,畢業於東北講武堂第九期步兵隊的王效明和第三期步兵科的李杜后,先后加入東北抗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加抗日斗爭。
東北講武堂還走出一位極特殊的人物,他就是東北作家群的領軍人物——蕭軍。
蕭軍早年隨父親移居哈爾濱,曾投效奉軍駐吉林陸軍34團騎兵營,后投考吉林憲兵第二營憲兵訓練所憲兵學生隊。 1928年,蕭軍報考了東北講武堂第六期軍士教導隊,同年被推薦參加東北講武堂第九期騎兵科,但因與人斗毆而被關“重禁閉”后除名。
經歷此事之后,蕭軍寫下了他最著名的一首詩《開除以后》:“讀書擊劍兩無成,空把韶華誤請纓。但得能為天下雨,白雲原自一身輕。 ”“九一八”事變后,蕭軍與方靖遠一起在哈爾濱參加了馮佔海的抗日部隊,在日軍佔領哈爾濱后,蕭軍執意留下來專門從事文學創作,開始以筆為槍與日本侵略者繼續斗爭。
呂正操和萬毅是這裡的優秀畢業生
王鐵軍說,一座軍事學校的知名程度,總是與其畢業生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對於東北講武堂來說,優秀的畢業生數不勝數,但13位新中國開國將軍更讓這所軍校熠熠生輝。其中,上將留下的故事最多。
呂正操在17歲時參加奉軍,由於勤奮好學,又寫得一手好字,深受張學良的賞識和關照。記者看到《呂正操回憶錄》中有這樣的記載:1923年冬,張學良選送他進入東北講武堂第五期步兵科學習,這期間呂正操嚴於律己,十分刻苦。自東北講武堂畢業后,呂正操先后擔任張學良的副官、秘書、同澤俱樂部干事、第16旅參謀處長、第16旅647團團長等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呂正操所在部隊被改編,他擔任新改編的第53軍691團團長,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1937年10月,呂正操率部在河北晉縣小樵鎮加入八路軍,並擔任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兼冀中軍分區司令員,創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他組織根據地軍民開展游擊戰爭,最著名的就是用“地道戰”和“地雷戰”打鬼子,他因此得了一個“地老鼠”的稱號。
新中國成立后,呂正操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對張學良的思念從未間斷,1991年夏天,在張學良90大壽前,受鄧穎超指派,呂正操曾前往美國探望張學良,歷經半個世紀在美國相見,兩位老人感慨萬千。
萬毅在東北講武堂時也十分優秀。他生於1907年,祖籍遼寧省金縣(現大連金州區),原名萬允和,畢業於東北講武堂第九期步兵科。當時,初入東北講武堂的萬毅在數千名學員中看起來很普通,但由於學習努力,竟在該期學員考核中綜合成績獲得第一名,張學良親自向他贈送了懷表和指揮刀。
畢業后,萬毅追隨張學良,先后擔任東北軍少校團副、少校營長、中校團副、第57軍627團團長及第111師333旅旅長、副師長和師長等職。西安事變后,在中共地下黨的引領下,萬毅於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4年10月,111師改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抗日戰爭期間,萬毅率部在連雲港等地阻擊日偽軍,開展游擊戰爭,破壞日軍的鐵路交通線,有力地牽制了敵人,在日偽軍中甚至流傳著“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毅)”的說法。
統計顯示,在開國將領中,出身東北講武堂的畢業生數量僅次於廣州黃埔軍校,這些將軍為共和國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也讓東北講武堂威名遠揚,充滿了傳奇色彩。(文/記者張瑜 攝/記者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