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老徽章上的日本侵華史

孟中洋

2015年05月25日11:22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老徽章上的日本侵華史

戰爭中最能激勵和鼓舞兵士斗志的莫過於軍功章。那些歷經滄桑的老徽章既是獎勵的証明,更是歷史的旁証。筆者研究近現代徽章史數十載,在收藏的包括抗戰專題在內的各類早期徽章中,既包括表現中國人民英勇奮戰的各類軍功章和獎章,也有相當部分是侵華日軍為粉飾太平、歌功頌德而頒發的“反面教材”。

1887年,日本專門制訂了侵略中國的計劃《征討清國策》,隨后幾年又進行大量間諜活動,做好了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准備。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軍隊渡過鴨綠江,侵佔中國的許多城鎮。不久又襲擊威海衛,摧毀了洋務派經營十幾年的北洋海軍,佔領遼東半島,迫使清政府屈膝求和。1895年,依據第143號帝國令,日本向參加中日甲午戰爭的人員頒發了“明治二十七、八年從軍紀章”,即公元1894年和1895年。有資料稱,徽章系用戰爭中繳獲中國的大炮銅件鑄造而成。

19世紀末,山東、直隸等地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列強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1900年5月底,各國駐華使團通知清政府總理衙門,要調兵入京“保護使館”。隨后包括日本在內的八國聯軍進犯北京。8月,北京失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1902年4月21日,日本依據142號帝國法令,向參加八國聯軍侵華的日本軍人頒發了“明治三十三年清國事變從軍紀章”,即1900年。

1904年2月6日,日本對在中國旅順的俄國艦隊發動突然襲擊,持續一年半之久的日俄戰爭爆發。清政府竟然選擇中立,並把遼河以東劃為“交戰區”,任由中國人民遭受兵燹之災。1905年9月,戰爭以沙俄失敗告終,在美國斡旋下,日俄簽訂《朴茨茅斯條約》,日本取代沙俄在中國東北的支配地位,並准備進一步侵略中國。1906年3月31日,日本發布第151號帝國令,向參加日俄戰爭的人員頒發了“明治卅七、八年戰役從軍紀章”,即1904年和1905年。

1914年8月,日本以系協約國成員為名,對德國宣戰。9月派兵登陸中國山東半島,進攻德佔的膠濟鐵路沿線。11月攻佔青島,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對此,袁世凱政府宣布“局外中立”,聽任日本踐踏中國主權。在隨后的二十余年裡,日本繼續把中國作為擴張的重要目標,先后迫使袁世凱接受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通過巴黎和會取得了“德國在膠州及山東所有各項權利”。1915年11月6日,日本發布203號帝國令,向在華對德作戰及參加太平洋島嶼戰役的日本軍人頒發了“大正三四年戰役從軍紀章”,即1914年和1915年。之后,日本又依據1920年11月6日第203號帝國令,向參加一戰包括參加青島作戰的日本軍人頒發了“大正三年乃至九年戰役從軍紀章”,即1914年至1920年。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這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並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隨后,日軍北上南下,經過四個多月作戰,以武力佔領了東北全境,並相繼發動了向長城沿線及察哈爾等地的進攻,戰事延至1934年。1934年7月28日,日本依據第255號帝國令,向參加上述侵華戰爭的日軍頒發了“昭和六年乃至九年事變從軍紀章”,即1931年至1934年。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鯨吞了比其本土大近兩倍的東三省,1932年2月,扶持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之后擴張野心日甚,把矛頭直指華北地區。1933

年1月,佔領山海關。2月下旬,日本試探性向熱河省的承德、赤峰等地進攻,中國守軍一觸而潰,熱河省主席湯玉鱗臨陣脫逃。日軍兵不血刃,於3月4日進佔承德。3月上旬,攻佔赤峰、圍場、全寧等地,熱河全省淪陷。為炫耀勝利,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向“有功”人頒發了這枚“熱河討伐功勞章”。該章被設計成戰馬與馬蹄掌形狀,並有日本國旗與偽滿國旗標志,強悍的戰爭象征意義極強。1933年以后,日本以東北為跳板,不斷蠶食華北地區,並為全面侵華作了一系列周密部署。1937年7月7日晚,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偉大的抗日戰爭由此全面展開。1939年7月27日,日本發布第496號帝國令,向侵華士兵頒發了“支那事變從軍紀章”。“支那事變”即指七七事變。

抗戰全面爆發后,1937年7月底,日軍攻佔北平、天津,隨后調集兵力,擴大在華北地區的作戰。中國軍隊盡管進行了英勇抵抗,但無法改變戰場整個態勢。半年之內,華北五省淪入日軍之手。當時日軍華北派遣軍向所屬部隊頒發了“北支慰問紀念章”,整個章面設計為一隻日本傳說中象征勇武的金鴟鳥,踩在中國長城之上,充斥著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妄圖短期內一舉摧毀中國的方針以失敗告終。鑒於此,日本調整侵華政策,在政治上提出“以華治華”,積極培植漢奸勢力。先后建立了偽滿洲國、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和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等傀儡政權。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了臭名昭著的《東亞新秩序》聲明,宣稱“帝國所希求者即建立確保東亞永久和平的秩序,此次征戰的最終目的即在於此。此種新秩序的建立,應以日、滿、華三國合作,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建立連環互助的關系為根本”。近衛聲明的發表,表明日本企圖以此迫使國民政府放棄抗戰立場,達到不戰而勝的最終目的。其實質是日本要獨霸中國東北及更廣大地區。為配合這一策略,日軍頒發了“建設東亞新秩序紀念章”(圖1)。章面以日本、偽滿和偽臨時政府國旗組成。

在政治上拉攏的同時,日本在經濟上實行“以戰養戰”,強化對中國的殖民掠奪,以用補充因戰爭對本國資源的極大消耗。這種掠奪是全方位的,涉及土礦業、農業、商業、金融業等各個領域。日本專門作出了“強化南京政權”的決定,並授意汪偽政權設立了“全國商業統制總會”,負責對米糧、棉花、粉麥、油糧及日用品實際嚴格的“統制”和收購、配給,為日軍的物資供應提供保障。“下塘集社區物資統治配給組合証章”即是當時所頒發,此章中心為日本國旗與汪偽國旗並列的圖案,有力地佐証了上述史實。

1941年6月,德國向蘇聯發動進攻,蘇德戰爭爆發。進一步加速了日本在南進和北進問題上的最終抉擇。7月初,經過反復權衡,日本御前會議通過了《適應局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決定“不論世界形勢如何演變,帝國均將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為指針﹔帝國依然向處理中國事變前進,並以確立自存自衛為基礎,跨出南進的步伐……為達到此項目的,不惜對英美一戰”。這次御前會議最終確立了日本的南進國策,邁出了發動太平洋戰爭,與美英直接交鋒的第一步。12月8日,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之后,宣稱從事的是為驅逐白人殖民者、解放亞洲的聖戰,並將整個戰爭稱為“大東亞戰爭”。根據1944年6月21日發布的1417號帝國令,日本制頒了“大東亞戰爭從軍紀章”(圖2),向參戰人員頒發。但該章在日本投降前僅在大阪制作1萬枚,盟軍佔領日本后,模具被全部銷毀。

這些侵華日軍發行的軍功章和徽章,已將他們自己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也給每一名充滿正義感和愛國心的中國人以深刻警示: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發奮圖強,振興中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