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歷史會是巧合﹔有時,歷史會是一種必然。
巧合的是,同樣是率部奮勇抗日以身殉國的著名將領,趙登禹和佟麟閣的犧牲日是同一天——1937年7月28日﹔而必然的是,他們堅定的信念從未動搖過,那就是“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沿著歷史的足跡,再次走近盧溝橋。宛平古城牆上的彈孔經歷歲月的洗禮已斑駁不堪,但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當年的戰火硝煙﹔橋上的兩排石獅子靜靜佇立,仿佛在回憶那段抗日英烈前赴后繼、浴血疆場的鐵血故事。
在宛平城東面不遠處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抗日名將趙登禹便長眠於此,和不遠處盧溝橋南路的熱鬧不同,這裡顯得很安靜。“抗日烈士趙登禹將軍之墓”,隻有簡單的11個字,卻概括了他英勇壯烈的一生。
趙登禹自幼因家中貧寒,隻讀過兩年私塾,就拜師習武刻苦練功,武藝超群。1914年,年僅16歲的他投身馮玉祥部。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落入日寇魔掌。國家災難、民族恥辱,震撼著廣大愛國官兵。當時,國民革命軍第29軍的武器裝備非常簡陋,槍械嚴重不足,於是他們自制了一批大刀發給戰士們。時任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的趙登禹還身先士卒給大家做示范,演練大刀劈殺要領。
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3月初,日軍鈴木師團抵達喜峰口。喜峰口是長城防線上一個重要關口,對確保平津、華北的安全至關重要。經第29軍軍部研究決定,任命趙登禹為喜峰口前敵總指揮。
喜峰口易守難攻、險要天成。趙登禹率部與鈴木師團展開了慘烈的爭奪戰,喜峰口幾度易手。為了削弱日軍的武器優勢,3月11日晚,腿傷未愈的趙登禹組織三個團的敢死隊分路夜襲喜峰口日軍營地,臨出發前他的一番戰前動員慷慨激昂:“抗日救國,是我軍人天職。隻有英勇殺敵、不怕犧牲,才能挽救祖國危亡……”
此次夜襲砍殺日軍千余人,炸毀大炮18門,中國軍隊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史稱“喜峰口大捷”。日本鬼子夜半身首異處,孰能不膽破?“之后俘虜日本兵時,總會發現脖子上多了一層鐵圍脖,據說是用來防備第29軍將士的大刀片,那大刀砍下去時直冒火星子。”趙登禹將軍的女兒趙學芬回憶,這場大捷讓父親率領的大刀隊一戰成名,后來作曲家麥新創作了《大刀進行曲》。從此,“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唱遍了全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侵華日軍加速向華北派兵。7月27日夜,日軍從北平、天津等地向第29軍陣地發起全線進攻。第29軍各部隊頑強抵抗,戰爭大規模升級。7月28日上午,軍長宋哲元任命第132師師長趙登禹為南苑地區部隊總指揮,趙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長開會,鼓勵大家說:“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
由於敵我力量相差懸殊,第29軍將士傷亡較大,日軍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雙方陷入肉搏戰。趙登禹臨危不懼,指揮第29軍衛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與日軍展開激烈厮殺。
不久,部隊接到上級命令,要趙登禹指揮部隊后撤到大紅門一帶。凶殘狡詐的日軍窺出了他們的意圖,搶先在南苑到大紅門的公路兩側架起機槍封鎖道路。
趙登禹乘坐的車子行到大紅門附近時被炸毀,他身受重傷,警衛勸其撤退到安全地方,但他堅決不肯,繼續帶領部隊向日軍反擊。
突然,一枚炸彈飛來,炸斷了他的雙腿。趙登禹醒來后含淚對傳令兵說:“軍人戰死沙場原是本分,沒有什麼可悲傷。北平城中還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忠孝不能兩全,她的兒子為國而死,也算對得起祖宗了。”趙登禹說罷壯烈殉國,終年39歲。
為表彰趙登禹抗日殺敵、為國捐軀的功勛,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抗戰勝利后,原第29軍將領何基灃專程趕到北平,將趙登禹和部分第29軍陣亡將士忠骸,遷葬於盧溝橋畔的西道口。1952年6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為趙登禹家屬簽發了第80號烈屬証書。
(記者 張天南、通訊員 姜建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