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曾生之子曾德平講述父親抗戰往事:散盡家產組建游擊隊

全家上陣打擊侵略軍

2015年06月05日07:13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曾生之子曾德平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講述父親抗戰往事 散盡家產組建游擊隊 全家上陣打擊侵略軍

1944年,在深圳坪山,曾生(左二)與被營救回來的美軍飛行員克爾合影。曾德平 供圖

東江縱隊頻頻向廣九線上的日軍出擊,使廣九鐵路不能正常通車。圖為東江縱隊部分指戰員。廣東省檔案館供圖

楊奇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記者 曹斯 攝

旗 幟

一張1944年攝於深圳的老照片,記錄了東江縱隊司令曾生的一段傳奇經歷。照片中,與他微笑握手的是美國飛行員克爾。當時的克爾剛經歷了一場“虎口脫險”,將他從日軍圍追中解救的,正是曾生領導的東江縱隊。

在抗日戰場烽火歲月中,曾生是我軍將領中頗為特殊的一位。他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是少年歸國的“華僑”,他畢業於中山大學文學院,一天軍校沒上過,卻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戰場上錘煉成威名赫赫的東江縱隊司令員,后來成為開國少將。

近日,南方日報記者獨家採訪了曾生將軍的兒子曾德平,聽他講述歸僑將軍曾生的抗戰往事。

參加“一二·九”運動搗毀不准抗日的教育廳

曾生是廣東惠陽(今深圳坪山)人,父親是澳大利亞的華僑工人,母親則是一位善良純朴的客家婦女。1928年,曾生從澳大利亞悉尼商學院中專部畢業,隨父親回國。

1929年9月,曾生考入中山大學附中。當時國內軍閥混戰,廣東軍閥陳濟棠亂抓亂捕,把曾生投進了監獄。在監獄的牆上,曾生看到許多共產黨人寫的革命標語、口號和詩詞,由此對共產黨產生了好感。出獄后,曾生升入中山大學文學院就讀,同時閱讀進步書刊,加入了中國青年同盟,開始從事革命工作。

1935年,北平爆發“一二·九”運動,全國各大城市的學生紛紛響應。曾生擔任廣州市學生抗敵聯合會主席,帶領學生、市民2萬余人游行示威,憤怒的游行隊伍搗毀了壓制學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教育廳。1948年,毛澤東對首次見到的曾生說:“你們打了不准抗日的教育廳,打得好!”

1936年,曾生加入中國共產黨,后遭當局通緝,被迫潛往香港。他在那裡繼續進行革命活動,籌辦“余閑樂社”組織愛國海員,宣傳抗日並募捐錢物。

投筆從戎組建游擊隊為部隊變賣所有家產

曾德平感慨地說,在南粵抗日軍民中,有一個特殊的歸僑群體,他們沒有躲避戰亂遠走他鄉,而是投入到艱苦卓絕的救亡戰斗中,其中很多人獻出了生命。

曾德平回憶,爺爺曾是外國商船的海員,並在澳洲定居。曾生避難香港時,也子承父業干過海員工作,並創辦了中共香港海員工委,使之成為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

“爺爺做海員時辛苦攢下了一些積蓄,回國后在老家購置了10多畝土地。可游擊隊組建時,連吃飯都成問題,為了解決部隊的燃眉之急,父親說服母親,將土地全部變賣了。”曾德平追憶說,1938年冬,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后,南粵地區相繼淪陷。黨組織指示曾生即刻從香港回到東江地區,迅速開展抗日武裝斗爭。

在回憶家人時,曾德平自豪地告訴記者:“我母親、我舅舅、我大姐、還有阿姨……全家都在東江縱隊參加了抗日斗爭。”

曾德平說,在當時惡劣的條件下,游擊隊得以生存發展,靠的是無數舉家參加抗日的愛國群眾,以及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無私援助。

“比如‘東江游擊隊之母’李淑桓,她和七個子女從香港回來參加抗日部隊,其中有3個兒子參加到我父親的部隊。”曾德平舉例說,李淑桓后來被捕,她堅決不供出游擊隊情報,被敵殺害。李淑桓家其他人也在抗戰期間相繼英勇犧牲。

組織香港大營救救出800多位文化名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香港淪陷。日軍一佔領香港,便立即封鎖香港至九龍的交通並實行宵禁,敵寇大肆搜捕愛國人士和抗日志士,並貼出布告,限令在港知名文化人必須到“大日本軍指揮部”報到,否則“格殺勿論”。當時,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梁漱溟等在內的數百名知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尚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處境危險。為此,中共中央多次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領導人,不惜任何代價,不怕犧牲,積極營救被困在港的文化界人士、愛國民主人士和國際友人。

為盡快把困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進步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搶救出來,按照中央指示,曾生負責組織展開了一場秘密大營救。經過近3個月的努力,東江縱隊勝利完成任務,營救出來的有800多名,有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夏衍、戈寶權、千家駒等,在國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獲救之后,鄒韜奮為曾生及東江游擊隊寫了一條幅“保衛祖國為民先鋒”,並在一旁題識曰:“曾生大隊長,以文士奮起,領導愛國青年組成游擊隊,保衛祖國,駐軍東江。韜從文化游擊隊自港移陣地,承蒙衛護,不勝感奮,敬書此奉贈,藉表謝忱。”

拯救飛虎隊飛行員開辟“飛行員安全通道”

1944年2月11日,美軍第十四航空隊中尉克爾奉命空襲香港啟德機場,不幸被日軍擊中戰機,克爾被迫跳傘落入敵佔區。駐香港日軍立刻展開搜捕。

雙腳已被燒傷的克爾,首先被東江縱隊小交通員李石找到。東江縱隊迅速組織營救,先是派出翻譯和醫療人員,隨后又派出精銳力量,歷盡艱險,將克爾轉移到深圳坪山。

曾德平在向記者講述這段往事時,提到父親講過的一個感人細節:“李石身上僅有幾毛利是錢,自己都舍不得用,但是他把克爾藏好后,再回去時就用僅有的錢買了幾個糖給克爾,令克爾非常感動。”

抗戰期間,除克爾外,東江縱隊還救過多位美軍飛行員,其中有8人寄回了感謝信。另據文獻記載,在曾生的領導下,東江縱隊通過美軍“飛虎隊”飛行員,開辟了著名的“飛行員安全通道”。

東江縱隊與美軍由此建立密切的交往,並且經上報黨中央后,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批示同意,雙方建立了秘密情報站,游擊隊通過秘密電台向美軍太平洋艦隊提供了一批重要情報。該情報站得到陳納德將軍和駐華美軍司令部的贊譽,他們在電報中稱贊說,“(情報)質與量都非常優秀”、“對美軍戰略部隊在中國的組織成功,有著決定性的貢獻”。

曾德平告訴記者,1977年,克爾因病去世,他留下了自己的日記、當年與東縱戰士的合影、東縱坪山司令部贈送的錦旗等遺物,交托妻子好好珍藏。2008年,克爾的妻子即將告別人世之際,她將遺物托付給兩個兒子,並囑咐他們來中國尋找恩人。

“后來這許多照片,就是克爾的兒子戴維從美國來到中國與我會面時贈送給我的。”曾德平向記者展示了一批珍貴的抗戰老照片。父輩曾共同為著正義的信念而戰斗,也讓雙方后代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率領“東縱”威震敵后接受廣東日軍投降

曾德平感慨道,東江縱隊在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孤懸華南敵后的異常艱難情形下,從無到有、發展壯大。據戰后統計,東縱先后作戰1400多次,殲敵9000余人,部隊發展到1.1萬人,武裝民兵1.2萬人,最終成為華南抗日戰場的一面旗幟。

黨史資料記載,東江縱隊從日寇鐵蹄下解放了大片國土,先后建立了7個縣級政府和一批區、鄉抗日民主政權。1945年,朱德總司令在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15日,曾生將軍被朱德總司令指定為華南抗日縱隊代表,接受在粵日軍投降。

曾生為東江縱隊和華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為發展華南敵后抗戰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十大元帥和一批將軍,曾生被授予少將軍銜。

人物檔案

曾生:1910年生,1995年去世。原名曾振華,深圳市(原惠陽縣)坪山人。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被推舉為中山大學學員工友抗日會主席團主席、廣州學生抗日聯合會主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1945年8月15日,曾生被朱德總司令指定為華南抗日縱隊代表,接受在廣東的日軍投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生先后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南海艦隊副司令員,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記者 劉冠南 實習生 王格)

口 述

廣東老報人楊奇:

日偽頑三面夾擊下

住茅棚蹲山洞出報

已經93歲高齡的楊奇對於烽火歲月的記憶猶新,旁人看來的小細節,他也記得非常清楚。他對抗戰期間在東江創辦的《前進報》,有著特殊的情結。他說:“最為艱難驚險而又富於傳奇性的,莫過於辦《前進報》那四個年頭了。”

在偽軍重要據點編輯抗日報紙

問:《前進報》是怎樣辦起來的,當時的環境怎樣?

答:日本法西斯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后,1942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員會為了加強對廣東武裝斗爭的統一領導,決定成立廣東軍政委員會,成立抗日游擊隊總隊,並決定出版一份代表司令部、政治部發言的機關報《前進報》,由我任社長。

《前進報》一誕生,就處在日、偽、頑三面夾擊的環境中。那時候,部隊活動的地區還很窄小,報社並無固定地址,戰友們背負著沉重的出版工具,在寶安、東莞一帶輾轉流動。有時住茅棚、有時蹲山洞。在深山密林裡把軍氈作為帳篷,把藤籃工具當作桌子,進行撰稿、刻寫蠟紙、油印出版。

1943年,東江縱隊連續打擊敵人取得光輝成果,而日軍為了鞏固廣九鐵路以及莞太、莞障兩條公路的據點,出動了“久留米師團”的一部,又糾集了駐守在東莞縣城、石龍、虎門等地的日偽軍共約9000多人,採用“鐵壁合圍”的戰術,向我東莞大嶺山根據地發起所謂萬人“掃蕩”。這一年《前進報》社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東莞抗日根據地出版。為了避開敵人的“掃蕩”,曾經將編輯室潛入偽軍重要據點的厚街鎮,而將油印室設在附近的雙崗村,編好的稿件和版面,是由地下黨員王培興的老母親帶去雙崗村出版的。隨后,又曾經將報社轉移到橋頭鄉和所謂“和平區”的河田鄉去。

問: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出報,您和其他同志肯定做了不少工作吧。

答:是的。1942年5月,國民黨187師進攻游擊區,報社奉命轉移,越過日軍封鎖的深圳河,到了香港,在大埔圩林村的一處黃蜂寨山上安定下來了,但由於遠離領導,軍需處無法供應紙張油墨,為了堅持出版,我在和報社同志們商量之后,決定冒險到香港市區去找親友幫助。

我化裝成小學教師,手裡拿著一份漢奸報紙《南華日報》,混在一般旅客中,從大埔圩乘火車到九龍去。經過日軍的崗哨檢查時,敵人萬萬沒有想到:在漢奸報紙裡面,竟然夾著東縱出版的《前進報》。

正是依靠這份《前進報》,親友們大為贊嘆,因而資助了一筆錢,得以成功購買一批白報紙。我把它切成四開張,作為貨物運回大埔圩,再由駐地的農民婦女在夜間挑回林村,最后由報社的同志背上山去,這才使得報紙得以繼續出版。

到敵佔區採購紙墨一路驚心動魂

問:在日偽地區辦《前進報》,您都遭遇了哪些危險經歷?

答:在東莞地區出報期間,我曾經由一個“白皮紅心”的偽村長帶路,從厚街乘船到敵佔的廣州市採購紙張油墨,事先約好,他先行,我跟著,裝作互不相識。開船以后,我叫了一碟排骨飯,吃完付錢的時候,船上的伙計卻說“有人替你付了”,我很納悶,我對他說,我是路過東莞辦貨的,船上並沒有朋友,可能認錯人,請他照收飯錢。但他離開一會再回來時,無論如何不肯收,也不肯告訴我是誰請吃的。

這一來弄得我坐臥不安。我分析了幾種可能,作了最壞的打算,包括上船時萬一被捕怎樣應付等等。但是,直到上岸離開碼頭時,仍然一路平安,太平無事。即便如此,上岸之后,我仍然不敢直接去政治部楊康華主任介紹的地方,先找一家咖啡室坐下,觀察了一會兒才付賬出門,馬上登上門口的黃包車,在肯定沒有人跟蹤之后才在泰康路借口下車,步行到和平制藥廠,找高華同志取得聯系。不過,對船上被招待吃飯一事,我始終想不通。

第二天,我趕快買了一大批玉扣紙,坐上另一艘船回到厚街,立即寫信向楊主任報告一切,不久,才知道原來在船上招待我吃飯又不願露面的人,是鄔強、盧偉如支隊的一個姓麥的“小鬼”。他是當地人,為了贍養父母而離開了部隊,到了輪渡廚房工作。因為我到過鄔強支隊多次,所以他認得出我這個喬裝的“行商”。他當然沒有想到,出於好意請我吃一碟飯,卻使我虛驚了一場。

時 間:2015年4月13日

地 點:楊奇家中

採 寫:南方日報記者 駱驍驊 曹斯

人物簡介

楊奇,1922年出生,1940年畢業於香港中國新聞學院,並擔任《文藝青年》半月刊主編。1941年初,因揭露新四軍被突襲真相,遭到國民黨多方迫害,《文藝青年》被迫停刊,楊奇旋即奉命到廣東游擊區辦報,先后任《東江民報》主編、東江縱隊機關報《前進報》社長。抗戰后赴港參與創辦新華社香港分社、《華商報》。解放后曾擔任《南方日報》副社長、《羊城晚報》總編輯、廣東省出版事業管理局局長、《大公報》社長,1992年離休。

記者手記

他們把一生獻給了人民

採寫此文時,翻看抗戰烽火中一張張老照片,看得眼眶發熱,內心激蕩。

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副副堅毅的面龐,那一節節光輝的戰斗詩篇,穿透歲月的塵封,仿佛閃爍出奪目的光芒。

“他把一生奉獻給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事業,卻從來不願展現自己個人。”曾德平先生這樣說。

曾生和楊奇他們走過的家國之路,波瀾壯闊。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這是抗日軍民共同堅守著的家國情懷。

在那硝煙彌漫、戰火連天的歲月,曾生和他的戰友們出生入死與敵厮殺奮戰,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取得一系列勝利。

他們把一生獻給了人民。盡管硝煙已經散去,但忘記歷史就會重蹈覆轍。抗戰的一幕幕場景依然鮮活,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總策劃:莫高義 莫震 張東明 王更輝

總指揮:王垂林 黃菊艷 胡鍵 姚燕永 郎國華

總執行:梅志清 黃瑞金 田東江 孫國英 張翼飛 劉江濤

執 行:周志坤 黃秀華 謝苗楓 洪奕宜 李秀婷

推薦閱讀:

盤點:毛澤東對十大元帥的獨特評價(珍貴組圖)

揭秘:哪位元帥曾指揮戰斗擊斃日本“名將之花”阿部規秀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我家的抗戰故事"聯合征文啟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