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戰時期話劇《屈原》在戲劇舞台上掀起宣傳抗日的高潮

2015年06月07日10:25   來源:重慶日報

原標題:抗戰時期在渝上演的話劇《屈原》在戲劇舞台上掀起宣傳抗日的高潮

抗戰時期郭沫若編寫的話劇劇本《屈原》。(三峽博物館供圖)

1942年4月3日,話劇《屈原》在重慶國泰劇院首次上演,盛況空前。在此后的好幾天裡,人們沉浸在《屈原》的情緒氛圍裡,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誦劇中的《雷電頌》,從中汲取力量,抵抗日寇。

如今,73年過去了,但我們依然能從珍藏於三峽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1942年文林出版社出版的《屈原》劇本中,窺見那一段崢嶸歲月。

郭沫若10天一氣呵成《屈原》劇本

三峽博物館研究部抗戰研究所所長艾智科向記者介紹,1941年初發生的皖南事變,直接影響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影響了國共聯合抗戰,也成為中國抗戰重要的轉折點。受當時現實政治的影響,迂回影射的歷史劇,成為宣傳抗日與要求民主的一種現實的策略。

“在這樣的情勢之下,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僅用10天時間,完成五幕歷史劇《屈原》,實際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澆今人之塊壘——借飽受強秦凌辱的楚國,來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國之現狀。”艾智科說。

話劇《屈原》講述的是戰國時期的三閭大夫屈原在楚國一天的遭遇,他先被南后陷害、后被楚懷王問罪,其間又有學生宋玉的背叛、侍女嬋娟的相知和忠誠,最后屈原被逼逃往漢北。

劇本出來后,周恩來認為:“屈原這個題材好,因為屈原受迫害,感到讒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才憂憤而作《離騷》。‘皖南事變’后,我們也受迫害。寫這個戲很有意義。”

封面上有導演陳鯉庭的親筆簽名

“《屈原》劇本完成后,重慶文藝界全力以赴,著名導演陳鯉庭執導,金山、白楊、張瑞芳等話劇演員日夜趕排,以使《屈原》盡早出現在舞台。”艾智科介紹。

4月3日,橫空出世的《屈原》在重慶國泰大戲院隆重亮相,引起轟動。整個山城沸騰了,無論在學校,在馬路上,抑或在輪渡口、車站旁,時常可以聽到人們學念《屈原》劇中的台詞。

此后,郭沫若和夏衍等主創人員應邀出席了周恩來為祝賀《屈原》演出成功舉行的宴會。席間,周恩來說:“在連續不斷的反共高潮中,我們鑽了國民黨反動派一個空子,在戲劇舞台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在這場斗爭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

從1942年4月3日—17日,《屈原》在國泰大劇院公演,售票32000張。《屈原》把重慶首屆“霧季公演”推向了高潮。

艾智科告訴記者,三峽博物館館藏的《屈原》劇本是重慶文林出版社出版的該話劇第一版版本,也是導演陳鯉庭排練時用過的本子。“封面上不但有導演陳鯉庭的親筆簽名,還記錄了排練《屈原》時的一些基本情況,如排練時間和角色安排等,非常珍貴。”(記者 蘭世秋 實習生 顏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