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弘揚抗戰精神

2015年06月08日10:58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弘揚抗戰精神

  李宇陽繪

  寫在前面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硝煙散盡,精神永存。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抗戰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為了更好理解和繼承這一寶貴精神財富,我們組織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有關專家深入解讀偉大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供大家學習參考。

  ——編 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翟清華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來的群體意識,是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的綜合體現,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是對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概括。心系祖國命運的中華兒女,正是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肩並肩,手挽手,冒著敵人的炮火,走上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前線。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滅亡中國,發動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感被激發出來,全國各階級、各階層、各民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共赴國難,為祖國而戰,為民族而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知識出知識,迸發出洶涌的愛國熱情,匯聚起磅礡的抵抗力量。

  佔全國人口80%的農民,是中國最深厚的抗日力量。1335萬征募的農村壯丁保証了國民黨軍源源不斷的兵源,每年1億石糧食的征購基本滿足了國統區的需要。數以千萬計的解放區軍民,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獨力支撐八年抗戰,無疑也主要是農民做出了重大貢獻。朱德說:“成千成萬的軍隊,成千成萬的帶槍的人,他們是誰呢?他們是人民,其中最大多數的是農民。”農民兄弟為中國的抗戰奉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沒有農民的廣泛參與,中華民族是不可能打贏這場戰爭的。

  工人階級始終站在抗日的最前線。他們寧肯挨餓,也要退出日資工廠﹔香港《南華日報》《天演日報》的全體印刷工人,聯名通電全國,集體罷工辭職,抗議這兩家報紙傳播汪精衛漢奸理論﹔上海的工人,多次冒著生命危險為新四軍籌款、輸送戰略物資﹔更有一些工人,拋家舍業,從軍抗日。中國工人階級用最朴實無華的行動,詮釋了愛國和責任的全部內涵。

  在抗日隊伍中,民族資產階級和士紳階層的表現也非常積極活躍。他們編報紙、搞宣傳、組團體、拉武裝、抵制日貨,甚至毀家紓難,為抗戰奔走,為勝利搖旗吶喊。山東士紳紀振綱為了抵抗日寇,獻出200多支步槍,20多挺輕重機槍,1門大炮﹔遠在上海的沈鴻,攜帶自己全部的10台機床和幾名學徒,歷經坎坷,奔赴延安。據統計,民族資產階級把沿海地區和長江中下游的639家工廠,從上海、青島、武漢等地遷往大后方,大大加強了后方的工業實力。

  在抗日戰爭的洪流中,中國各個民族都為抗戰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東北,漢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赫哲族等各族人民,拿起武器,與日本侵略者戰斗在林海雪原、白山黑水間。在西南,傈僳族、佤族、傣族、拉祜族、景頗族等同胞,用銅槍土炮弓箭長矛,打擊入侵者。馬本齋回民支隊、湘西苗民革屯抗日軍、佤山抗日自衛總隊等一大批少數民族武裝,讓敵人聞風喪膽。各族人民以不同的方式參加抗戰,形成了民族抗戰的主旋律。

  身居海外的1000多萬華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心系祖國抗戰。他們在世界各地組織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紐約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等多個民間團體,“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於祖國”。在一些地方,家庭主婦捐獻菜金、變賣首飾,少年兒童捐出糖果錢。“富商巨賈,而不吝金錢﹔小販勞工,亦盡傾血汗”。短短兩年時間,華僑的捐款和匯款就達到13億多元。每一筆捐獻,都凝聚著海外游子的抗日熱情﹔每一次國債的認購,都顯示出海外同胞對祖國的殷殷深情。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以倡導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契機,以自己的政策和行動、戰略和實踐,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激發出全社會的愛國情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解放區軍民以昂揚的革命斗志,投身於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中。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實現了軍力民力的完美結合,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實行減租減息、精兵簡政等政策,改善了人民生活,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夯實了戰勝敵人的強大基礎,鑄就了人民戰爭的銅牆鐵壁。解放區軍民有著“不可征服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欲望、那種熱情”,成為中國人民堅強意志的代表、民族力量的象征、時代精神的符號、愛國熱情的標杆,寄托著全國人民殷切的期望。

  深深植根於中華廣袤的大地,融入中華民族血液裡的愛國情懷,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得到了最高度、最集中的發揚,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鑄就出時代的豐碑,是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它必將推動著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創造新的輝煌。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周 鑫

  英雄,代表著一個國家最巍峨的精神豐碑,傳承著一個民族最偉大的精神魂魄。中華民族歷來愛國如家、英雄輩出,為抵御外侮,無數炎黃子孫奮起反抗,或瀝血敵陣,或碎首沙場,或毀家紓難,形成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顯著特征。

  中國軍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重塑並捍衛著中華民族舍生取義的崇高氣節。抗日戰爭是一場神聖的正義戰爭,是一場從根本上促進全民族覺醒和團結的戰爭。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中華民族終於覺醒起來,開始從過去自發無序的局部抗爭,上升為自覺的為民族命運和正義事業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當時中國戰斗機飛行員中華僑就佔3/4,絕大多數血洒疆場。1937年9月19日《大公報》載文《感謝衛國軍人》:“中國軍人,近來確立了新道德、新人生觀。他們並不是愁眉苦臉地去做犧牲,而是歡欣鼓舞地去盡責任。今天的南北戰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為了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自由,並且確有把握,一定能達到。”已經充分覺醒起來的中國人民,激發出為正義而戰、為民族而戰的方剛血氣,升華為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挫敗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氣焰,從而一掃近百年來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中國軍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凝聚並升華了中華民族決死無畏的堅強意志。將不畏死,士不貪生。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中,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為典范,“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全國抗日軍民勇猛頑強、浴血殺敵的強大精神武器,使得廣大中國軍民面對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對死亡的威脅義無反顧,幾乎靠近戰、肉搏與日軍拼殺,用鮮血和生命履行了保家衛國的職責。1938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追悼抗戰陣亡將士大會上曾感慨地說,從犧牲的將領到每一個戰士,他們無不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范。無論是共產黨員,還是國民黨軍隊中的愛國將領,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們胸懷救國救民於水火之心,或馳騁於硝煙彌漫的疆場,或周旋於血雨腥風的敵后,用自己的熱血與骨氣,映照出民族的苦難與輝煌。“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日本《每日新聞》社戰地記者報道,1942年5月,八路軍冀中軍區警備旅一部在衡水徐家庄村反“掃蕩”中,“堅決抵抗直到全部戰死”,這些讓“日軍感動於其勇氣”“以為軍人榜樣”的中國官兵,被日軍殮葬后特立“中國無名戰士”之墓。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換來的抗戰勝利,充分弘揚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使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發揮到了歷史的頂峰。

  中國軍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折射並閃耀出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特有品格。堅持到底、抗戰到底,是中國抗戰有力配合與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有力詮釋,是今天我們紀念這一偉大勝利的深刻體會。在民族命運危亡之際,在世界發展險惡關頭,中國軍民充分發揚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特有品格,頑強抗擊,誓死不降,不僅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爭取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而且承擔了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偉大責任。1941年,當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法西斯將侵略戰爭推向全球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已獨立進行了10年,全面抗戰也已經進行了5年多時間。即使是在抗戰最艱苦、困難最嚴重的歲月裡,中國不但沒有向日本法西斯屈服,反而堅持抗戰,持久抗戰,奪取了戰爭的勝利,成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凡是讀過抗戰歷史故事的人,無不折服於四萬萬中國軍民在困境乃至絕境中所迸發出的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精神力量。在這場以弱勝強的戰爭中,中華民族正是憑借著這種堅如磐石的不屈意志,才能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奮起抗爭、眾志成城。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進程,也是中華民族堅如磐石不屈意志升華的歷史進程。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70年前,中華民族大敵當前,我們靠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戰勝了侵略者﹔70年后,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強軍目標的偉大事業,也前所未有地遇到更大的阻力和壓力、更多的外部風險和挑戰。我們必須高揚抗戰精神之旗,砥礪英雄奮進之志,以強烈的使命感和隻爭朝夕的精神,銳意進取、開拓奮進,不斷匯聚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磅礡力量。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徐 飛

  民族氣節是一個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決定一個民族存續的精神品質。中華民族5000年間歷經沉浮卻始終薪火相傳,綿亙其中的正是這種寶貴的精神品質。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面對日本法西斯的殘暴侵略,中華民族優秀兒女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表現出為民族尊嚴和獨立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這是中華傳統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在抗日這一特殊時期的新發展和總爆發,為近代中國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不做亡國奴的民族自尊。抗日戰爭是民族存亡之戰。隨著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堅決抗爭還是屈膝投降,成為擺在一切階級、階層、政黨和軍事集團乃至每一個人面前的一道壁壘分明的選擇題,舍此並無第三條路。面對亡國滅種之險,中華民族一掃百年來的渾渾噩噩,民族意識、國家意識達到空前覺醒,奮起抗爭成為絕大多數中華兒女的毅然選擇。“敵未出國土前議和即漢奸”“官吏談和平者以漢奸論”,這些鏗鏘有力的言論、簡潔明了的價值判斷,在當時不僅作為道德准則更是作為政治原則為全國上下所認同,成為辨別愛國還是賣國,區分人民還是敵人的重要標准。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從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迅速調整方針,首先提出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華北事變”后,國民黨也逐步調整政策,由對日妥協轉向強硬,並最終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團結抗日主張。在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統一戰略目標下,國民黨軍隊擔負正面戰場的作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擔負敵后戰場的作戰,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策應的兩個戰場。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不論是在戰場還是在淪陷區和大后方,全國各界萬眾一心,共赴國難,以各種方式反抗侵略,形成席卷中華大地的全民抗戰的高潮,顯示出中華兒女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

  血肉筑長城的民族抗爭。抗日戰爭是艱苦卓絕之戰。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的工業總產值是中國的4.4倍,日本陸軍雖然少於中國,但其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日本海、空軍軍力則分別是中國的13倍和8倍。如此懸殊的國力軍力差距,不僅是日本敢於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資本,也讓很多人對中國抗戰的前景產生了疑問。尤其是抗戰伊始,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絕不可能抵抗得住日本的武力,“抗戰簡直是發瘋”。但中國軍隊就是在缺衣少食、缺槍少彈的情況下,“扛起土槍土炮,揮動大刀長矛”,以血肉相搏樹起堅決抵抗侵略的旗幟,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圖謀。在此后的抗戰歲月裡,中國戰場始終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的絕大部分兵力。不論是在抗戰的哪一個階段,不論是敵后戰場還是正面戰場,廣大愛國軍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活劇,涌現出以左權、彭雪楓、楊靖宇、張自忠、佟麟閣,以及狼牙山五壯士、馬石山十勇士、劉老庄八十二烈士、四行八百壯士、寶山姚子青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體,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以死報國的氣節之魂。

  鐵肩擔道義的民族犧牲。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正義之戰。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的民族氣節,從一開始就不僅具有救亡圖存的民族性質,還具有維護人類正義事業的國際性質。作為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國之一,中國是亞洲大陸反對日本侵略的主要國家,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付出的代價也是最大的,僅從1937年7月開始的全國抗戰算起,中國軍民傷亡總數就達3500萬人以上,其中軍隊傷亡380余萬人,中國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中國人民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不僅對日本法西斯的徹底覆滅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且對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正義與進步的事業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期間所表現出的崇高氣節,是偉大抗戰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中華民族歷劫不滅,並由此開啟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硝煙早已散盡,但精神不滅、氣節長存,我們紀念抗戰,就是要從那段不屈抗爭的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並將其轉化成為強軍興軍的決心意志和生動實踐,轉化成為加快推進軍事變革的思想共識和實際行動。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李 文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是中國人民抵御各種艱難險阻的精神武器。當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的時候,正是在這種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的鼓舞下,中國人民沒有被嚇倒屈服,而是堅強地挺直脊梁,奮起反抗,殊死抗戰。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展現的必勝信念,是贏得對日本侵略者斗爭的堅強精神防線,是獲取抗戰勝利的意志保証。

  必勝信念來自對戰爭形勢和敵我實力的科學判斷。抗日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從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時14年之久。能夠在艱難的長期抗戰中堅持到底,得益於中國共產黨對戰爭形勢和中日雙方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科學分析,得益於中國共產黨主張實行的全面抗戰路線,得益於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作戰原則,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思想根基、指明了方向。面對錯綜復雜的戰爭環境,針對國內產生的“速勝論”和“亡國論”兩種思潮,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論持久戰》,從分析抗日戰爭雙方特點入手,論証了抗日戰爭是持久的,預見到日本帝國主義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敗,最后勝利必定屬於中國。這一科學論斷,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增強了人們對抗日戰爭必然勝利的信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准備了重要的思想條件。全國人民堅持全面抗戰、團結抗戰,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條戰線上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不懈抗爭。

  必勝信念源於堅定不移永不言敗的民族自信。抗日戰爭是一場涉及民族存亡的戰爭。生存還是毀滅,獨立還是亡國,這是對一個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最為嚴峻的考驗。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扭轉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屢戰屢敗的局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在長期戰斗中恢復並堅定了民族自信,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頑強不屈的斗爭。正是在這種自信的激勵與感召下,中華民族才歷遭磨難而不衰,久經戰亂而不散,飽嘗艱辛而不屈,百折不撓,愈挫愈奮。與西方戰場反擊法西斯相比,中國的抗戰時間要持久得多。這個過程,是那樣曲折,那樣漫長,那樣艱苦,超乎常人的想象,這也激發了中國人民對勝利的渴望和自信。日本侵略者雖然能夠一時佔領神州大片國土,但它絕不可能征服中國人民的意志。中華民族正是憑著堅不可摧的民族自信,贏得了抗戰勝利,洗雪了百年國恥,振奮了民族自信。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這種自信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影響著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或將來,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

  必勝信念基於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劫難。早在1938年,毛澤東就指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是一個艱苦奮斗的長過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把中國作為其資源及兵源供給地,在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的同時,加緊對中國進行擄掠、壓榨和控制,尤其對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掃蕩”、長期“清剿”和殘酷封鎖。抗日斗爭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異常艱難。面對缺衣少食、缺槍少炮、缺醫少藥的艱苦條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陝甘寧邊區廣泛開展了大生產運動,上至黨的領袖,下至普通百姓,人人開荒種地、織布做衣,廣泛開展勞動競賽,最終不僅克服了困難,而且使解放區不斷擴大。在整個抗戰過程中,中國人民始終充滿著必勝的信心,不怕犧牲、不怕困難、不畏強敵,堅持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戰。“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正是這種偉大的頑強意志和自強精神,使中華民族堅持到底,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輝煌勝利。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獨立自主、奮發向上的崇高品格,不斷進取、永無止境的精神追求,是激勵中國人民不懈奮斗、變革創新、戰勝艱難險阻、不斷實現理想追求的強大動力,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信念支撐,是炎黃子孫得以維系和凝聚的精神紐帶。隻要我們繼承和發揚這種必勝信念,堅定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強不息,奮斗不止,那就任何威脅也嚇不倒我們,任何困難也難不倒我們,我們的事業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