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者在旅順白玉山修建的表忠塔,曾給當地人民帶來很多精神傷痛。
5月29日上午的旅順,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記者向白玉山風景區行進的路上,雲霧迷蒙,能見度不足百米。記者向當地百姓詢問白玉山塔的位置,一位老者說,塔就建在白玉山上,“平時在山下就能看到高高的塔尖。但今天海霧太大,估計要上了山才能看到白玉山塔的全貌”。
盡管趕上雨天,買票進風景區的人卻不少。不時有旅游觀光車從記者身旁經過。工作人員說,白玉山塔曾是旅順口的標志性建筑,現在也是外地游客到旅順來必看的景點之一。一方面是因為它見証了日本侵略東北的歷史﹔另一方面,也因為白玉山塔建在山上,地勢高,爬到塔頂,可以將整個旅順的風景盡收眼底。
假借祭祀之名愚弄日本國民
記者順著蜿蜒的小路爬上山,來到一處廣場。廣場上立著一塊石碑,上書“白玉山塔”四個大字,立碑時間為1985年7月11日。從這一位置可以看到彌漫在霧中的白玉山塔了。
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研究部主任周愛民告訴記者,白玉山塔有100多年的歷史。當年它給旅順人民帶來很多傷痛,是日本侵華的重要見証。
1904年2月,日本、俄國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旅順發動了一場戰爭。在329天的激戰中,雙方傷亡都很慘重。指揮旅順陸戰的日本第三軍司令官乃木希典曾寫下“鐵血覆山山形改”和“野戰攻城尸作山”的詩句,足以証明這場厮殺死掉了多少人。日俄戰爭給旅順人民帶來無盡災難。 1905年9月5日《朴茨茅斯和約》簽署后,日本佔領旅大地區,開始長達40年的殖民統治。
日俄戰爭硝煙未散,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東鄉平八郎和乃木希典便開始在日本國內倡議募捐,籌集了26萬日元作為經費,在白玉山修建“納骨祠”和“表忠塔”,假借祭祀侵略軍亡靈之名愚弄日本國民,美化侵略戰爭。1905年11月到1907年3月,日本殖民當局在白玉山北巔修建了一座日式祠院風格的神社——“納骨祠”。將在日俄戰爭中死亡的22723具日軍尸體的骨灰存放在祠院內地下3個拱形墓穴中。此后,每年6月8日,日本殖民當局都會在此舉行大規模的祭奠儀式和閱兵活動,組織日本陸海軍官兵及各界人士參加祭拜,以此來炫耀“戰功”,大肆鼓吹軍國主義。
為建塔死傷近千名中國人
1907年6月,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在白玉山南巔修建一座從底座到塔頂高66.8米的 “表忠塔”。塔的結構為圓形,由底座、基柱、塔身、塔頂四部分組成,外觀設計如蠟燭和燭台的組合,塔頂燭尖仿制 280毫米榴彈炮炮彈的形狀,高8.8米,周長3.3米,寓意祭奠“納骨祠”亡靈的蠟燭長明不熄。
在筑塔過程中,日本殖民當局從國內運來大量花崗岩、水泥、木材和鋼材。塔身是由鋼筋混凝土灌注而成,塔內中空,筑有 273級由美國制造的鐵制螺旋階梯。從塔底到塔頂,共有18個窗戶。塔頂設有觀光台,可以俯瞰旅順全景,四周筑有鐵制圍欄,鐵藝圖案為太陽旗的放射形狀。
記者登上塔頂后仔細觀察,發現每蹬28級鐵制階梯就有一段木制紅漆地板,不過塔頂並未出現太陽旗放射形狀的鐵藝圖案。周愛民告訴記者,1949年3月到9月之間,觀景台圍欄的圖案改成了五角星。
在觀景台四周,每隔幾步就有一個蠟燭造型的鐵制小燈。雖然“表忠塔”本身並不高,可是由於建在山上,所以可以望到很遠處。記者身邊的兩位游客議論著: “日本人真會找地方。在別人的國家祭奠自己國家的士兵,還把塔建得這麼高。 ”
周愛民說:“筑塔工程歷時近兩年半,日本人負責監工,真正干重活的日本人很少。可以說,這座塔是用罪惡堆砌起來的。當時,日本殖民當局共征用了2萬多名中國勞工,施工過程中死傷近千人,據說,光摔死的就有30多人。 ”
淡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識
1909年 11月 12日,“表忠塔”完工。同年11月28日,日本殖民當局為了制造輿論,在白玉山上舉行隆重的落成典禮,日本皇冑伏見宮貞愛親王、東鄉平八郎、乃木希典等1300多人參加典禮,慶功、獎賞、招魂、祭奠等各項活動持續了28天,把旅順口攪得烏煙瘴氣。
日本殖民大連期間,在旅順的日俄主要戰場遺跡先后修建了神社、碑塔共計20余處,並辟為“聖地”觀光點,大搞“戰爭遺跡參觀活動”。特別是“納骨祠”和“表忠塔”不僅成為日本軍政要員每年“春秋祭”參拜和祭祀亡靈的主要場所,更成為戰爭遺跡參觀線路的必經之地。
“表忠塔”不僅用於愚弄日本國民,鼓勵他們加入到侵略戰爭中來,同時,日本殖民者憑借這一宗教設施對中國人民,尤其是對青少年學生灌輸奴化思想。
在“關東州”的殖民教育中,宗教教育是重要的內容之一,每月8日,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到“表忠塔”虔誠參拜,為“戰歿英靈”祈禱。每逢日本節日,也要組織學生到“表忠塔”進行祭祀。殖民者通過這樣的方式,把日本武士道精神灌輸給中國學生,還潛移默化地淡化孩子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讓他們隻知道日本,不知道中國,隻知道日本軍人為國捐軀,不知道中國人為了國家為了民族進行的浴血反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 8月22日,蘇聯紅軍進駐旅順后准備把“表忠塔”作為戰利品拆遷到莫斯科重建。但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認為白玉山位於市區中心,拆塔工程可能危害到當地百姓的人身安全,施工難度大。鑒於此,這座日本的侵華罪証被保留了下來。
對於白玉山塔的現狀,周愛民說,她曾採訪過一位名叫蓋仁春的老工人。據他回憶,白玉山塔塔頂北側曾有一塊銅匾,匾上有銅刻碑文,碑文由東鄉平八郎和乃木希典共同撰寫。 1949年3月到9月,白玉山塔塔名和塔頂銅匾上的字先后被鏟掉。
1951年,旅順決定將塔改名“白玉塔”,並請時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黃炎培題寫塔名。 1952年,“納骨祠”拆除,1985年,白玉塔作為“日俄戰爭遺址和帝國主義侵華物証”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依山更名“白玉山塔”。
其實,不論叫什麼名字,這座塔都是見証侵略者罪惡亡靈是重要証物。(記者 張昕)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