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建“工人慰靈塔”只是為了安撫反抗

2015年06月10日15:07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建“工人慰靈塔”只是為了安撫反抗

3月11日,本報特別報道組赴吉林勞工紀念館採訪,館內有一座“工人慰靈塔”,是日軍侵華的重要歷史見証。

“工人慰靈塔”原址

時至今日,吉林省吉林市孟家村村民在山上耕作時,仍會與70多年前豐滿水電站死難勞工的白骨不期而遇。尺厚的白雪之下,是逾萬死難者的累累白骨,再看白雪之上這座日本人建的“工人慰靈塔”,更添激憤。

3月11日,沈陽的大地已經開化,而我們所在的吉林省吉林市區南20公裡的孟家村東山上,依然有尺厚的白雪。山上的吉林勞工紀念館裡,寒氣逼人。

解說員欒蘭說,即使夏天,館裡依然有瘆人的涼意,“也許,是地下的冤魂太多了吧? ”

逾萬死難者與一座“慰靈塔”

時至今日,吉林市孟家村村民在東山上耕作時,仍會與70多年前豐滿水電站建設時死難勞工的白骨不期而遇。

吉林勞工紀念館,南距豐滿水電站2公裡,佔地面積1.4萬多平方米,當年這裡有3條100多米長、6米寬、4米深的天然溝壑,成為日偽當局掩埋死亡勞工尸骨之處。在這裡發現的尸骨數量達萬具之多。

就在這被白雪覆蓋的萬人坑之上,我們發現了一座“工人慰靈塔”。它是1941年5月日偽當局在江東五垧地南側建立的,吉林勞工紀念館成立后,將其作為日軍侵華的重要歷史見証遷至此處。

碑正面的“工人慰靈塔”五個大字,是由偽滿洲國第一任水利電氣建設局局長直木倫太郎書寫,背面的碑文,敘述了大壩建立的過程以及設立慰靈塔的用意,承認有很多勞工在艱苦的條件下工作並為之犧牲,同時認為“這種犧牲是勢所必然的”。

因為不懂日語,我們無從感知碑文中流露出的“慰靈”之意,但能夠清楚了解的是日本人自己承認了勞工的死亡是因為 “條件艱苦”﹔並且對這種死亡做出了“勢所必然”的冷酷結論。

沒等咽氣就被拖進“萬人坑”

與日本人的冷酷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萬名死難勞工讓人痛徹心扉的悲慘遭遇。 1937年日偽當局開始建設豐滿水電站,直到1945年因日本戰敗投降工程中止,7年時間裡,豐滿勞工的死亡率高達67‰以上。可以說,豐滿水電站的建設史,就是一部中國勞工的血淚史,有人形容為“壩高一尺,白骨一層”。

吉林勞工紀念館裡,關於當年勞工悲慘狀況的紀錄比比皆是,以下細節只是其中的幾個:

1937年冬季,大壩進入圍堰工程的施工,當時豐滿的氣溫約為-40℃,江面上的冰層有1米厚。日本人命令勞工破冰建造圍堰,對不慎落入江中的勞工不聞不問,無數勞工因此失去生命。

掏洞取土,是勞工死亡比例極高的一項工作。 1943年冬,日本侵略者為趕工期,強令勞工掏洞取土,僅一次塌方就死亡30多名勞工。

歷時7年多的修筑勞作,在冬季酷寒時節裡,日本侵略者連一副手套都沒給勞工發放過,勞工們赤裸雙手穿著單鞋勞作,凍死者幾乎天天都有。

在繁重的勞作中,勞工們直起腰喘口氣,監工們舉起鎬把就打,有的被活活打死。雙手沾滿勞工鮮血的劊子手王海彬親口供認,幾年間被他打死的勞工就有7人,打成重傷的不計其數。

日本人經常以傳染病為由,強行把患病勞工拖出工棚,扔到“萬人坑”。工地上的“診斷所”被勞工們稱為“催死所”,勞工們生病不但得不到任何醫治,如果被送進了這裡,就等於等死或被活埋。

為了及時處理死難勞工的尸體,日本人專門組成了拉尸隊。對他們來說,勞工死亡越多他們的利益越大,所以,有些勞工還沒等咽氣就被拖進了“萬人坑”。

是罪証同時也是不屈反抗的見証

慰靈是日本的一個宗教傳統。日本侵華期間,為在中國死亡的士兵所建的慰靈碑(塔)、忠靈祠隨處可見,而像這種為死於侵略和奴役的中國人所建的“慰靈碑(塔)”卻極為罕見。

但吉林豐滿的“工人慰靈塔”也並非孤例。有人做過統計,在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朝日新聞》上,能夠找出約16條日本軍隊為作為敵人的中國戰死者慰靈的新聞,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對抗日將領張自忠將軍所寫的慰靈詞——“中國事變爆發以來,如此高級的指揮官戰死,這是第一個。張自忠總司令泰然自若之態度與大將風度,從容而死,實在不愧為軍民共仰之偉丈夫。 ”

有日本學者因此認為,日本人有“為敵人慰靈的傳統”。例如,日本著名文化學者、哲學家梅原猛就曾說過:“如果以神道為(日本的)傳統神道的話……為在自己奪權時所滅掉的人們鎮魂的神社,要建得比自己祖先的神社大——這才是日本的傳統。 ”

為死者慰靈,真的是出於對生命的敬意、對死者的尊重嗎?如果說,張自忠將軍的悲壯犧牲,確實讓侵略者膽寒並從心底生發出一絲敬意的話,豐滿水電站工地上“工人慰靈塔”的背后,則隻有無盡的虛偽和用謊言包裹的陰謀。

當年的吉林,人口稀少,參與豐滿水電站建設的勞工,大多是從東北其他地方甚至是關內用各種虛假宣傳騙來的,到1941年,為了配合日本侵華的腳步,日偽當局加緊趕工,勞工的工作狀況更加惡劣,死亡和逃亡者越來越多,人力極其缺乏。與此同時,被俘的抗日武裝人員也被日偽當局送來做工,這些有信仰有反抗意識的 “特殊工人”,成了組織工人進行斗爭的中堅力量。例如,1941年1月,日寇把200多名抗聯戰士從唐山監獄押到豐滿當勞工,幾天后,在隊長趙嚴的帶領下,戰士們火燒工棚、倉庫,成功逃跑。到了1945年,勞工的反抗已經不可遏制。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緩和跟勞工之間的敵對,同時也為了掩飾其罪行,日本侵略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跟勞工談起了“合作”的條件,在改善勞工境遇方面做出虛偽的讓步,同時修建了這座“工人慰靈塔”。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座“工人慰靈塔”不僅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証,同時也是東北人民始終不屈的反抗精神的見証。(記者 高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