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朱毛不出洋 紅軍不收編

尋訪抗戰故地⑦·廬山:吹響全民抗戰的號角

記者 田曉明

2015年06月23日10: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游客在參觀廬山抗戰博物館

周恩來、博古、林伯渠在廬山合影

廬山望江亭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1937年7月7日,在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第二次赴廬山談判途中,盧溝橋事變爆發。翌日,延安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呼吁:“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建筑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中國共產黨就鮮明主張抗日。這其間,中共的政策經歷了從反蔣抗日、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不同階段的轉變。

西安事變后,從1937年2月至9月,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的首席代表,與國民黨蔣介石、顧祝同等先后在西安、杭州、廬山和南京舉行了5次談判,其中最關鍵的是兩次廬山談判。因此,1937年的廬山風雲與中國全面抗戰局面的形成密不可分。

國共在廬山談什麼

2015年杜鵑花盛開時節,記者來到廬山牯嶺,尋訪國共談判的蹤跡。

從蓮花峰到牯嶺道邊的小天池景區裡,聳立著“廬山抗戰紀念碑”。

穿過雲錦杜鵑、柳杉、鬆柏組成的寧靜肅穆的林牆,我們站在望江亭上,眼前豁然開朗,左看牯嶺,右眺長江。與記者一起尋訪的廬山外宣辦副主任符超指著山下說:1937年,周恩來兩次都是從這好漢坡上廬山的。兩次談判,蔣介石出爾反爾,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想要共產黨“投誠”,接受國民黨“收編”。

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石仲泉寫到,1937年6月4日,周恩來帶著根據此前杭州和談意見而起草的《關於御侮救亡、復興中國的民族統一綱領》上廬山,與蔣介石進行第一次廬山談判。在會談中,一方面,蔣同意紅軍改編后可達4.5萬人,分批釋放獄中的中共黨員,這些表示較前有所進步。另一方面,蔣介石又給和談設下新的障礙:一是避而不談《民族統一綱領》,提出另外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二是推翻了在杭州答應紅軍可在3個師以上設總司令部的承諾,提出請毛澤東、朱德出洋考察的意見。這都表明,蔣介石仍然要在組織上將共產黨融化在國民黨內,收編紅軍,由他直接控制。因此,第一次廬山談判暫時中斷。

中共的退讓與堅持

美廬、教堂、長沖河……我們在別墅區中穿行,廬山這座民國政府曾經的“夏都”,仍依稀可見抗戰的痕跡,在美廬那個狹小的防空洞裡,隱約還能聞到硝煙的味道。

拐進中五路336號,符超說:這裡就是著名的仙岩飯店。1937年夏天,蔣介石邀請社會賢達人士參與“廬山談話會”的代表在此下榻。

為參加第二次廬山談判,周恩來偕博古、林伯渠一行於7月13日抵達廬山。此時,蔣介石正在舉行談話會,聽取各界人士對國是意見,但共產黨沒在邀請之列。因此,周恩來等人不得公開露面,談判隻能秘密進行。

為爭取談判取得進展,7月14日,中共中央主動發電報,向南京政府表示:“願在蔣指揮下努力抗戰,紅軍主力准備隨時出動抗日。”

當蔣介石帶著邵力子、張沖與周恩來等會談時,周恩來提議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作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並盡快發動全國抗戰。但蔣介石態度依然十分傲慢,一是他借故修改《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周恩來選集》中寫道:“他(蔣介石)要動手改兩句,那時候我們還客氣,同意他修改兩點。但修改了他也不發表,總想把共產黨合法這一點抹殺掉。”二是對紅軍改編后的指揮權和人事權更是抓住不放,要求紅軍改編后各師直屬行營,政治機關隻管聯絡,無權指揮﹔3個師的參謀長由南京派遣,以周恩來為政治主任,毛澤東為副主任。

毛澤東、張聞天為團結抗日的大局,還是決定做出讓步。他們給周恩來發報提出:“為大局計,可承認平時指揮人事等制度,請要求設正副主任,朱正彭副。但戰時不能不設指揮部,以資統率。”可蔣介石還不為中共一再退讓所動,仍堅持紅軍改編后不設統一的軍事指揮機關。周恩來當即嚴正表示:“蔣對紅軍改編后指揮與安排的意見,我黨決不能接受。”

7月20日,張聞天、毛澤東再次致電周恩來轉林伯渠:“日軍進攻之形勢已成,抗戰有實現之可能。我們決定採取蔣不讓步不再與談之方針。請你們回來面商之。”周恩來一行,隨即採取強硬態度離開廬山。

中共強硬態度的基本對策是:在紅軍改編的軍事指揮問題上決不讓步,如蔣堅持不設紅軍3個師的統一指揮部,中共就立即自行改編,人選問題上不准國民黨插入一個人。據《周恩來年譜》記載:周當時提出的談判方針是可以服從三民主義,但放棄共產主義信仰絕無談判余地﹔承認國民黨在全國的領導,但取消共產黨絕不可能﹔紅軍改編后共產黨可為秘密組織,但拒絕國民黨組織發展。

沿著牯嶺高低起伏、曲曲折折的山道,我們來到橄欖路11號的廬山檔案館,這裡保存了鮮活的文件和史料。結合在廬山圖書館查閱大量的報刊資料,發現:兩次廬山談判雖然曾一度陷入僵局、沒有取得確定成果,但國共兩黨表明了團結抗日、共赴國難的決心,明確了合作的基礎及條件﹔廬山和談不僅使反目成仇、互相厮殺了10年的國共兩黨重新走向合作,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形成。

全中國同胞團結起來

在廬山牯嶺東谷長沖河畔,有3棟聯立的中式宮殿式兩層建筑,建筑正門高懸的匾額上“廬山抗戰”4個金色大字格外醒目。這就是廬山抗戰博物館。博物館館長肖遠揚介紹:“廬山抗戰博物館的前身是廬山民國圖書館,它於1934年8月動工,1935年7月竣工。” “它的選址由蔣介石親定,是當時廬山的三大建筑之一,也是廬山東谷第一座由中國人設計並建造的大型建筑。1996年,它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江入海方無限,廬山撐天始有峰。在那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這座建筑曾萬眾矚目。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這裡發表了“廬山談話”——“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2009年,廬山管理局投入2000萬元,對廬山民國圖書館進行維修改造,並更名為廬山抗戰博物館。2014年9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廬山抗戰博物館名列其中。

“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共同呼吁下,蔣介石在此宣布對日抗戰、發表抗戰宣言。”廬山抗戰博物館工作人員謝萍麗說。

經過激烈交鋒,加之時局的影響和社會各界的努力,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在廬山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並在國內各大報紙上刊登。9月23日,蔣介石在廬山公開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同意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同意將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國民黨發表中共宣言和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標志著國共兩黨的磨合成功,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國共兩黨兩軍力量的聯合,進一步促進了全國上下的團結,全國同胞都投入到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洪流中。”黨史專家余伯流說,“兩次廬山談判,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具有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在廬山談判中,既顧全大局又堅持原則,牢牢掌握武裝的主動權,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翻開廬山抗戰博物館裡的留言冊,一行行或老練或稚嫩的字跡動人心魄,讓人深思。

“勿忘國恥,銘記歷史!”5月9日,落款“羅濤”。

“銘記歷史,展望未來。我們不能忘卻那些犧牲的先烈﹔讓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祖國萬歲!”5月15日,落款“愛你的人民”。

隨著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到來,廬山抗戰博物館於3月15日起,免費對游客開放,讓越來越多的游客到這裡參觀、思索。

館長肖遠揚說:“今年4月,博物館接待游客達9萬余人,是去年同期的十幾倍。”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