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風雲兒女》海報。遼西抗日義勇軍。
“九一八”事變后,活躍在新民、黑山、北鎮、錦縣一帶的義勇軍“紅槍隊”。
2009年9月25日,國歌紀念廣場落成暨國歌展示館開館典禮在上海市荊州路舉行。悲壯、雄渾而又激昂的樂曲,再次將人們帶進中華民族前赴后繼、救亡圖存的抗戰歲月,喚起了人們居安思危、發憤圖強的愛國之心。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義勇軍進行曲》的架構和基調,正是源於80多年前遼寧眾多抗日義勇軍的軍歌、誓詞和宣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遼寧人民在全國最先樹起了抗日大旗。
就在“九一八”事變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動員群眾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9月27日,流亡北平的東北愛國人士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組成抗日武裝力量,抵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此后,遼寧各地相繼成立了57路抗日隊伍,后來統稱為遼寧抗日義勇軍。
為了激勵士氣,表明抗敵意志,各路義勇軍隊伍創作了眾多旋律激昂的軍歌。國歌的創作者們,正是從這些軍歌中汲取了靈感和營養。
誓詞軍歌廣泛傳唱
多位遼寧學者20多年不懈的努力,為我們重現了遼寧抗日義勇軍的當年風貌:
“九一八”事變后,盤山人張海天(人稱“老北風”)、項青山等人率先拉起抗日武裝——“討日扶民救國軍”,打響了東北民眾抗日的第一槍。1931年底,救國軍向全國發表 《宣言》和《通電》,稱“決不甘當亡國奴”,“決以此滿腔熱血,濺於黑水之間,以灌溉中華民族自由之花”。盤山義勇軍威震東北,僅1931年10月至12月間,《盛京時報》上,報道“老北風”的消息就有20余條。
1931年9月27日,遼西地區高鵬振(人稱“老梯子”)樹起“鎮北軍”大旗,10月10日,組建了“東北國民救國軍”。 1932年1月,救國軍取得五台子大捷,《新中華》雜志在當月發表《血戰歸來》一文進行報道,激起了全國民眾的抗日熱情。其后數年,高鵬振率領的遼西騎兵支隊,被譽為“義勇鐵騎”,與日偽軍進行大型戰斗100多次,報刊上連續刊載遼西義勇軍圍攻北鎮縣城、殲滅日軍古賀聯隊、參加錦州保衛戰、熱河保衛戰以及長城抗戰的戰績。
一些當年的老戰士至今還深深地記得加入老梯子的隊伍時所宣讀的誓詞:“起來!起來!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山河碎,家園毀,爹娘當炮灰,留著頭顱有何用?拿起刀槍向前沖,殺——殺——一二三四!”誓詞配上《滿江紅》的旋律,戰士們“在出操時唱,休息時也唱”。這首歌鼓勵了很多人加入救國軍。
1931年10月,孫銘武、張顯銘兄弟在撫順清原成立了抗日武裝“血盟救國軍”,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成為遼東抗日勁旅。就是在這支隊伍中,誕生了我國最早的一首義勇軍軍歌《血盟救國軍軍歌》:“起來,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用我們的血肉,喚起全國民眾。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奮起殺敵。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起來,起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戰斗,戰斗,戰斗! ”這首歌在義勇軍隊伍中廣泛傳唱。
國歌素材和旋律由此產生
遼寧抗日義勇軍的抗日事跡在全國廣泛流傳的時期,也正是電影《風雲兒女》和主題歌醞釀之際。田漢、聶耳這些關注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文藝工作者,不可能不關注遼寧抗日義勇軍的事跡。研究表明,他們與這些軍歌、誓詞、《宣言》有直接的接觸。
1933年2月18日至28日,聶耳隨同東北義勇軍第二軍團總指揮王化一率領的上海和遼吉黑熱民眾抗日后援會來到熱河抗日前線,也就是今天的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地區和四家子一帶,親耳聽到了遼西義勇軍操練時所唱的義勇軍誓詞歌,並拿到了歌詞宣傳單。看到遼寧義勇軍冒著槍林彈雨的抗戰場面,為他后來譜出《義勇軍進行曲》鏗鏘雄壯的旋律奠定了最直接、最真切的基礎。
田漢也曾經到過義勇軍活動的九門口、小河口長城附近慰問部隊。國歌歌詞中“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應該就是他親臨長城抗戰前線時產生的聯想。另外,在桓仁抗戰的抗日義勇軍第三軍團曾發布過《告武裝同志書》,其中有這樣的詞句:“團結起來”、“哪能甘心做亡國的奴隸”、“要知道現在是中國存亡的關頭”、“不畏炮火……冒彈雨直進”。作為遼東義勇軍總指揮的唐聚五將軍在武漢向張學良將軍匯報戰況時,也曾接受時任《抗日救亡報》主編的田漢的採訪,這份《告武裝同志書》和上文提到的《血盟救國軍軍歌》,唐將軍在採訪中必然會談及。
還有一件事更能說明《義勇軍進行曲》與遼寧義勇軍的聯系。錦州抗日將領朱慶瀾在“九一八”事變后出任遼吉黑熱民眾抗日后援會會長。為喚起全國民眾對東北民眾抗戰的支持,后援會出資贊助了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電影《風雲兒女》,並將田漢原作的主題曲標題《進行曲》修改為《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從遼寧走向全國
1935年,電影《風雲兒女》上映,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隨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39年,國際著名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在《人民之戰》一書裡這樣形容《義勇軍進行曲》的流行程度:“東北人民為擺脫日本的枷鎖而英勇斗爭,在他們那勇敢精神鼓舞下,產生了這首激動人心的歌曲,使舉國奮起,眾志成城……《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歷史,就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浪潮不斷高漲的歷史。這首歌的曲和詞深深扎根於中國人民之中。從前線到大城市,從城市到最遙遠的鄉村,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這首歌,都會唱。 ”
《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戰時期也成為了國民黨軍隊的軍歌。曾在遠征軍擔任上尉參謀的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回憶到:“取用為國歌之前,早經國軍選用為標准軍歌之一﹔我們在成都草堂寺青羊宮做軍官的年代也唱過不知多少次了。 ”遠征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的作戰秘書張家福少校回憶,著名的200師的軍歌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不僅在中國深入人心,也成為代表中國軍民抗戰形象的歌曲。 1944年,美國好萊塢米高梅公司拍攝了一部反映中國抗日的故事片 《龍種》(《Dragon Seed》),《義勇軍進行曲》是這部電影的插曲。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廣播電台,尤其是民間廣播電台,都將《義勇軍進行曲》視為中國國歌。美國黑人歌王保羅·羅伯遜不僅用英語四處演唱《義勇軍進行曲》,還用漢語灌制了唱片,取名《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要結束時,美國國務院曾提出: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日演奏的各戰勝國音樂時,選定《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表中國的音樂。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
就這樣,遼寧抗日義勇軍奮勇反抗侵略的民族大義,凝結於國歌的旋律中,傳唱不衰。(記者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