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戰史重溫:八路軍第115師血戰敵后

2015年06月24日10:03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戰史重溫:八路軍第115師血戰敵后

過秦樓

八路軍第115師抗戰追懷

■丁增義

秋水蕭蕭,夜來風疾,黃土鴻溝巉塹。東夷鐵騎,漫卷狼塵,虎視太行西犯。孤景最是淒涼,斷壁殘垣,暮陽悲染。念神州兵劫,山河支碎,月沉星黯。

休說那、舉目沉淪。炎黃赤子,北望紅都邊陝。狂飆怒起,奮力兒郎,虎旆勁揮雄膽。夢指高原,騁謀三晉岡巒,沂蒙亮劍。待硝煙散盡,塘報飛來醇釅。

碧血染關山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重溫戰史,八路軍第115師的抗日征程,與“關山”緊緊相連。北起五台,南下江淮,西跨同蒲,東抵滄海,全民族抗日的戰鼓擂響后,處處可見115師官兵與日寇搏殺的身影﹔從首戰平型關到揮師沂蒙山,晉北到魯南的廣袤土地,到處是八路軍將士血戰的沙場。

1937年的晉冀魯豫,狼煙四起,滿目瘡痍。就在淪陷區人民最無助的時候,115師官兵策馬東行,銜枚疾進,轉戰華北,策應華中,直插敵佔區,創建根據地。“廣陽、午城、井溝的連戰皆勝,汾離公路的三戰三捷,樊壩、梁山的誘圍聚殲,泰西陸房的頑強突圍,白彥、天寶山的反復爭奪,抱犢崮、沂蒙山的粉碎‘掃蕩’……”羅榮桓元帥在《血戰敵后的一一五師》書序中的回溯,重溫的是勝利,傳遞的是信心。

先烈壯舉撼天地,應記碧血染關山。不能忘記,老爺廟前浴血奮戰的印跡﹔同樣不能忘記,大青山中寧死不屈的背影。日本侵略者的“蠶食”“清剿”和瘋狂“掃蕩”,摧不垮邊區軍民的信念,隻會得到更加猛烈的反擊。

穿過疾風暴雨,闖過重重關山,東進的鐵流沖破黑暗,迎來的必然是勝利的曙光。(黃 旭)

何萬祥:戰士的旗幟飄揚虎山

照片由李亮亮提供

沂河之源,有先烈的事跡流淌﹔山東屋脊,有英雄的旗幟高揚。

地處魯中的沂源縣,群山環繞,連綿起伏,坐落於該縣石橋鎮的萬祥山,因狀如臥虎,又被當地群眾形象地稱為“老虎山”。虎山之巔,確有虎將長眠。八路軍第115師教導2旅的英雄連長何萬祥,就犧牲在這裡。

走進沂源縣烈士陵園,“革命烈士何萬祥之墓”就在舉目可及之處,122字的碑文,概括了何萬祥短暫而光輝的一生。13年革命生涯,經歷大小戰斗400余次,先后5次負傷,3次榮獲戰斗英雄稱號……簡短的履歷裡,滿是閃光的數字,讓觀者動容,令聞者震撼。

“何萬祥自小給地主放羊喂牛,受盡磨難,16歲時,他參加了劉志丹領導的陝甘工農紅軍,從此走上革命道路。他個子不高,站隊時常在排尾,但機智勇敢,作戰時總沖鋒在前。”據沂源縣委黨史辦主任武善鋒介紹,1936年2月,紅軍東渡黃河,剛入黨不久的何萬祥被選入“渡河先遣隊”。過河后,他帶頭沖向地堡,在號稱“攻不破的黃河防線”上炸開一個缺口。戰役勝利結束后,他被表彰為渡河英雄。

戰斗讓英雄成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何萬祥所在部隊被編入八路軍第115師,他隨即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平型關一役,115師官兵與日寇短兵相接,殲滅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1000余人,擊毀敵汽車100余輛,繳獲大批武器、食品、衣被,取得了八路軍出師抗日的首戰大捷。當時,一線沖鋒的身影裡,就有何萬祥。

“與日寇的浴血戰斗,讓何萬祥從一個勇敢的戰士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沂源縣人武部政委李孝東感慨地說。1939年夏天,已擔任副連長的何萬祥,隨所在部隊挺進魯南創建抗日根據地。《沂源縣志》記載的兩次戰斗,將他的戰斗風採展現得淋漓盡致:1943年1月21日,何萬祥帶領53名戰士在城北門阻擊從馬頭鎮增援郯城的400余名日軍。在彈藥耗盡的情況下,他率部同敵人展開白刃戰,頑強打退敵人的4次瘋狂進攻,勝利完成阻擊任務﹔同年11月19日夜,何萬祥率24名突擊隊員化裝成群眾,巧妙打開贛榆城門,接應主力部隊順利入城,斃傷俘虜日偽軍甚眾。

1944年春,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決戰階段,侵華日軍完全陷入戰略被動。然而英雄連長何萬祥,卻不幸犧牲在抗戰勝利的前夜。3月25日夜,魯中軍區組織討伐“鐵杆漢奸”吳化文,何萬祥在率部進攻大泉庄虎山山頂的偽軍炮樓時,喉部中彈,壯烈犧牲,生命的指針永遠定格在了29歲。

壯士以身殉國家,軍民同悲悼忠魂。為了紀念何萬祥,山東軍區將他生前所在連隊命名為“何萬祥連”,當地抗日政府把他的犧牲地“老虎山”改名為“萬祥山”。英雄的逝去,激起的是軍民痛擊敵寇的怒火。次年5月,日軍第53旅團旅團長吉川資,被擊斃於萬祥山下的石橋鎮內。

硝煙已散盡,記憶未淡忘。信步於今天的萬祥山頂,昔日圍牆、塹壕、碉堡的遺跡依然可辨。遺址中央,“何萬祥烈士紀念碑”靜靜矗立。放眼四周,滿山翠柏,樹木蓊郁。石橋鎮鎮長劉峰告訴筆者,何萬祥烈士犧牲后,每年清明,周圍群眾都會自發前來祭奠,在山上種植鬆柏。當地村民說,每到秋時,漫山黃櫨紅葉遍染,既如英雄血,又似戰旗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瞻仰、緬懷先烈。

佇立俯瞰,山腰處,挑角飛檐的何萬祥紀念館已經開工,即將拔地而起﹔凝神細聽,山風颯颯掠過耳畔,仿佛在日復一日地高聲詠唱:我們記得在西北高原上,你離別了你的牛羊,走進毛澤東隊伍,從此一生在戰場……你這戰士的旗幟,不幸犧牲在大泉山上。可是你永遠活在咱心上,我們的連長啊何萬祥!(黃 旭、李振游、張雅東)

王立人:大青山上埋忠骨

照片由李亮亮提供

鏡頭定格歷史,照片勾起回憶。

在1982年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圖集》第二冊中,收錄有一張攝於1939年8月2日的老照片,照片反映了當日發生在山東的梁山殲滅戰的場景。是役,八路軍第115師一部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全殲日軍一個大隊,消滅日偽軍400余人。這張珍貴歷史照片的拍攝者,就是時任師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的王立人。

“王立人同志是天津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入黨。他1939年來到山東抗日根據地后,一直隨115師機關轉戰四方。”說起烈士的事跡,68歲的臨沂市費縣黨史辦原主任張乃軍如數家珍。

從縣城驅車一路向北,便來到了昔日硝煙彌漫的主戰場——大青山。這裡是蒙山主峰東麓,地勢險要。抗日戰爭開始以后,這一地區就成為沂蒙根據地的中心地帶。眼前,“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如劍矗立,紀念廣場上陳列的王立人烈士的雕像,依然保持著據槍瞄准的戰斗姿態。

據費縣縣志記載,1941年11月初,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日偽軍5萬余人對沂蒙抗日根據地發動了“鐵壁合圍”大“掃蕩”,企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一舉殲滅我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11月29日晚,日軍調集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及各據點的日偽軍5000余人,從多地向大青山地區長途奔襲、分進合擊進行“清剿”。“當時我方陷入包圍圈的有很多是非戰斗人員。”從時任115師政治部勤務員王匯川老人的描述中,我們能感受到當時黑雲壓城般的危急和緊張。

這是王立人的最后一戰。戰斗在30日的拂曉打響。蕭華將軍夫人王新蘭的回憶資料,為我們勾畫出英雄留存於世的最后細節:發現大青山為敵人所控制后,王立人立刻率部向黑峪村方向突圍,在五道溝附近,他安排王新蘭和德國友人、太平洋學會記者漢斯·希伯在土坎后隱蔽,自己前出探路,早已埋伏好的敵人用機槍掃射,王立人中彈犧牲……

王立人的偵察和掩護探明了敵情,吸引了火力,王新蘭等人即刻分散突圍,大部分同志成功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此役,我方有300多人永遠長眠在了沂蒙山區。他們的英勇犧牲,掩護了更多的同志成功脫險,為抗日斗爭保存了有生力量。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高度評價這場慘烈的戰斗:“一場壯烈的拼殺換取了幾千人轉危為安的空前勝利。”

巍巍青山綿延天際,串連起永不磨滅的烽火記憶。如今,這座佇立在薛庄鎮馬頭崖鄉李行溝戰斗遺址上的紀念館幾經擴建重修,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 旭、閔祥濤)

楊 忠:徒駭河水祭英魂

照片由李亮亮提供

時值仲夏,麥浪金黃,道路的一旁,徒駭河水靜靜流向遠方。

來到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淄角鎮的鐵角李村,入目是一派寧謐的鄉村景象。然而,74年前,這裡卻是蹄聲陣陣,槍彈如雨。八路軍第115師教導6旅的官兵們,就是在這片廣闊平原上,和日偽軍展開殊死搏殺,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時任旅政治部主任的楊忠,就是在這裡壯烈犧牲,血洒疆場。

淄角鎮烈士陵園位於鎮北,園中楊忠烈士的墓碑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分外醒目。“楊忠1930年參加紅軍,1934年參加長征,他既深入敵營搞統戰工作,也浴血奮戰和鬼子拼命……”當地村民董學貴看護陵園已經十二年,每逢有人參觀祭掃,他都會認真介紹烈士的事跡生平。

在教導6旅官兵眼中,楊忠堪稱“文武雙全”。既有寫詩作文的本事,善於鼓動大家的戰斗熱情,也有勇猛無畏的氣概,每遇戰事沖鋒在前。幾番找尋,筆者見到了一份1940年5月楊忠在黨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共產黨員和八路軍戰士要為魯北抗戰血洒疆場,肝腦涂地!要把我黨的紅旗插上黃河岸!插上鵲山之巔!”英雄發出的戰斗號召,字字有力,句句鏗鏘。

轉業軍人、惠民縣物資局退休老干部李光龍的回憶,清晰地勾勒出楊忠烈士人生的最后一次沖鋒:1941年9月4日,在第三次嘗試打通冀魯邊區和清河區抗日根據地的戰斗中,教導6旅政治部機關、一營駐地夾河村和三營駐地陳牛庄被日寇多面包圍。部隊突圍時,機槍手中彈犧牲,楊忠拿過機槍,一下撂倒多個鬼子,掩護隊伍沖出。在突圍至陳牛庄時,部隊再次被圍,撤離途中,楊忠遭日軍阻擊,不幸中彈犧牲。

英雄血沃魯北,功績永續流傳。1941年10月13日,115師政治部發出電報,向總政治部報告了惠民夾河戰斗的情況。電文寫道:“二縱隊到冀魯邊區,他(楊忠)即任支隊司令,輾轉魯北,堅持魯北反掃蕩戰爭,他在戰士和群眾中具有高度的威望,對魯北根據地之創造,建樹無數功勛……”之后不久,惠(民)、商(河)、濟(陽)三邊縣委共同在淄角建立了烈士陵園,將烈士遺骨遷入安葬。1946年12月,為紀念楊忠烈士對開辟魯北新區作出的巨大貢獻,冀魯邊區還決定在他率部開辟的游擊區新設置一個縣,命名為“楊忠縣”。

惠民的群眾沒有忘記英雄。走進陵園西側的紀念堂,村民們自發送來的鮮花和祭品擺放得整整齊齊。董學貴說,雖然陵園地處偏遠,但這麼多年來,清明時節前來拜祭烈士的人群,從來沒有間斷過……(黃 旭、伊廷龍)

戰史簡介

八路軍第115師

■彭玉龍

八路軍第115師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之一,先后參加創建晉察冀、晉西南與晉冀豫及山東等抗日根據地。

全國抗戰爆發后,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1937年8月25日,紅一方面軍第1、第15軍團及紅軍第74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轄第343、第344旅及直屬部隊,全師共1.55萬人。10月22日,中共中央決定在八路軍團以上部隊恢復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部(處)名稱,聶榮臻任師政治委員(后羅榮桓),羅榮桓任師政治部主任。

1937年9月25日,林彪、聶榮臻指揮第343、第344旅首戰平型關,殲滅日軍1000余人,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后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日軍的第一個大勝利。10月28日,為配合國民黨軍保衛太原,第115師師部率第343旅與第129師共同打擊沿正太鐵路及其南側西犯的日軍,取得廣陽伏擊戰的勝利。

11月8日太原淪陷后,第115師遵照中共中央的決定,分兵打擊日軍,創建抗日根據地。師部率第343旅隨八路軍總部南下,創建以呂梁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聶榮臻率師直屬隊及黨政干部約3000人,留在五台地區,創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38年2月,第344旅轉屬第129師指揮,先后參加開辟冀南抗日根據地、反“九路圍攻”、反“掃蕩”作戰和反頑作戰。1940年2月,第344旅編入八路軍第2縱隊,仍保留第344旅番號。4月,第2縱隊進抵冀魯豫邊區,隨后南下豫皖蘇邊區,7月與新四軍第6支隊(欠第4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

為加強山東抗日武裝力量,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陳光、羅榮桓率第115師主力陸續向山東進軍。至1939年底,完成了開辟魯南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打通了魯南與魯中、魯西區的聯系。

第115師主力入魯后,部隊迅速發展,至1940年10月已達7萬余人。194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山東縱隊歸第115師指揮。11至12月,第115師同山東縱隊在沂蒙山區粉碎了日偽軍5萬余人的“鐵壁合圍”大“掃蕩”。1942年8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歸第115師指揮。

1943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第115師和山東軍區合並為新的山東軍區(仍保留第115師番號),實行一元化領導。

第115師從1937年8月至1943年春,先后在山西、察哈爾、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省抗擊日軍的進攻,反擊日偽軍的“掃蕩”、“蠶食”和封鎖,不斷開辟、發展和鞏固抗日根據地,共作戰3840余次,殲滅日偽軍18.2萬余人,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照片由李亮亮提供)

(《解放軍報》2015年06月24日 05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