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日本用東洋畫取代中國畫

2015年06月24日15:45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日本用東洋畫取代中國畫

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殖民者對東北民眾的文化侵略一直沒有停歇過。他們試圖通過文藝這樣一種潛移默化、無形無影的方式,麻痺東北民眾思想,削弱他們的反抗斗志。在日本殖民者文化侵略慣用的伎倆中,經常使用的是通過控制美術展覽活動,壟斷美術教育等,加強其美術奴化統治,達到頌揚殖民文藝、同化殖民地人民的目的。

辦畫展“炫耀國威”

偽滿洲國成立不足半個月,“黃塵社同人作品洋畫展覽會”在大連三越(現秋林公司)舉行。之后,日本殖民者在偽滿洲國舉辦各種畫展。以1932年為例,從3月起平均每個月都有三場左右的畫展。

1933年9月,偽滿洲國文教部和滿日文化協會首先在新京商業學校舉辦了“日滿聯合美術展覽會”。而后,日偽政府又於1934年、1936年,運來日本畫家的作品,在各地舉行了“東京西洋畫展覽會”,掀起了“滿洲美術熱”。

1934年,日偽政府在大連成立“滿洲美術家協會”,並舉行“滿洲美術展覽會”,這是滿洲畫壇最初的 “大團結盛會”。1937年,日本侵略者自覺偽滿洲國已建立五年之久,在軍事、民治、財政、交通等方面都已基本處於整備的狀態,深感“振興文化”的必要性,於是籌備舉辦大型美術展覽會。

從 1938年 5月 2日到1944年9月10日,作為一個為傀儡政權服務的工具“滿洲美術家協會”每年一次,先后舉辦了七次“滿洲國美術展覽”。作為偽滿時期展現藝術家藝術造詣的平台,展覽舉辦之初就得到偽滿“全國”藝術家的“積極”參與,競爭頗為激烈。

張岩岩介紹說,每次畫展舉行之際,必有政界知名人士到場參觀,而以青年居多的參觀者更是絡繹不絕。如第四屆畫展,據統計,偽滿各地入場參觀者總數超過了32萬人。僅從參觀人數便可以看出,當時“滿洲美術家協會”舉行的“滿洲美術展覽會”無疑是當時規模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美術展覽會。然而,這種規模甚大的美術展覽會,實際上都具有濃厚的“文化粉飾”及“炫耀國威”等深層意涵。

畫家是侵略者手中的棋子

從第一屆 “滿洲美術展覽會”開始,展覽就分為東洋畫部、西洋畫部、雕刻及美術工藝部、書法部4個展部。其后舉辦的幾屆 “國展”,基本上以此形式舉辦,並沒有進行大的修改,只是個別展部參展的作品種類有所增加。

以第一屆 “滿洲美術展覽會”東洋畫部為例,吉林的於鴛壽所畫《邊關春色》和來自新京的大室白耀所畫《成熟果實》等4人獲得最高獎勵——特選。其中有3人是日本人。而獲得“佳作”的10人中,也有四人是日本人。

究竟特選和佳作是如何判斷的?張岩岩向記者介紹說,擔任重要職位的中國審查委員大都在日偽統治機關中擔任要職,其政治態度基本上是親日的,展覽的最終掌控權實際上仍緊握在日本統治者的手中。而審查制度的問題直接地反映了日偽當局的文化政策,並直接地反映到作品的形式本體及風格上來,審查委員整體的審美追求及其評判角度都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著入選作品的風格趨向。

在日偽當局的精心策劃下,參展的大批美術家被迫成為贊美“國策”、宣揚“樂土”的棋子,這也是日本殖民者積極舉辦畫展的真正目的。入選作品多為著力表現東北的名勝古跡、優美的自然環境以及當地人民“祥和安定的生活”等場景,僅從有些參展作品的名字,就可感受到“生活的安定與繁榮”,如 《安居樂業》、《樂土之春》、《王道樂土》等等。然而,在美術這一高雅外衣下,是怎麼一番壓抑的生活局面呢?我們不得而知。

全面而深入的美術改造

記者在張岩岩提供的一張圖表中看到,從第一屆畫展到第七屆,參與展出的作品越來越少。由此可見,在日偽統治機關及審查委員會的管理機制下,不少東北畫家在這種消極壓力下的創作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日偽殖民政府強力的介入與主導下,偽滿藝術家創作參展作品時在內容的抉取、風格的表現上都不能自由地發揮。在這種高壓的統治之下,有些藝術家為迎合日偽當局的文藝政策,創作的作品或以“建國精神”基調為主,或以歌頌社會“明朗面”為主,具有明顯的附庸色彩;也有些藝術家為減小被認為“有害風教”或“審美”問題而被淘汰的幾率,選擇沒有任何政治色彩的題材,如表現自然或市街的風景或靜物等,其藝術思想傾向於逃避現實、無批判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有些藝術家黯淡消極的創作心理及生活的社會現實。

書法家高澄鮮回憶當時參加畫展時的情形時說道:“一些比較優秀的國畫作品往往不能入選,結果國畫家參展的作品越來越少。我曾寄過兩次中國畫,均被日本人拒之門外。那時日本畫很吃香,中國人不畫日本畫就很難入選。我對日本畫不感興趣,對日本人這種蠻橫的做法也很反感,所以就退出所謂‘東洋畫’展了。 ”顯然,從一開始日本殖民者使用“東洋畫”這一概念,就有著取消“中國畫”的意圖,借用這一概念推行以日本為中心的文化政策。而在美術展覽會的展覽評議機制上,由日本藝術家或親日的華人藝術家甚至是日偽政權的頭面人物組成審查委員會,並通過審查制度確立其審美標准,以此來控制殖民地人民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對殖民地人民進行全面而深入的 “美術改造運動”,以達到“同化”的最終目的。

1945年8月第八屆 “滿洲美術展覽會”已經做好了展覽的前期准備,還沒來得及公開展覽便得知偽滿洲國徹底滅亡的消息,最終,灰溜溜地結束。(記者/張 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