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接管滿映的功臣趙東黎、劉健民、張辛實。
1945年底,東北電影公司演出紀念魯迅逝世9周年話劇《阿Q正傳》。
在滿映早期,編劇、導演和管理人員都是日本人。他們不了解中國東北的風俗人情,加上濃厚的“國策電影”色彩,使滿映早期的影片藝術水准不高,在市場上非常不受歡迎。有鑒於此,加上影片產量增加的需要,甘粕正彥上任滿映第二任理事長后,開始起用中國導演。
最早被起用的中國導演是周曉波和朱文順,他們所拍影片的風格完全不同。周曉波在1938年初加入滿映,曾在一些 “國策影片”中擔任助理導演。獨立執導后,雖然也拍攝了一些反映城市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的作品,但迎合日本人的國策電影卻在他的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比如由日本華北派遣軍委托攝制的 《黃河》,歌頌偽滿洲國軍隊的《大地逢春》等。而朱文順則一直致力於反映城市小市民的生活,表現生活在底層人民的苦難,再現窮弱被欺、善良最終戰勝丑惡的主題,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淪陷區人民的生活,可謂難能可貴。
后來,又有王則、徐紹周、張天賜、宋紹宗、王心齊、楊葉等人開始獨立拍片。越來越多的中國編導們透過作品或明或暗地表現出抗爭的態度,並因此受到了日本人的“注意”。特別是王則,不僅在作品中表達不滿情緒,更在公開發表的一些文章中抨擊日偽當局,最終成為滿映唯一一個因反滿抗日被捕並且死於獄中的中國員工。
1942年,幾位滿映的藝術工作者利用拍片間隙,排演了一部話劇《遙遠的風沙》,同樣透露出反滿的情緒。 1944年,因為這部話劇,編導張英華 (后改名張辛實)被日偽當局以“思想犯”的罪名逮捕,一年后才獲釋。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共中央東北局在准備對東北的日軍進行受降的同時,把接管滿映列為接收長春的重中之重。在日本宣布投降一個月后,中共中央東北局負責人之一陳雲悄悄來到長春,代表東北局同已經接管長春的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進行接觸,同時把東北局保護滿映不受破壞的指示秘密傳達給長春地下黨。長春地下黨負責人趙東黎和劉健民立即開始想法接近滿映。
當時,滿映不僅仍有一批日籍人員(包括導演、攝影、編劇、音樂和演員等)留守,還有一批親日人員在嚴格控制著滿映的經濟和人事大權。經過調查,劉健民發現滿映以張辛實為首的一批進步青年,在日本投降后正在到處尋找共產黨的地下組織,於是與張辛實和王啟民、馬守清、劉學堯等人見面建立聯系。張辛實等人隨即積極組織全廠職工參與護廠斗爭,江浩、李光惠、閻德奎、陶學謙等攝影技術人員都積極加入到護廠的隊伍中來,很快組成一個以進步電影工作者為主體的東北電影工作者聯盟,取得了滿映的管理權。
他們還把滯留在東北的一批日本技術人才(攝影、導演和其他主創人員)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積極投身到建立“東北電影公司”的新的事業當中。后來,他們隨著東北民主聯軍進行戰略大撤退,在環境艱苦的黑龍江興山 (今鶴崗)繼續進行藝術創作,最終與延安電影團一起,正式組建了東北電影制片廠。
1955年2月,東北電影制片廠正式更名為長春電影制片廠,它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制片廠,拍攝了新中國的七個“第一部”,被形象地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張辛實后來成為長春電影制片廠副廠長,導演了 《花木蘭》、《火焰駒》、《羌笛頌》、《他們並不陌生》等著名影片。王啟民,作為滿映明星出道,后來改做攝影,是當年滿映第一個獨立拍片的中國人。他和孫羽聯合導演並擔任攝影師的 《人到中年》榮獲金雞獎、百花獎等諸多獎項,是新中國電影史上一部難得的佳作。 1962年王啟民拍攝的《獨立大隊》,一度作為電影學院攝影系的教材,被崔永元贊譽為“至今無人能及的黑白片攝影藝術家”。(記者/高 爽)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