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崇“嚴”尚“實”精神風范

張志初

2015年06月25日16:56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崇“嚴”尚“實”精神風范

編者按:《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崇“嚴”尚“實”的精神風范》是張志初同志為配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准備的輔導材料。該材料發掘了黨史的大量珍貴材料,飽含對老一輩革命家的深厚感情。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稱贊“這篇講稿很有質量”,“對當前正在開展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很有幫助作用。”省領導徐守盛、孫金龍、郭開朗、韓永文批示予以肯定。本報今天摘要刊發該輔導材料的精彩內容,以期助力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在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崇“嚴”尚“實”的精神風范,追尋和弘揚紅色基因,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觸摸“嚴”的風骨

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這個“嚴”字,蘊含著理想信念、道德涵養、執政操守和清廉准則。從老一輩革命家身上,我們可以觸摸到“三嚴”的風骨。

在嚴以修身方面,我們可以觸摸到老一輩革命家信仰至上的風骨。

信仰是修身的最高境界。老一輩革命家用畢生的追求,在對三個歷久彌新的問號,作了精彩而完美的詮釋。

第一個問號——信仰什麼?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進步人士都在思考的問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初,毛主席在新民學會年會上,發出了“主義譬如一面旗幟”的時代強音。他從紛然雜陳的各種觀點中,毅然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選擇了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瀾”,還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他始終矢志不移,執著追求。

劉少奇、任弼時、蔡和森、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老一輩革命家,在確立共產主義信仰的過程中,都從《共產黨宣言》中汲取了營養。他們與毛主席一樣,從確立信仰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沒有動搖過。

第二個問號——為了信仰能付出什麼?“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匈牙利革命詩人裴多菲,為我們老一輩革命家的信仰作出了最好的注釋。

1927年5月,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田波揚和他身懷有孕的妻子陳昌甫不幸被捕。敵人將陳昌甫左手五個指頭釘上竹簽,想讓她用右手代替田波揚在自悔書上簽字,陳昌甫在紙上毅然寫下:“我寧可替丈夫死,但決不代替他叛黨,共產黨員是殺不絕的!”1930年,軍閥何鍵向關在牢獄裡的楊開慧提出,隻要宣布同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即可自由。楊開慧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堅守信仰到了不惜生命的境界,這樣的信仰,該是何等徹底的自覺與豪邁。

第三個問號——堅定信仰要常補什麼?答案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常補精神之“鈣”。老一輩革命家早就用實際行動闡釋了堅定理想信念不會一勞永逸的深刻道理。

林伯渠是我們黨內在20世紀初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前輩。在延安時他就講過,要“活到老,學到老”,在60壽辰時,他還專門就學習馬列主義的問題請教毛主席。1965年,黨中央、毛主席派彭德懷到三線工作。不管走到哪裡,彭德懷都把毛選四卷帶在身邊。

毛主席講:“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正如地上的灰塵,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與毛主席的教導是多麼驚人的相似!

在嚴以用權方面,我們可以觸摸到老一輩革命家公而忘私的風骨。

回望崢嶸歲月,老一輩革命家之所以能嚴以用權,是因為他們有“三個最懂得”:

一是最懂得權力是什麼。權力是把雙刃劍,既能為民造福,也能以權謀私﹔權力還是易碎品,既要謹慎使用,又要小心呵護。

二是最懂得權力是誰給的。毛主席多次告誡全黨:“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工人階級給的,是貧下中農給的,是佔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廣大勞動群眾給的。”

新中國剛成立,毛岸英給表舅向三立寫了一封長達3000多字的信,就一親屬“希望在長沙有廳長方面位置”一事,表示“我非常替他慚愧”,並解釋說:“至於父親,他是這種做法最堅決的反對者”。這封信不僅對老一輩革命家的權力觀作了准確而透徹的詮釋,更為共產黨人如何在私情面前正確行使權力給出了答案。

三是最懂得權力如何行使。老一輩革命家在行使權力時,至少堅持做到以下“三用三不用”——

——公用而不私用。老一輩革命家用權,總是出以公心,永遠都是和人民心連心。1952年4月5日,在黨中央、毛主席決策下,荊江分洪工程正式動工。毛主席親筆題詞“為廣大人民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毛主席急百姓所需,號召“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一定要消滅血吸虫病!”

——苦用而非樂用。真正的重大科學決策都是極其痛苦的過程。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圍繞中國出不出兵,黨中央決策非常艱難。連續幾天,毛主席徹夜難眠。經過一番痛苦的權衡考量,最后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並把兒子毛岸英派到朝鮮戰場。

——慎用而不濫用。1933年5月,時任湘贛邊區省委書記的任弼時,了解到當地肅反擴大化的情況后,決定成立肅反裁判部,嚴格核實肅反抓捕情況,並在省委會議上嚴肅指出:不能隨便抓人,更不能隨便亂殺人,抓人殺人都要有確鑿的証據。1939年10月,羅榮桓率部向魯南轉移時,接到電報,說微山湖西地區的蘇魯豫區正在搞“肅托”,殺了許多人,立即命令蘇魯豫支隊立刻停止捕人殺人。

在嚴以律己方面,我們可以觸摸到老一輩革命家剛直挺拔的風骨。

老一輩革命家注重嚴於律己,就像青鬆那樣,植根於泥土,頂風冒雪,依然挺拔、剛直、純潔而豪邁。

在西柏坡,毛主席提出“進京趕考”和“兩個務必”,他自己率先垂范。身邊的管理員吳連登說:“毛主席進城以后一般都蓋毛巾被,夏天蓋一條,春秋蓋兩條,冬天蓋三條,疊到一起。毛巾被破了用舊洗臉毛巾補,毛巾被最多補了83個補丁。”

任弼時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煩人,三怕用錢多。粟裕有“三讓”:一讓華中軍區司令員,二讓華野司令員,三讓元帥軍銜。這些佳話都表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嚴於律己、高風亮節的精神品格。

老一輩革命家的良好家風有口皆碑。賀龍元帥對家人要求很嚴,經常教育子女,艱苦奮斗的傳統堅決不能丟。老一輩革命家對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嚴格。1956年3月,劉振德被調到劉少奇辦公室當秘書。到任那天,劉少奇便與他“約法三章”。老一輩革命家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著身邊的每一位工作人員。

領略“實”的擔當

無論是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還是建設與改革的和平歲月,以毛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都是實事求是、敢於擔當的典范。

從深入調查研究的視角,領略老一輩革命家的謀事之實。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是老一輩革命家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

1927年1月,毛澤東回到了家鄉,身著藍布長衫,腳穿草鞋,手拿雨傘,考察了湘潭、湘鄉等5個縣,歷時32天,行程700公裡,撰寫了兩萬多字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報告一發表,便引起了轟動。瞿秋白欽佩地稱贊:“毛澤東是農民運動的王!”。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一年中總是要用很多時間到各地調研。據鐵道部專列處統計,至1975年為止,毛主席乘專列走了345萬公裡,人們形象地稱他的專列是“流動的中南海”。

1961年劉少奇在湖南進行為期44天的調研。在調查豬肉的產量時,為了得到第一手資料,他直接在王家灣生產隊養豬場落腳。一位國家主席,在豬場的一間破房裡,一住就是6天6夜。

從奮力開辟道路的視角,領略老一輩革命家的創業之實。最大的創業,莫過於開辟正確的中國道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對民族復興的最大貢獻,在於以實事求是的勇氣和睿智,成功地開辟了一條道路,又奮力地探索了一條道路。

開辟一條道路,就是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革命道路。

探索一條道路,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創造性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場最復雜、最困難、最深刻、最偉大的革命,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在革命的征程中,老一輩革命家還留下了許多務實創業的紅色經典。1942年初,359旅旅長王震率部開進南泥灣,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一手拿槍、一手拿鎬,積極開展邊區大生產運動。荒無人煙的南泥灣,一下子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為抗日根據地樹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典范。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老一輩革命家聽從黨和人民的召喚,以強烈的主人翁精神,在各條戰線上忘我勞動、艱苦創業,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鞏固和壯大,奉獻智慧和力量。

從忠誠坦蕩的視角,領略老一輩革命家的做人之實。老一輩革命家始終恪守忠誠,胸懷坦蕩,講老實話、干老實事、做老實人,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羅榮桓元帥多次被毛主席譽為“老實人”。寧都會議后,毛主席“靠邊站”了。羅榮桓因多次支持毛主席的主張,也被撤了職。但他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念,仍舊老老實實地為黨工作。

任弼時堪稱“人民的駱駝”。1947年1月,他知道劉胡蘭慷慨就義的事跡后,深受感動,認為劉胡蘭是個好典型,當即表態“我要向毛主席報告,要大力宣傳”。第二天,他就趕往王家坪向毛主席匯報。任弼時就是這樣,說到做到,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不考慮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黃克誠是一座“忠誠的豐碑”。1959年廬山會議上,身為總參謀長的黃克誠明知彭德懷受到批判,仍然指出“大躍進”的錯誤,后來被打成“彭德懷反黨集團”成員。毛主席去世后,當有人貶損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時,又是黃克誠,不計前嫌,挺身而出,捍衛毛主席的形象和毛澤東思想這面旗幟。

從敢於負責的視角,領略老一輩革命家的擔當精神。求真務實,不僅是一種作風,更是一種擔當。

在黨的歷史上,毛主席經歷過幾上幾下的磨難。特別是從贛南會議到長征開始,整整3年內,毛主席的處境十分艱難。然而,他求真務實、敢於擔當,密切關注著紅軍的反“圍剿”,及時提出自己的建議,特別是當紅軍遭受湘江慘敗后,他毅然決然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胡耀邦同志在粉碎“四人幫”后糾正冤假錯案的責任擔當,讓人們永遠不能忘記。作為當時的中組部部長,他旗幟鮮明地提出:“凡是不實之詞,凡是不正確的結論和處理,不管是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級、什麼人定的、批的,都要實事求是地改正過來”。

感悟“情”的崇高

老一輩革命家“嚴”與“實”的崇高風范來自哪裡?追根溯源,主要來自於一個“情”字。

首先,感悟他們“心憂天下”的救國情。

源遠流長、積澱豐厚的湖湘文化,是湘籍革命家成長的精神基因。以毛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從小就受“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文化熏陶和浸潤,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緊緊聯系在一起,自覺肩負起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重任,歷經劫難而不息奮斗,飽嘗艱辛而斗志更堅。他們從“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離家誓言,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征程,實現了人生的跨越和情感的升華。

其次,感悟他們痴心為黨的革命情。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有這樣兩件並列在一起的烈士書信,一封是丈夫寫給妻子的遺書,一封是這位妻子寫給自己剛出生不久女兒的遺囑。寫信人就是陳覺和趙雲霄。1928年4月,他們分別被捕。反動當局多次審訊,殘酷折磨,他們始終寧死不屈。陳覺就義前寫下遺書:“雲霄,我的愛妻!我先走一步了……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妻子趙雲霄強忍悲痛,目睹丈夫走向刑場,而自己拖著受刑之軀在獄中生下了女兒。女兒滿月后,她留下遺囑:“小寶寶,我很明白地告訴你,你的父母都是共產黨員……我不能撫養你長大,但望你好好長大成人…永別了,小寶寶!”趙雲霄給襁褓中的女兒喂了最后一次奶,然后鎮定地走向刑場,兌現了自己“永不叛黨”的誓言。

再次,感悟他們竭誠為民的公仆情。

毛主席強調:“我們這個隊伍是完全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執政后,毛主席談論最多的是人民。締造的新中國叫“人民共和國”,國家權力機構、政治協商機構、政府、法院、檢察院、軍隊等都在前面冠上了“人民”的稱號。當群眾歡呼“毛主席萬歲”時,他總是脫帽揮手回敬,高呼“人民萬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之所以享有崇高的威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真情熱愛人民。他們心中始終都裝著人民,為了人民的利益勇於奉獻自己的一切。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老一輩革命家崇“嚴”尚“實”的精神風范,永遠是黨和人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系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