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 邱金凱
緬懷老區抗戰豐功偉績 秉承老區抗戰精神傳統
積極為促進老區建設發展做貢獻
同志們:
在全黨全國人民庄嚴迎接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裡,全國老促會系統“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弘揚老區抗戰精神教育活動”在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老區——聊城舉行。首先,我代表活動組委會向關心支持老區事業、在百忙中出席今天活動的各位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參加會議的各位代表、各位嘉賓、新聞界的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老區年度宣傳工作受到表彰的先進單位和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為這次會議做出貢獻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遵照黨和國家有關紀念活動的部署要求,全國老促會會系統著眼老區抗戰的特殊地位,突出老區人民的主體作用,深入研討老區抗戰的犧牲貢獻、歷史價值、精神實質,目的在於緬懷先輩豐功偉績,秉承先輩革命精神,積極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老區夢”弘揚正能量。
同志們,70多年前,我們今天集會的這塊熱土,同全國各抗日戰場一樣正處於戰火四起、血雨腥風的年代。這裡曾是被譽為“江北小延安”--冀魯豫邊區中心所在地,是中國共產黨較早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實踐地,也是國共兩黨一致崇敬的民族英雄范筑先烈士抗日殉國犧牲地,在這塊平原大地上曾經燃起過熊熊的抗日烈火,聊城老區人民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功不可沒的重大貢獻。
1931年“9.18”事變,日本侵佔我國東北三省,特別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同凶惡的侵略者開展了氣壯山河的反侵略戰爭。在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全民抗戰的主張,廣泛發動人民群眾,不斷開辟抗日根據地,積極開展游擊戰爭,最終成為中國人民抗日的中堅力量。在那艱難殘酷的抗戰歲月裡,革命老區承載了敵后抗日的光榮使命,為奪取抗戰勝利乃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回首這段歷史,我們無限感慨,深受教育,倍受鞭策,啟迪頗多。借此機會,我就“緬懷老區抗戰豐功偉績,秉承老區抗戰精神傳統,積極為促進老區建設發展做貢獻”這一問題作個發言。
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據地。抗日根據地,主要是在國家淪陷區開辟建立起來的抗戰堡壘區,她是插在侵華日軍腹體上的把把利劍,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大本營﹔她是植根於人民心中的顆顆希望之星,是點燃燎原革命烈火的策源地﹔她是矗立在祖國大地上的座座豐碑,是挺起民族脊梁的根基地﹔同時,她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從局部勝利走向全面勝利的戰略出發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進程中,老區和老區人民為民族獨立解放建立了豐功偉績,它將永遠鐫刻在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
一、老區在抗戰中付出了巨大犧牲。抗日戰爭,是近百年來中華民族遭受外敵摧殘蹂躪最重、造成財產損害最大、遺留歷史印記最深的一場災難。在淪陷區建立起來的抗日根據地與敵佔區犬牙交錯,敵我雙方咫尺可見,加之敵強我弱的現實差距,抗日根據地軍民與敵斗爭之殘酷、環境之艱苦、生存之艱難、犧牲之慘重,是中華民族近百年來所罕見的。一是承受了殘暴的凌辱蹂躪。日寇為摧毀淪陷區人民的反抗,推行了一系列殘暴的政治運動,其所謂“治安強化運動”,就是以拆散根據地軍民關系為主要手段,以改造人們頭腦為主要任務,在軍事上掃蕩、封鎖、清剿,在經濟上封鎖、掠奪、損毀,在思想文化上凌辱奴役。日寇在其劃定的“無住地帶”(就是無人區),見人就殺,見房就燒,見庄稼就毀。他們殺害中國人的手段就有上百種。抗戰期間敵投毒傷害我民眾達1300余萬人。日本軍國主義反人類的滔天罪行使中國人民,特別是抗日根據地人民遭受了極其凶殘的精神創傷。二是造成了眾多的流血犧牲。日寇僅在盧溝橋事變后的侵華戰爭中給中華民族造成了3500萬人的死傷。當年日軍在山西掃蕩時曾指令部屬:“要求得完全殲滅八路軍及八路軍根據地內的人民,凡認為有敵意的全部殺死,房屋、糧秣一律燒毀,鍋碗一律打碎,井一律埋死或投毒”。他們組成搜索隊、逮捕隊、殺人隊和放火隊,集中屠殺群眾數十人、數百人、成千上萬人的慘案時有發生。僅在8年抗戰中,根據地人民共遭敵殺害600多萬人﹔在1942年的冀中平原“三光政策”掃蕩中,就有5萬群眾被殺或被捕﹔當時隻有14萬人口的山西武鄉縣,其中有4.1萬人參軍參戰,2.1萬人為國捐軀。這其中有“一門六烈”的革命家庭,還有滿門滅絕的普通民眾。當年魯西北抗日根據地總人口不足300萬,就有數十萬人拿起武器抗日。聊城老區在冊的抗日烈士4525名,遭敵人殺害和間接傷亡的老百姓數十萬人。可見,日寇鐵蹄所及之時,就是中華兒女血流成河之日。三是遭受了巨大的財產損害。日本帝國主義除掠奪我大量戰略資源外,對根據地人民橫征暴斂,為鞏固他們的統治,燒毀了淪陷區大量房屋,損毀大批生產設施、運輸工具、被服糧秣等物資。1941年,日偽對北岳區的掃蕩就燒毀房屋15萬間,損毀糧食近6萬斤,殺死牲畜1萬多頭。8年抗戰中,華北、華中8個根據地被敵損毀糧食6萬多石,燒毀房屋1780多萬間,其中魯南區就有3242個村被燒毀。全中國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6000億美元。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它將永遠成為人類文明史的反面教材﹔中華民族在反侵略戰爭中承受的災難、付出的犧牲事無先例,它將永遠刻記在中國人民的心上。
二、老區在抗戰中發揮了特殊作用。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壓縮了敵佔區的空間,打亂了前線與后方的界限,形成了包圍與反包圍的戰場形態,達成了牽制和消滅侵略者的有利條件,其主要作用體現在4個方面:(1)輸送和壯大了革命力量。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不過幾萬人,黨員隻有2萬多人。抗戰中,我黨我軍把動員組織群眾抗日作為首要任務,每到一地深入開展群眾工作,廣泛組織以本地干部為領導的民兵和游擊隊。到抗戰后期,主力部隊發展到132萬人,黨員數量發展到120多萬人,組織發展民兵268萬人,人民自衛軍共1000多萬人。根據地人民土生土長在解放區,偵查敵情可深入到敵人的據點裡,站崗放哨可以達到敵人的碉堡跟前﹔他們人自為戰,村自為戰,配合部隊到處開展游擊戰,在敵掃蕩的路上,常常伴有群眾武裝發出的地雷聲和土槍土炮聲,涌現出了許多“民兵領袖”“地雷大王”、“爆破英雄”。僅8年抗戰,根據地民兵參加戰斗174萬人次,29.6萬多次,殲敵10余萬人。羅榮桓元帥在《談山東抗日戰爭》中說,山東人民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前后出的兵員總數在100萬以上,如果沒有山東根據地,要集中那麼多的兵力進軍東北是不可能的,對后來的大江南北的作戰支援也將是很困難的。所以,對山東人民在抗戰時期的功勞應有充分的評價,對山東人民和軍隊所取得的光輝業績一定要好好歌頌。毛澤東主席在總結抗戰經驗時講到,“由於有人民自衛軍和民兵這樣廣大的群眾武裝組織和它一道作戰,沒有這些群眾武裝力量配合,要戰勝敵人是不可能的”。(2)提供了有力的戰勤保障。根據地人民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動員組織了80%以上群眾參加抗敵后援會,成立了救護、擔架、看護、運輸、慰勞、縫衣洗衣、通訊隊等支前組織,群眾協助部隊挖戰壕、打坑道、救護傷員、前送給養,常年不懈、召之即來。冀中根據地僅1944年就挖了總計近萬公裡長的地道。在作戰物資保障上,根據地群眾一方面積極開展了生產運動,一方面承擔了藏存吃、穿、用、戰各類物資的任務。以糧食為例,為減少毀損,採取分散藏糧於各村各戶,部隊隻要找到糧秣委員,拿出邊區糧票,就能拿到糧食。為保障根據地糧食供應,1939年至1941年,晉察冀人民出動62萬人次、近5000輛馬車,運糧1900多萬斤,並且都是夜間行動。在醫護保障上,為使傷病員有個穩定安全的治療環境,部隊醫院化整為零,醫護和傷病員化妝為老百姓,隱蔽於偏僻農村,根據地群眾與醫護人員共同擔負醫護及安全警戒任務。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錄中說到,“晉察冀人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巨大而又可靠的供給部。群眾不僅供給部隊吃的、穿的,還負責物資方面的儲存和保護。”毛澤東主席稱道:根據地人民的抗戰支援“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3)形成了堅強的戰略根據地。抗戰期間,我黨始終堅定踐行以分散兵力創建抗日根據地、發動群眾武裝群眾為主的抗戰方略,使抗日根據地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重心,成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基地。至抗戰后期,抗日根據地分布於華北、華中、華南廣大地區,抗日聯軍游擊於東北各地,形成了遍及19個省、面積100多萬平方公裡、人口1億多的16個抗日根據地(陝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蘇浙、浙東、蘇中、蘇北、淮北、淮南、皖江、豫西、鄂豫皖湘贛、東江、瓊崖)。日本侵略者盡管投重兵下狠招輪番掃蕩清剿我根據地,最終結果慘遭失敗。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那樣,由於抗日根據地的存在,“城市亡了,鄉村未亡﹔大路亡了,小路未亡﹔白天亡了,夜裡未亡”。日本戰史也不得不哀嘆,華北戰場是一個“沒有戰線的戰場”,與八路軍作戰那是一種“復雜多端,千變萬化的戰爭”。抗日根據地的鞏固發展,不僅在敵后建立起了我黨政軍民的堅實后方,有效保存和發展了自己,而且成為抵御和反擊敵人的戰略依托,從而也成為奪取3年解放戰爭勝利的奠基工程。(4)探索了成功的局部執政經驗。抗日根據地的開辟是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實踐進行的。在政權建設上,創造了“三三制”政權組織形式,建立了真正的“為民政府”,讓廣大農民獲得選舉權和議事權,使邊區勞苦大眾第一次享受到當家做主人的感受。在經濟建設上,堅持全黨動手,軍民聯合開荒種地,做到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在軍事斗爭上,堅持“動員群眾,武裝群眾”,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人民戰爭汪洋大海。在作風建設上,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甘當群眾的學生”,呈現了黨群一致、軍民一家、情濃於血的生動景象。毛澤東同志在評價根據地時有段生動的話,他說民主的抗日根據地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這裡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私營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正如當時老百姓歌中唱的那樣“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政府愛人民哪!”
三、老區在抗戰中凝成的精神傳統是厚重的民族文化財富。抗日戰爭,既是一場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意志和精神的較量。抗日根據地不僅僅具有歷史的、地理的和軍事的概念,更是政治的、文化的、精神的旗幟,它是聯系民眾、匯聚民心、喚起民氣的光輝典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同敵人浴血奮斗中、在創建保衛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它是根據地黨政軍民在極其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凝聚形成的偉大結晶,是戰勝敵人、壯大自己,克服困難、贏得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在中華民族長達14年的殊死抗爭中熔煉形成的抗戰精神,黨和國家都有明確的表述,從抗日根據地和根據地人民的角度提煉汲取這一偉大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愛國愛黨愛軍的崇仰精神。抗戰是我國各族人民反對日本法西斯奴役、爭取民族解放的正義戰爭,是捍衛祖國尊嚴、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斗爭。根據地人民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號召,崇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至上精忠報國”的民族氣節,堅定奉行武裝起來保家衛國、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的奮斗精神。在蘇中,群眾向新四軍獻旗時說,今天我們不僅是獻個旗,而是獻的一顆心,就是一心跟定了共產黨。在山東到處傳唱“妻送郎、兒別娘,齊心協力打東洋”的豪言。各根據地中的“救亡模范”、“擁軍英雄”、“子弟兵的母親”層出不窮。正是這種精神的崇仰,根據地的百姓把抗戰作為匹夫之大義,把共產黨看作是人民的大救星,把八路軍新四軍當作自己的子弟兵。為了民族的獨立解放,根據地人民不顧苦累、不惜錢財、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義無反顧,表現出了偉大的民族義利觀和強悍的抗敵自信心。二是同心同力同向的團結精神。抗日戰爭,既是國力軍力的對抗,更是人心民願的比對。“七七事變”后,在國破民危、人心紛亂的頹勢下,中國共產黨及時明確地指出了實行全民族抗戰的救國救民政治主張。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動員組織和指引領導下,喚起了千百萬中華兒女,會聚到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旗幟下,為了抗日,黨群一心,軍民一體,眾志成城,廣大抗日民眾“有人的出人,有糧的出糧,有錢的出錢,有槍的出槍,有力的出力”,形成了得道多助、同仇敵愾、同舟共濟的強大抗日洪流。當時,一名外國記者看到老百姓送給八路軍堆積如山的慰問品,即興感慨:“在中國十幾年,從來沒有看見過軍民合作、群眾慰勞部隊這樣熱烈生動的場面。”在日本人寫的《華北治安戰》這本書中說,對於這樣一場“軍民不分、戰線不明”和敵我“犬牙交錯,變化無常”的“獨特戰爭”,一切戰略戰術、政治謀略都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可以自信的說,抗戰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動員喚起中華民眾之功,是根據地黨政軍民精誠團結、同心同行克敵之力,是“不起眼”的“土八路”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洋鬼子”。三是堅毅堅強堅韌的奮爭精神。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遭受的摧殘比二戰中任何民族都重,戰爭持續時間比任何國家都長,特別是抗戰中期,侵華日軍把主要力量扑向我抗日根據地,實施了瘋狂而殘酷的反復“掃蕩”,處在敵后戰場上的抗日軍民,困難百倍於正面戰場。在那艱難困苦歲月裡,解放區被破壞了就堅持游擊區,前線作戰隊伍損傷了后備力量就補上去,大部隊行動不利了就化整為零、寓軍於民,吃穿困難了就節衣縮食、發展生產,地面難以生存了就轉入地下,白天戰斗吃虧了就變為黑夜行動。青紗帳、蘆葦蕩、據點中、火車上都成為殺敵的好戰場,像“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戰”、“沙家浜”、“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文藝作品,就是那個年代斗爭事實的生動再現。在這個英雄群體中,有靠棉絮冰雪果腹仍頑強堅持斗爭的抗聯將領,有絕然跳崖投江的烈男烈女,有面對酷刑視死不屈的壯志少年,還有大義凜然為國捐軀的母子父子兩代英雄。日寇的侵華行徑雖然佔據過我們的大片領土,卻始終沒有征服中華兒女的鋼骨鐵心。在1943年日軍戰況統計資料中可見,我黨領導的抗日力量,陣亡率比國民黨政府軍高出數倍。擁有數萬之眾的東北抗日武裝,遭受了97.5%的損失。根據地人民無論在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面對敵人的刑場,都表現出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正義而斗爭的獻身精神。這與國民黨幾十個將領、幾十萬軍隊降敵叛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四是求實求真求是的科學精神。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充分認清中國民主革命實際,充分把握中國農村特點和農民戰爭規律,並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辟發展起來的。在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進行艱巨的抗日戰爭,希望在那裡?力量在那裡?途徑在那裡?隻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及時正確地提出並推行了自己的主張。黨在抗戰期間反復強調並始終踐行:“要以創建根據地發動群眾為主”,“動員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參加抗戰”,“力爭大多數鄉村,繁殖無數小游擊隊”,用我們的‘豆腐塊’吃掉敵人的‘點和線’。軍隊與老百姓相結合,武裝斗爭與非武裝斗爭相結合,前方斗爭與后方斗爭相結合,公開斗爭與隱蔽斗爭相結合,特別是根據地軍民廣泛開展的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作戰方法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使猖獗一時的日本侵略者深深陷入了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抗戰勝利的成果証明,抗日根據地的開創、根據地農民的發動與武裝,是對國情最客觀的認知,也是對中華民族最大優勢的充分利用。毛澤東主席在七大口頭政治報告中說,我們是靠打麻雀戰,打游擊戰發展起來的。麻雀滿天飛,哪裡有東西吃,就飛到哪裡去。滿天飛的麻雀就是種子,有了這個種子,黨建立了,政權建立了,根據地有了,老百姓有了,飯也有的吃了,干部也鍛煉出來了。這就是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抗戰實際結合點的准確定位,就是對黨的思想路線的具體解讀。
四、弘揚秉承老區抗戰精神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我們回顧歷史,是為了獲取智慧和啟迪,從而更好地把握今天和未來。產生和存在於革命戰爭年代的根據地雖然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但是,這塊濃縮著現代中華民族革命成就的高地永遠值得人們懷念和敬重,它所承載的偉大精神永遠值得人們學習和傳承。一是堅持用善謀民利的藍圖引領民眾堅定的追求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奉行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組織發動群眾為保衛中華民族利益而斗爭,是全民族抗戰的最大追求。抗戰中,我們黨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打敗侵略者、實現中華民族徹底解放為最高利益,集中代表了人民大眾的迫切要求,深得各民族各階層廣大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十八大繪就的振興中華宏偉藍圖,同樣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需求。我們要用奪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那種精神意志,強化中國人民最高利益的牽引力,將黨的戰略構想轉化為廣大民眾的自覺追求,那麼,再艱難的歷程也一定能克服,再艱巨的任務也一定能完成,中華民族共同繪就的宏偉藍圖也一定會實現。二是堅持用上下同心的局面夢圓中華復興。抗戰勝利,是在民族覺醒、全民團結的強大精神凝聚力的作用下取得的。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以大無畏的奮斗精神和為人民利益勇於犧牲一切的英雄主義精神,深深地影響和感動了廣大民眾,有力提升了全民族抗戰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黨政軍民用血肉共同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最終贏得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夢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需要利益追求一致,黨心民心同一,領導與群眾一體,形成齊心協力、風雨同舟奔小康的生動局面,使中華民族夢圓復興的奮進之舉勇往而無不勝。三是堅持用萬眾踐行的實干推進國家發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古今中外政治家無一不曉的至理名言。但是,自覺把它灌注於行動,用得好用得足的,唯有中國共產黨在組織領導抗日戰爭中做出了典范。中國共產黨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清醒者,更是這一理論的堅定踐行者。共產黨“緊緊地和民眾在一起,保衛人民,猶如保衛自己的眼睛一樣,依靠人民猶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樣”,想人民所盼,做人民所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艱苦奮斗的模范行為組織帶領廣大民眾獻身於抗日戰場。正是根據地黨政軍民上上下下那種不惜命的實干苦干,才達成了積小成為大業的勝利結局。實現黨的宏偉目標,既需要干起來的理論,更需要干起來的行動,要用“空喊誤國、實干興邦”的告誡,喚起隻爭朝夕的踐行﹔要靠一個個實在具體的建設成果,筑起堅實輝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四是堅持用自強不息的志氣勇立世界之林。抗日戰爭作為一面歷史的鏡子,它客觀真實的照出了不同政治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不同形象: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官僚地主階級利益集團,為保全他們狹隘的黨國利益犧牲了更大的民族利益﹔以汪精衛為代表的走狗漢奸行徑,永遠被釘在了人類唾棄的歷史恥辱柱上﹔唯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民族抗戰力量,以“誓死不當亡國奴、萬眾共度國難關、勇於同強敵亮劍血戰、善於在危難中開辟發展新出路”的革命壯舉,聚集了骨氣,挺起了脊梁,贏得了尊重,博得了支持,奪取了反抗侵略者的最終勝利。新時期的中華民族正走在“強起來”的征途中,我們必須以更加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傳統自信,練好內功、立好形象、辦好自己的事情,以更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作為和成就贏得世界、贏得未來。
五、堅持用老區精神灌注老區工作,積極為加快老區建設發展做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先后多次深入老區考察調研,對老區建設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去年6月,習總書記在中國老促會呈報的全國老區情況聯合調研報告上作出了重要批示。習總書記多次強調,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新中國的搖籃,是社會主義大廈的基石,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裡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當前,老區建設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促進老區建設發展的氛圍空前濃厚,未來幾年,一定是老區事業大有作為大有發展的重要時期。老促會作為公益性、專司革命老區建設事業的社團組織,從事的事業很光榮,傳承的歷史很厚重。我們要放眼民族振興大勢,著眼國家建設大局,進一步增強做好老區工作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以更高的熱情更好的舉措服務於老區事業。我們要倍加珍惜老區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成果,自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振興中做貢獻。近代百年中國,始終處於衰敗沒落、倍受欺辱的狀態,眾多志士仁人為尋求振興之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鐵蹄下拯救了危難中的中華民族。現在我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還要強起來。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從哪裡來的,要到那裡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振興是數代中華兒女的夢,老一輩的奮斗為我們開創了新世界,今天,我們應該倍加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成果,要更加緊密團聚在黨的旗幟下,堅定地沿著黨所指引的發展道路奮斗進取,積極為現實偉大中國夢做出新貢獻。我們要倍加珍重抗日先輩在烽火年代鑄就的革命精神,注重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承正能量。要尊重老區抗戰歷史,珍重老區抗戰財富,講好老區抗戰故事,把在抗日歲月中孕育形成的老區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挖掘梳理好,維護傳承好。要進一步拓展宣傳老區的廣度和深度,讓社會重視深知老區價值,讓老區價值融入社會、服務於時代。我們要倍加努力促進老區的建設發展,積極在感恩老區回報老區上有所作為。我們要繼續發揮好自身優勢,注重在了解民情、集中民意、傳遞民聲上多做工作﹔繼續發揮好參謀助手作用,努力在區域平衡發展、民生權益均等、扶貧幫困落實,以及弘揚繼承老區精神等重點問題上,向黨和政府提供有價值有見地的意見建議﹔繼續在老區扶貧事業上花力氣,講求扶貧效益,注重推介新的扶貧方式,在協助黨和政府盡快改變老區貧困狀況的舉措中獻計出力。我們還要倍加重視老促會系統的自身建設,保持以過硬的素質良好的形象服務於老區人民。我們要以習總書記關於老區建設系列講話,特別是在全國老區情況聯合調研報告上的批示精神為動力,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老區人民服務的立會宗旨,堅持把為老區人民謀利益作為我們工作的最高准則,把主要心思和力量用在為老區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上。堅持把老區事業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為黨和國家分憂、為老區人民解困,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以不計得失的心態甘於當好老區事業的志願者。
同志們,我們重溫老區抗戰輝煌歷史,緬懷老區抗戰豐功偉績,重在汲取歷史營養,秉承革命傳統,堅定理想信念,鼓舞進取斗志,激勵和鞭策人們永葆老區的革命風范,勇擔民族振興的歷史責任。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優良傳統一定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會實現!
(本文系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邱金凱2015年6月26日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弘揚老區抗戰精神教育活動時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