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振詢
鄧振詢,又名鄧仲銘、鄧重民,1904年9月30日出生於江西省興國縣,192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鄧振詢成為興國縣工人運動的領袖,1932年任江西省職工聯合會委員長,他“為了大家舍小家”,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1934年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同年10月鄧振詢參加長征,任第五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他深入當地群眾,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說服和動員群眾為紅軍提供糧食等必需給養,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36年,鄧振詢肩負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領導工作,並兼任中華全國總工會西北辦事處主任。
1937年10月,國共合作局面形成。為了完成新四軍的集中整編,開辟敵后抗日游擊根據地,鄧振詢奉命南下參加改編新四軍的工作。1938年1月底,鄧振詢抵達龍岩,協助鄧子恢、張鼎丞等同志完成了新四軍第二支隊的組建工作。1938年春夏,新四軍第一、二支隊主力挺進蘇南,逐步建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為了加強蘇南抗日根據地的建設,1940年2月,鄧振詢被派往蘇南,先后任中共蘇皖區委員會書記和蘇南軍政委員會書記等職。他協助陳毅等人實現了蘇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使蘇南根據地成為新四軍挺進蘇北的橋梁。在他的領導下,至1940年底,蘇南新四軍主力和地方武裝及不脫產的自衛隊等發展到20多萬人,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和日偽軍對蘇南抗日根據地的夾擊,為堅持敵后斗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久,陳毅率新四軍主力過江進入江北敵后,而鄧振詢仍留守江南主持工作,與羅忠毅、廖海濤三人組成江南黨、政、軍委員會,他任書記。在這期間,他組織頒布了《為堅持江南敵后抗戰之綱領》,提出了“堅持江南抗日戰爭,驅除日寇出江南,驅除日寇出中國”,“結束一黨專政與腐敗的官僚統治,實行敵后抗日民主政權”,“發展抗戰經濟,改善民生,破壞敵偽一切經濟”等項主張,號召“全江南人民本此方針,團結一致共同奮斗。”這一綱領的頒布,對於發展和鞏固蘇南抗日根據地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1941年8月,鄧振詢隨新四軍第十八旅主力渡過長江進入蘇中地區工作。1942年2月,他在阜寧單家巷參加了劉少奇主持召開的華中局擴大會議,在會上做了《關於蘇南工作的報告》,全面介紹了蘇南地區的各項工作,受到與會同志的好評。1942年8月,他被調入華中局黨校學習。學習結束后,先任華中局民運部長,是年底,轉任中共蘇皖區委書記。
1943年3月,鄧振詢在溧水縣的蔣家小學主持召開了蘇南各縣縣長聯席會議,總結兩年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工作,討論和制定了今后政府工作任務,通過了《蘇南施政綱領》。會議選舉江渭清、鄧振詢、李堅真等15人為行政委員,成立了蘇南行政公署,由江渭清任主任、鄧振詢任副主任。這期間他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恢復黨的組織和抗日武裝,開展群眾運動,使蘇南抗日民主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1943年4月,國民黨以第三十二集團軍副司令陶廣為總指揮,調集了13個團的兵力向駐溧水、溧陽的新四軍部隊發起進攻。江渭清、鄧振詢等率領蘇南軍民奮起自衛反擊,在曹山、葦蓬山一線將敵軍擊退。6月中旬,國民黨軍隊向新四軍發動第二次進攻。為保存力量,新四軍主力全部撤出溧水地區,鄧振詢隨新四軍四十六團轉移到橫山地區活動。8月3日,部隊宿營於江寧馮潭庄。黃昏時分因遇敵情而轉移。到達秦淮河高橋渡口時,鄧振詢讓部隊先渡河,他在岸邊沉著地指揮大家渡河,當他最后一批渡河時,天已黑,船行河中突然翻沉,他不幸落水而光榮殉國,年僅39歲。
鄧振詢犧牲后,同志們在挽聯上寫道:“昔奔革命,今奔革命,中國共產黨功績偉大。生為大眾,死為大眾,蘇南鄧主任精神不死。”這是鄧振詢一生的真實寫照。(高鵬 慶英 撰稿)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