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搶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抗戰電影

吳曉東

2015年07月06日09:2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搶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抗戰電影

《永不消逝的電波》《小兵張嘎》《地道戰》《鐵道游擊隊》……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硝煙滾滾的戰爭場面以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抗戰英雄們,仿佛又回到眼前。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抗戰老電影,經過幾十年的歲月洗禮,今天絕大多數電影都已經畫面斑駁、聲音微顫。作為以老膠片形式存在的文化珍藏,它們還能陪伴我們多少年,在模糊的圖像和不清晰的音效中,現在的年輕一代還能從中感受到當年創作者的激情嗎?

一個龐大的文化搶救工程

2015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10周年。110年來,中國電影創作了數以萬計的作品,其中大量名作在中國藝術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國家民族和時代的象征而永載史冊。但由於自身的物理及化學屬性,膠片拷貝的保存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時間越長,不斷翻拍造成的清晰度遞減就越嚴重,膠片電影的保存和修復成為業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2014年12月,中國電影基金會“中國老電影修復基金”在京啟動,在首批社會捐資修復的《林海雪原》《漁光曲》《永不消逝的電波》《駱駝祥子》和《小兵張嘎》5部經典電影裡,抗戰老電影就佔了兩部。出於不同的老電影情結,小馬奔騰影業有限公司捐資修復了電影《小兵張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則選擇了《永不消逝的電波》。

值得欣慰的是,此次修復不但以數字轉碼的形式使得這些經典的膠片拷貝得以更長時間的妥善保存,還去除了膠片因為老化而出現的變形、閃爍等問題,同時將影片的畫面清晰度、黑白對比度、立體感和聲音效果都做了大幅度提升。

“現存的膠片電影光故事片就有兩三萬部等待修復,這是一個龐大的文化搶救工程。”中國電影基金會副理事長閻曉明說,讓膠片電影通過數字化修復得以永存,這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一個重要手段。拯救老電影,就像拯救文物一樣緊迫。

據了解,我國政府在最近8年的時間裡,已撥款3.7億元完成了近7000部電影的數字轉碼和210部電影的精致修復。上海國際電影節從2011年開始引入民間企業資本,使得電影文化遺產保護這項半公益事業從此多了一個建設平台。但對於浩如煙海又亟待盡快修復的電影膠片來說,這些投入還只是杯水車薪。為此,中國電影基金會發起成立了“中國老電影修復基金”,將募集的資金專項用於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老電影修復工作。“這些都是對年輕人依然有影響力的影片,我們不希望經典隨著歷史而被遺忘。”認捐者表示,捐資修復老片,是向經典電影致敬。

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拯救行動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桃李劫》《風雲兒女》《十字街頭》《鬆花江上》《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裡路雲和月》等影片為代表的第一批抗戰題材作品,把戰爭作為背景,通過戰爭陰影給民眾生活帶來的苦難,呼喚更多的民眾參加到抗日救國當中去,到五六十年代,《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等用飽滿的創作激情和傳奇色彩抒寫英雄主義情結,讓人至今難忘。在中國100年電影史上,“抗日題材”作品持續創作有70余年,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情節、熟悉的台詞、熟悉的音樂,一大批蘊含較高歷史、人文價值的經典之作深深影響了幾代人。

《小兵張嘎》拍攝於1961年,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一身“嘎氣”,倔頭犟腦卻又聰慧勇敢。張嘎及片中其他幾個純朴兒童的形象,影響了幾代觀眾。而1958年上映的《永不消逝的電波》,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把熱播劇《潛伏》的故事講完了:1939年,正是抗戰最艱苦的時期,黨中央為加強上海的地下電台工作,派電台政委李俠從延安來到上海,與黨員女工何蘭芬假扮夫妻,開展工作。在艱苦的工作中,李俠與何蘭芬之間產生了愛情……在各種反特題材層出不窮的今天,這部電影仍被網友稱為“永遠的經典”。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高清數字格式已經成為電影的主要存儲介質,膠片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然而,這些記錄著中國歷史的老電影,眼下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脫胎換骨”。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復操作間裡,被歲月侵蝕的電影膠片層層疊放著,膠片上的劃痕、斑點清晰可見。中國電影資料館技術部工程師王崢和同事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時間賽跑,“拯救”這些破損的膠片。

中國電影資料館存有1922年以來的3萬多部國產電影,拷貝素材超過60萬本,但一些珍貴的影片,尤其是早期影片,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老化、霉變、收縮、開裂、粘連、污染、脫色和丟幀等諸多問題,同時反復放映也會造成畫面劃痕、閃爍、丟幀等損傷,如不及時進行修復,將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相比之下,現在從事老電影修復工作的人才卻非常稀缺。

早在2006年底,中國電影資料館就牽頭啟動了“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項目,在中國內地率先開始了發現、收集、拯救、保存中國膠片電影的工作,中國電影的系統化、大規模修復事業就此起步。

一種文化保護傳承的信仰

“修復一部膠片電影通常需要十幾萬美元甚至數百萬美元的費用。面對數量巨大的亟須修復的老電影和所需資金,美國、俄羅斯、法國、意大利、印度、韓國等電影大國往往採用政府和民間力量共同投入的辦法。”閻曉明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主持的電影修復基金會,每年都會為一些老片的歸檔和修復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力求在全世界電影范圍內保護修復各種經典電影。

“修復經典老電影是從無情的時間手中拯救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王崢說,從素材整理、素材清潔、素材數字化掃描,到數字中間片顏色校正、數字中間片修復、聲音掃描及數字修復、影片聲畫合成、影片輸出,老電影的修復十分復雜煩瑣。一位熟練的技術人員一天最多完成200幀的畫面修復,而一部90分鐘的影片大約有13萬幀畫面,要一幀一幀地精細修復需要一個團隊花費半年的時間。“我們不僅要在技術上進行修復,還要盡可能還原影片的歷史感。”王崢說。

近年來,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老電影修復,更傾向於根據受損程度和內容重要性來選擇需要優先修復的電影。目前他們已經完成了近7000部電影的數字化修復和300多部精致修復,這其中就包括《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兵張嘎》《雞毛信》等抗戰經典電影。這些修復好的影片有的曾被帶到海外電影節參展,有的則在鄉鎮和農村定期放映,但多數還是在中國電影資料館以數據流磁帶為載體進行永久保存,避免日后再次受損。

老電影的修復目前已成為一個世界性課題,歐美很多國家都很重視老電影的修復,不過做法各不相同。但共同的是,修復膠片電影、保護文化產品,不但是世界著名人士從事的重要公益事業,更被視為重視文化傳承的人類文化精神的體現。“中國老電影的長久生存仍需要集合社會力量,例如通過票房收入,產生更多價值,從而吸納長久保護的資金。”在閻曉明看來,老電影修復不僅僅是屬於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公益范疇,他的願望也不再是簡單的修復,而是修復后達到完全可以拿到數字影院去播放的4k(目前分辨率最高的電影)效果,讓下一代觀眾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欣賞這些整修一新的經典老電影。

(作者為《中國青年報》記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