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祖父得到中共的抗日嘉獎令

李麗文

2015年07月07日09:22   來源:黨建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爭取下,越來越多的工商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其他中間勢力在政治上日益向黨靠攏。開明士紳是抗日統一戰線中間勢力的代表,在抗戰過程中,與中國共產黨有著緊密的合作,並且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的祖父就是這樣一位開明士紳。

祖父李蘭森,字惠符,1888年出生於河北省遷安縣三李庄,1954年病故,享年72歲。祖父一生的經歷,可以說是既曲折坎坷,又多彩多姿。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聆聽了父親的口述,並查閱大量文史資料和父親的家史手稿,在此基礎上整理此文,以紀念我的祖父李惠符先生。國難當頭,祖父堅守民族氣節,擁護黨的抗日統一戰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戰這場關系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

參與冀東暴動,安置抗日隊伍,因“染”紅色被迫離鄉

從盧溝橋事變開始,“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1938年7月,在中共河北省委領導下,冀東地區爆發了20萬人參加的抗日大暴動。規模宏大,聲勢洶涌,廣大人民群眾歡欣鼓舞,衷心擁護。而與日偽合作,一向反共的眾多士紳紛紛逃之夭夭,遠走平、津、唐。有的成為日偽合作的座上客﹔有的則偽裝成普通百姓躲藏起來。當時,延安向冀東派來了抗日武裝——八路軍鄧宋支隊,和以姜天民為縣長的抗日民主政府。深明大義的祖父,挺身而出,以士紳代表身份與城鄉民眾一起列隊,把軍政人員歡迎到城內,並立即和各界代表一起安排好住宿、糧食、副食供應。之后,祖父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參與宣傳、教育、培訓群眾的工作中,夜以繼日地為抗日救亡忙碌。直到三個月后,鄧宋支隊、抗日民主政府和暴動武裝,根據中央指示從冀東撤到平西整訓,撤離了遷安。這段歷時雖短,但祖父認為是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日子。

抗日部隊和政府撤離前,首長曾接見祖父,向他暗示,抗日軍政撤離后,形勢將很險惡,要“注意隱蔽,保護安全”。果然不出首長所料,為時不久,日偽即重佔遷安,逃竄至平、津的士紳也紛紛回來,繼續充當日偽鷹犬,與日偽合作。而祖父由於“染”了紅色,難以在遷安立足,不得不躲到北平,在開旅館的族侄李樹滋家暫住。因李是北平道德會會員,經他引薦,祖父在北平道德會以講《四書》、《五經》來維持生計。隱姓埋名三年,總算活了過來。

摯友相約返鄉,以道德會為掩護,為抗日救亡做地下工作

1941年,祖父在患難之交、摯友王曉嵐的幫助下,結束在北平的隱居生活,重返遷安,參與地下抗日工作。

王曉嵐1890年出生於遷安縣尚武村一個富農家庭。幼年讀過私塾,青年時為人正直俠義,好交朋友,在區、鄉曾當過警察巡官、民團副總。1938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發動冀東抗日大暴動,心存愛國、抗日之志的王曉嵐率領手下的民團、巡警及持槍青年500多人舉行暴動,並經八路軍鄧宋支隊授予“遷安抗日游擊隊第一支隊”番號。之后,這支隊伍為攻取和保衛遷安、長城,幾次與日偽軍激戰,給敵以重創。1938年10月,抗日武裝奉命撤往平西整訓,王曉嵐因病離隊。他帶著新的戰斗使命,上了豐潤縣腰帶山當了“道士”,以腰帶山為聯絡點,以“道士”為掩護,在軍區聯絡部領導下,在冀東一帶開展上層統一戰線工作。1941年王曉嵐與隱居北平的祖父取得了聯系,經十二軍分區指示,祖父由北平道德會轉到遷安分會當名譽會長,並以此身份為掩護,從事地下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夏,根據地下黨組織決定,在遷安道德會內部建立地下交通站,由軍區聯絡員王曉嵐直接領導,祖父參與工作。此間,祖父曾出面將我方被捕人員韓少奎保釋營救出獄,並安置在道德會任文書,實際上是以公開身份為掩護,收集敵情,傳送情報、瓦解敵偽,直至1945年8月日寇投降。這個交通站和韓少奎本人,為我黨我軍做了大量有益的情報工作。

祖父還以道德會為掩護,為我方存放、傳送和散發宣傳品。最危險的一次是1945年夏,我軍圍攻日偽盤踞的遷安縣城,地下黨組織通知祖父暗中出城,向遷盧抗日聯合縣縣長李煥章匯報日偽新動向,並帶回一疊軍分區印制的宣傳材料。可能是消息走漏,當晚偽縣府出動約200名軍警、憲兵,包圍了道德會,實行檢查、搜索。我母親生前也曾提及過此事。當時她去為祖父送飯,進院后,看到房上架著機槍,軍警、憲兵荷槍實彈,戒備森嚴,狼狗吐著舌頭,非常嚇人。20多歲的母親見到這種場面,嚇得渾身發抖,而祖父卻平靜地說,“沒事,趕快回家”。值得慶幸的是,由於事先已將宣傳品埋藏在灶膛內,敵無所獲,祖父和道德會人員才逃過一劫。

利用特殊身份和威望,營救被捕抗日人士,為保護我黨我軍干部、群眾作出了較大貢獻

1938年至1945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也是戰爭最為艱難、殘酷的時期。在1942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四年半內,祖父營救我方被日偽抓捕的干部、戰士和革命群眾達80余人。

其中,載入《遷安政協文史資料》一書中有:祖父曾營救過冀東軍區軍工干部馬德祥、張秀清等4人﹔遷、遵、興聯合縣一區宣委谷顯福﹔灤河北軍供辦事員李百發﹔高各庄民兵連長高學及村干部10余人﹔三李庄中心村黨總支書記李文堂、黨員高玉坤、岳雲鵬及村民20多人。

祖父還曾掩護被日偽討伐隊圍困的我方黨、政、軍干部突圍、脫險。其中有遷盧撫昌聯合縣縣委組織部長張文浩、區委干部蘇德中、羅玉良。

1945年6月,我十二軍分區部隊圍困遷安縣城,久攻不下,時任偽警備隊中隊長的白永成,是我地下黨負責人,他與守衛縣城四門的八名小隊長商定起義,和十二軍分區裡應外合,解放遷安縣城。不幸機密泄露,白永成等九人被捕入獄。對此,軍分區做出決定:“要不惜任何代價,營救被捕的起義同志”。軍分區政委徐志和縣委書記陳光,指派軍區聯絡員王曉嵐派人把祖父請到當時我方所屬游擊區胡各庄,當面布置營救任務。祖父胸懷正義,冒著生命危險,先后找到偽警備大隊長湯鵬舉、偽縣長繆繼珊,曉以民族大義,講清目前形勢,勸說他們不把人送交日本憲兵隊,不傷害起義人員,救人即是救己,乃為上策等。經過父親耐心奔走勸說,終於保住了起義人員的生命。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天,9名起義人員全部獲得釋放。

1942年,為了增加稅收,擴充財力,支援抗戰,抗日根據地實行統一累進稅。城內商號因稅收增加,有抵觸情緒,這一工作阻力很大,祖父憑借自己的威望,協助抗日政府不斷做各方面的工作,經過試征,終於在1943年秋轉入正式稅收征繳工作,保証了我黨抗戰需要,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真誠抗日受嘉獎,當代表參政議政,抗日貢獻得到我黨我軍肯定

在日寇侵華期間,祖父秉承民族大義,傾盡自己所能,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些工作,本來責無旁貸,卻受到了黨、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贊許。日寇投降后,冀東十二軍區為其頒發一份嘉獎令:“李惠符真誠抗日,迎接反攻,為我黨我軍做了很多工作和一定貢獻,是開明士紳,希我黨、政、軍、民保証其生命財產安全”。這一嘉獎令不僅體現了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也肯定了祖父在抗日救亡中做的工作和貢獻。1947年,遷安縣召開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祖父以開明士紳身份被選為代表,並任常務副主席,還被選為河北省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特邀代表。他政治熱情很高,每次開會都准時出席,以認真負責的態度積極參政議政。

歷史豈能忘卻,往事並不如煙。今天我們緬懷先輩,一定要銘記歷史、珍視和平。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我們的微薄之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我家的抗戰故事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