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我們萬眾一心,前進!前進!

2015年07月07日09:0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我們萬眾一心,前進!前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每當《義勇軍進行曲》那鏗鏘旋律響起,每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血脈賁張。在那個抗日救亡的時代,歌聲傳導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國大地上,在隆隆炮火中,凝聚起萬眾一心。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當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回答為什麼採用這首歌為國歌時,用了個簡潔的說法: “《義勇軍進行曲》是十余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斗爭中最流行的歌曲。” 今天的人們未必知道,國歌曾是中國大地上最流行的歌曲。

《義勇軍進行曲》原是1935年出品的抗日題材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聶耳主動請纓為主題歌譜曲,蘇聯作曲家阿龍·阿甫夏洛莫夫為歌曲配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的主題曲一露面就引起震動。此后,主題歌影響力更遠超電影。“史料証明,至少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義勇軍進行曲》就已全面流行”,南京市方志辦抗戰史研究者胡卓然說。

《新華日報》首任採訪部主任、著名報人陸詒之子陸良年向記者展示的多份《新華日報》,記錄了這些依舊帶著溫度的歷史:

1938年2月20日,陸詒和傷愈的士兵同車回信陽前線,士兵們就在唱這首歌:“他們拔直了喉嚨,以宏大的嗓音,唱《五月的鮮花》《義勇軍進行曲》等救亡歌曲。問他們從何處學會的?都說是在醫院時學生們教會他們的。”

《義勇軍進行曲》以簡潔而極具號召力的歌詞,以大調式1、3、5三個無比堅定的主音貫穿始終,鏗鏘有力的節奏,每個音符都穩、准、狠地敲擊著國人的心臟,共振著血熱的脈搏,吹響了戰斗的號角!

1939年,著名音樂家李抱忱受政府委托編輯英文版《中國抗戰歌曲集》,歌集中說到《義勇軍進行曲》:“這激動人心的‘痛苦和憤怒的吶喊’像大火席卷全國,現在仍然是中國最流行的抗戰歌曲。”

1940年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紐約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當時盟國輿論中,《義勇軍進行曲》代表了中國抗戰最強音。二戰結束之際,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也當然在列。

保衛家鄉!保衛全中國!

“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救亡運動迅速興起。共產黨領導的左翼音樂團體及音樂人以空前熱情投入音樂創作。音樂史上,1931-1937年間的抗戰歌曲被稱為“救亡派”,旨在喚醒民族斗志。隨著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歌曲內容從控訴日軍暴行、泣歌家鄉淪陷到鼓舞抗戰士氣等越來越豐富。冼星海毫無疑問是其中的創作巨擘。

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在杭州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說,父親於1937年10月3日到了當時的抗戰中心武漢,在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他以強烈的愛國熱情組織了大量救亡歌詠隊,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教授抗日歌曲。

1938年9月,冼星海夫婦接到延安魯藝全體師生的邀請電報。與此同時,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也來到延安。途中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光未然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冼星海聽后靈感迸發。冼妮娜形容父親“三分鐘一曲,五分鐘一歌”,六天六夜,病中的冼星海完成了巨作《黃河大合唱》的作曲,那一天是1939年3月31日。光未然目睹的華北抗戰的悲壯,化作了冼星海筆端的黃河怒吼。

5月11日,魯藝建院一周年,毛澤東和許多中央領導同志觀看首演。“把主席給高興的,連說三聲好,把手舉到頭上鼓掌,非常興奮。”冼妮娜說。

《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礡,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端起了土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重溫熟悉的歌詞,依舊有風雨大至之感,冼妮娜說:“歌為心聲,唱了就有力氣,保衛家鄉的豪情油然而生!”

《黃河大合唱》很快從魯藝傳遍抗日根據地、傳遍了全中國。后來宋慶齡親筆題詞贈送樂譜給加拿大多倫多瑪希音樂廳,1949年聯合國成立時,《黃河頌》也被保羅·羅伯遜用英語唱響。

抗日心聲不分黨派階層

豐子愷曾說:抗戰以來,文藝中最勇猛前進的,就是音樂。

黃自1931年創作的《抗敵歌》被認為是第一首抗戰歌曲,現今仍是大陸音樂院校教學曲目,台灣某些影視作品中也以此為配樂。作曲家任光稍晚創作了同名歌曲,也流行於大江南北。據文藝研究者王軍學介紹,這首歌1934年用於電影《空谷蘭》末尾,“是部描寫小女子情感的影片,相當於瓊瑤片,居然也有抗戰插曲,民族危亡到了何等地步。”

從《鬆花江上》到《怒吼吧!珠江》,從《歌唱二小放牛郎》到《黃河大合唱》,從《畢業歌》到《救國軍歌》,抗戰歌曲裡有中國每個地理坐標、每個年齡階層。“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大家也都愛唱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

國軍將領孫立人的老部下李雲龍曾回憶道,國內慰問的文藝團體到印度密支那慰問遠征軍時排演了《八路軍進行曲》,孫立人聽了特別喜歡“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就讓新一軍軍中教唱。

好歌不分黨派階層。1937年南京淪陷前半個月,凱豐作詞、呂驥作曲的《保衛南京》在延安問世:“我們的首都,正在危急中,同胞們,快快動員起來,武裝起來,保衛南京!實現全面的抗戰,全民族的抗戰!”胡卓然表示,詞作者凱豐時任中宣部長,是中共杰出的理論宣傳家,曲作者呂驥是第一個到延安的專業音樂家。兩人遠在延安,卻聯手創作這首歌,不僅顯示中共關注前線局勢,同時承認南京是首都,表現出了捐棄前嫌、號召全民族抗戰、共赴國難的統一戰線精神。

桂林抗日犧牲的國軍131師師長闞維雍之子闞培桐,多年來從各方收集整理了3621首抗戰歌曲,編成《救亡之聲》一書,這是目前已知收錄抗戰歌曲最多的書籍。翻閱此書,作品作者涵蓋眾多文人、學者、將軍、政治家:胡適、劉半農、聞一多、葉聖陶、趙元任、艾青、鄧拓、豐子愷、賀敬之、老舍、陽翰笙、白崇禧、陳毅、陳立夫、馮玉祥、何香凝、楊靖宇、於右任,當然也少不了田漢、聶耳、冼星海……

抗戰炮火中,不同黨派、階層凝聚起了同一個的旋律:救亡之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