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佔山海關后,日軍士兵站在南城牆豁口。(本報資料照片)
城破時間:1933年1月3日 城破位置:榆關(今山海關)南門
編者按 今天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78周年紀念日。78年前的今天,炮聲震動宛平城,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們不僅要牢記歷史、紀念勝利,更要勿忘國恥、圓夢中華。
一座城池的命運,一定程度上也象征著一個國家的命運。抗戰初期,我省許多城池被日軍攻破,為記錄這些城池之殤,近日,本報派出記者小分隊,找尋抗戰時期我省一座座城池被攻破的地方,從城破處感受抗日軍民的家國情懷和燕趙兒女的犧牲抗爭。本報系列報道“慷慨燕趙·城破之殤”今日推出,敬請關注。
迥異於如今游人如織、寧靜祥和的旅游盛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古城山海關,陰霾連天、戰雲密布。
山海關,依燕山,襟渤海,雄關聳峙,扼而塞之。“九一八”后,日軍就把偽滿洲國的邊界推到了山海關。由於此地是連接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地,也是關內援助東北義勇軍的主要通道,所以日軍不斷制造事端意欲挑起戰爭奪取山海關。
1933年1月1日,駐山海關日軍制造手榴彈爆炸事件,借機向城內開炮,震驚中外的榆關(今山海關)抗戰由此爆發。
“這就是當年日軍炮轟榆關南門時留下的痕跡!”近日,我們來到山海關,尋訪當年抗日勇士浴血奮戰的故事。從南門外往東,直行至山海關南水門處,原山海關文保所所長郭澤民指著上方一處大約三平方米大小的凹陷處說,炮轟處四周遍布的直徑一兩厘米大小的坑則是彈痕。在位於山海關東南角的靖邊樓(原魁星樓)西側城牆處,彈痕更加密集,可見當時戰斗十分激烈。
坐落在山海關關城南路的山海關百貨大樓當年是一排民房,山海關區政協委員工作室主任李文告訴我們,1933年1月2日5時,日本守備隊中尉兒玉派人在這些民房及南關太平寺澡堂樓頂,架起機關槍和平射炮,向城內瞄准。他自己帶著數名士兵架梯子攀登南門城牆,爬到中間時向城牆上投擲手榴彈,炸傷4名中國士兵,忍無可忍的中國守軍用手榴彈還擊,兒玉當場斃命。
無論在兵力上還是武器裝備上,這都是一場相差懸殊的戰斗。在1933年8月出版的《榆關抗戰史》一書中,記者看到,當時日軍調動兵力3000人,出動飛機8架、軍艦2艘、鐵甲車3列、坦克20輛、野戰炮40門進攻山海關。而當時榆關城內隻有東北軍第九旅626團2000多人。從山海關東南角樓,經南門,至西南水門,是日軍重點進攻地帶,626團第一營在此駐守,配備的是重迫擊炮2門、迫擊炮2門、平射炮2門、機關槍4挺。
“人們常形容山海關‘重關稱第一,扼險倚雄邊’。當時的山海關卻已無險可恃。”秦皇島市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李淑萍說,當時日本駐屯軍司令部設在城南4裡許的四炮台,南海海面(山海關南老龍頭處)和秦皇島海面有軍艦停泊,在榆關東方和東北方即威遠城至吳家嶺一線高地,設有炮兵陣地,可以居高臨下地控制榆關。
在1月2日戰士們苦戰兩小時打退日軍第一次大規模進攻后,3日9時,日軍南海海面魚雷艦2艘,日機7架,威遠城、饅頭山一帶的攻城重炮,齊向城內轟擊,持續約一個小時,全城籠罩在濃煙烈火中。抱著必死的決心,守城戰士們與日軍展開了血戰。
如今站在靖邊樓西側三米外的樓台眺望,頓感涼風習習,直入眼帘的是美景如畫的蓮花湖公園。“我們吹風賞景的地方,當年正是守城戰士們奮勇抗戰的陣地。”郭澤民說,此處城牆被炮火轟開一個大豁口。626團一營二連在豁口兩側埋伏了大刀隊,斬殺了20多個從豁口處沖入的日本兵。日軍炮火猛攻,戰士們頑強抵抗,直至全部犧牲。守衛東門的第一連趕緊向東南角發起反攻,用刺刀、大刀與敵展開肉搏,但最終寡不敵眾,東南角陣地淪於敵手。
位於山海關南門的望洋樓也被炮火轟毀,僅存梁架。日軍集中坦克不斷猛攻南門,步兵在飛機、重炮掩護下,在南城全線攀牆而上。守軍寧死不降,紛紛從城牆上跳下,斷股折臂,淒慘壯烈。“我安某一日在山海關,日本人一日不能過去。日本人要過,隻有在我的尸體上踏過。”一營營長安德馨率領余部和日軍展開激烈巷戰,直至英勇陣亡。
此時,山海關北門、西門也相繼失守。586名守軍在與日寇的殊死搏斗中,壯烈殉國。山海關居民死傷近4000人,毀於炮火的房屋500間以上。
榆關失陷后,日軍進城大肆屠殺,城內尸橫遍地,不可計數。為防止發生瘟疫,日軍滅絕人性地把奄奄一息的傷兵或群眾,當作死人一起掩埋。榆關及附近農村的六七萬居民,淪為難民,紛紛涌到了秦皇島……
“榆關抗戰雖以中國軍隊悲壯失敗收場,但它打響了長城抗戰的第一槍,揭開了華北抗戰的序幕。”李淑萍介紹,同年1月7日中共中央通過了《中央關於日本帝國主義進攻華北的決議》,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1月17日發表了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宣言,進一步擴大了中共關於統一戰線方針的影響。
時光荏苒,英雄雖逝,精神不滅。在山海關望洋樓內的榆關抗戰陳列室內,一張張抗戰老照片,一件件抗戰實物,再現了戰士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舉。
“銘記歷史,離不開那些喚起記憶的遺址。那些被轟毀的城樓先后重建后,已很少能找到當初抗戰的痕跡。能不能在城破處設置一些圖片標識或紀念銘牌,既可以緬懷抗戰英烈,也可以讓后人銘記那段歷史?”採訪中,今年60歲的老山海關人劉學勤說出了他的願望。(記者 吳永哲 葉娟娟)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