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軍出三晉  亮劍華北

丁喜

2015年07月07日11:26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軍出三晉 亮劍華北

  1942年,雄偉的八路軍步兵陣容。 (沙飛攝)

  1940年百團大戰后,民兵在太行山拆除日軍防御工事。 (徐肖冰攝)

  1937年9月15日,八路軍總部東渡黃河。圖為朱德(左三)、任弼時(左二)、左權(左一)、鄧小平(左四)等在渡船上。

  1943年,八路軍伏擊敵人自行車隊。 (流螢攝於定安公路旁)

  雲陽改編后在黃河岸邊准備東渡的八路軍將士。 (本版圖片均為省地方志辦提供)

  初試鋒芒——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中旬,由平綏路東段向西南進攻的日軍坂垣征四郎所部第五師團,在由大同向南進攻的察哈爾派遣兵團的配合下,迅速向內長城線逼近,企圖突破平型關要隘,殲滅第二戰區部隊,從右翼配合華北方面軍主力在平漢路的作戰。第二戰區決心集中四個師和兩個旅的兵力,殲滅平型關之敵。
  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戰役中,共擊斃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千余人,擊毀汽車百余輛,馬車兩百余輛,繳獲步槍千余支、機槍二十余挺、炮一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全民團結——抗戰的基石
  太原失守后,華北地區的正面戰場作戰基本結束。針對這一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意識到:堅持敵后抗戰,開辟敵后戰場,不僅使敵人不能穩定地保持其佔領地區,而且是對正面戰場的有力配合。但是,在敵后地區作戰是很艱難的,因為它是脫離自己的后方的作戰,而作戰的形式主要是游擊戰。要在敵后開展並堅持持久廣泛的游擊戰爭,就必須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作為保存、發展自己和消滅敵人的戰略基地。要建立根據地,就必須有軍隊,有政權,有共產黨的組織,有廣大群眾的支持。這是各根據地建立的共同的基本條件。地形條件一般是以山地為支點,逐步向平原發展。八路軍、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分兵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后游擊戰爭,八路軍各師主力分別在晉察冀、晉東南、晉西北和晉西南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實現了在山西的戰略展開﹔1938年4月后,八路軍實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東、冀熱邊和綏遠等華北廣大敵后區域發展游擊戰爭,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
  面對戰爭轉向長期化的形勢,日軍為了恢復和確保佔領地區的治安,把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作為進攻的主要對象。
  為了堅持敵后持久抗戰,發展和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軍委根據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決定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和華北、華中敵后的新形勢,決定: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挺進山東,一二〇師主力進入冀中,一二九師主力進入冀南、冀魯豫等平原地區,幫助和配合地方黨組織,放手發動群眾,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大力發展人民抗日力量,擴大和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
  赫赫軍威——百團大戰
  1940年夏,日本乘德國軍隊在歐洲迅速推進,英、美無力東顧的機會,一面加緊誘迫國民政府投降,一面加強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企圖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除去南進的后顧之憂。為了粉碎日軍的圖謀,打破“囚籠政策”,克服國民政府對日妥協投降的危險,華北八路軍(不含山東)所屬部隊乘青紗帳和雨季,對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作戰。隨著戰役的展開,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百余團約二十余萬人,故稱“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共進行大小戰斗一千八百余次,斃傷日軍兩萬余人、偽軍五千余人,俘日軍兩百八十一人、偽軍一萬八千余人,日軍投降四十七人,偽軍反正一千八百余人﹔破壞鐵路四百七十多公裡,公路一千五百多公裡,橋梁、隧洞和火車站二百六十多處,摧毀大量敵堡和據點﹔繳獲各種炮五十三門,各種槍五千九百余支和一批軍用物資。
  長期在抗戰前線的彭德懷等將領直接指揮的百團大戰,打出了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它使全國人民看到,八路軍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不僅發展壯大起來,而且能夠給敵人以強有力的打擊。這次戰役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以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從戰爭全局看,百團大戰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它牽制了日軍的兵力,推遲了日軍“南進”的時間,並對支持正面戰場作戰,遏制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的作用。日軍在遭受打擊后,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並由華中抽調兵力,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實施“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
  萬重圍困——誓死不屈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從1941年起,敵后戰場的狀況也發生了變化。日軍用很大的力量在其佔領區進行所謂“治安建設”,將共產黨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武裝作為主要的進攻對象,企圖在一定期限內通過反復的“掃蕩”、“清鄉”加以消滅。1941至1942年,日軍在華北連續五次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至萬人的,達一百三十二次之多﹔萬人以上至七萬人的二十七次。
  面對日偽軍的殘酷“掃蕩”和蠶食,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人民沒有被難倒。敵后軍民展開了艱苦的反“掃蕩”、反蠶食斗爭。在敵后軍民艱苦抗戰中,涌現出成千上萬的民族英雄。1941年9月25日,八路軍戰士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葛振林在敵“掃蕩”時,為了掩護黨政領導機關和群眾的轉移,主動把敵人吸引到懸崖絕壁,據險抵抗。在打完最后一粒子彈后,他們毅然跳崖,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駐遼縣的八路軍總部遭到敵人合圍的緊急情況下,不顧個人安危指揮部隊突圍,不幸中彈,壯烈殉國。這些英雄人物獻身於民族獨立自由事業,表現出中華兒女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
  小試牛刀——解放區的局部反攻
  1943至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共領導的敵后解放區戰場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戰,從1943年起開始逐步扭轉困難局面,在一些地區還開始了對日偽軍的攻勢作戰。
  1944年,中共中央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和中日戰爭形勢的變化,確定斗爭方針是:繼續團結國民黨共同抗日,集中力量打擊日偽軍,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
  1944年,中共領導的敵后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到1945年春,全國已有十八個解放區,即陝甘寧區、晉察冀區、晉冀豫區、冀魯豫區、晉綏區、山東區、蘇北區、蘇中區、蘇浙皖區、淮北區、淮南區、皖江區、浙東區、河南區、鄂豫皖區、湘鄂區、東江區、瓊崖區,總面積約九十五萬平方公裡,人口近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發展到九十一萬人,民兵兩百二十萬人。
  不斷擴大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已經形成對日軍佔領的許多中心城市和交通線的包圍。共產黨領導的敵后軍民的局部反攻,不僅在戰略上有力地策應了國民黨正面戰場和英、美盟軍的對日作戰,同時也為對日全面反攻、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准備了重要的條件。
  中共七大前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繼續向著勝利的方向發展。1945年上半年,蘇、美、英盟軍在歐洲戰場取得徹底戰勝德國法西斯的偉大勝利。
  在中國的解放區戰場上,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武裝力量根據中共中央“削弱日偽,發展我軍,縮小敵佔區,擴大解放區”的方針,從1945年5月開始,對日偽軍發動了大規模的夏季攻勢。經過夏季攻勢,對敵佔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包圍越來越緊,打通了許多解放區的聯系,取得了作戰中的主動地位,並開始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同時,解放區軍民積極開展生產、練兵等項工作,為全面反攻准備條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