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渺
“三天不打鬼子,手就發痒。”這是90歲的抗日老兵邢榮善對七十多年前抗戰生涯的總體印象。6月26日,記者來到抗戰老兵邢榮善的家中,聽他講述戰火紛飛的抗戰經歷。
1944年5月,日軍想佔領清豐縣並實施搶糧的企圖,為了保衛群眾麥收、打擊敵人並粉碎其搶糧計劃,第八軍分區七團毅然發動了清豐戰斗,擊斃了7名日軍顧問和數百名偽軍官兵,使敵人遭受了沉重打擊。清豐戰斗使冀南道的偽軍保安隊從此一蹶不振。邢榮善就是這場戰斗中的一名士兵,那一年他19歲。
邢榮善,河南滑縣人,在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參加過河南的開封、清豐、南樂、滑縣、輝縣等戰斗。因年輕時軍旅生涯的磨煉,邢老的身子骨還算硬朗。憶起七十多年前的抗戰經歷,老爺子仿佛又回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容光重新煥發。
那是參軍的第二年,一直想和鬼子過招的刑善榮終於等到了機會。有一天,日軍到清豐縣的一個村庄槍糧食,我軍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村庄靠近,借著高粱地的掩護,向村庄搜索前進。在村外,終於發現了敵情,隻見十幾杆槍挂在路邊的樹上,隻留下幾個日軍看守。根據偵查結果,其余日軍已徒手進村搶糧。“我們看這是個大好機會,就向敵人扔手榴彈,將看槍的日軍全部炸死,戰友們背著槍滿載而歸。”回憶起當年戰事,邢老把深陷在沙發裡的身體,微微向前挪了一下,把腰杆直起來,臉上溢滿了自豪的笑容。
邢老又講述起另一段令他驕傲的經歷:當時,日軍每到一處都會修建個炮樓,來鎮壓老百姓。清豐戰斗中,他和戰友裝扮成群眾去炸鬼子的一個炮樓。途中為躲避敵人,他們分散行動。等安全時再聚集起來,一步一步挪近炮樓,並埋伏下來。“天黑后,我們猛地向炮樓裡扔手榴彈,最后七八個日本兵和炮樓全完蛋了。”邢老一邊用雙手比劃著,一邊呵呵地笑了。
邢老繼續講述,笑容慢慢褪去。他說,這些打鬼子的經歷,現在聽起來很過癮,但戰場上,隨時都有挨槍子的可能。“當時武器裝備簡陋,遇到敵人的重火力,我們就想法隱蔽,在敵人火力間隙裡伺機投手榴彈。”在一次戰斗中,他的鋼盔帽被敵人子彈打掉了,上衣邊也被打開了洞,“還算命大,沒大礙!一個比我小兩歲的堂弟,被敵人的子彈打中腹部,流血過多,當場就犧牲了。”
很多士兵平日交流很少,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但一上戰場就會相互幫助,相互保護,都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說著,邢老翻開相冊給記者看:“這個是我們的指導員,這個是我的好戰友,后面的這個是連長……可惜都不在世了。”邢老動了動腮幫,神情凝重。
採訪中,邢老不時中斷談話,轉身走向別的房間。坐在旁邊的老伴告訴記者,他年輕時行軍條件艱苦,有時日軍還會切斷糧食供應,整個部隊幾天都吃不上糧食,就隻能吃些野菜、野果來充飢。就從那開始,腸胃落下了病根兒,時不時就犯急性腸胃炎。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一不注意飲食就得跑廁所。
採訪即將結束時,老人特意把客廳牆上的一張黑白照片指給記者看:“那是1969年在北京,我們和毛主席的合影。”老人覺得,那是自己最珍貴的記憶。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