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爽
站在盧溝橋頭,遙想78年前的隆隆槍炮聲,其中可有比它更早發生的沈陽北大營外同樣的槍炮聲?從“九一八”到“七七”,日本的侵略戰車從東北駛向華北,不過6年的時間。可戰爭給人們留下的創傷,在70多年后仍然未能平復,正像宛平城城牆上滿布的彈孔,至今依然清晰可見。
從沈陽到北京
“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夕,我們要從沈陽去北京,去看盧溝橋。
6月27日中午,抵達北京火車站,坐地鐵、倒公交,70分鐘的車程,就到了距離市中心15公裡的豐台區宛平城。
宛平城東門外正在施工,想必是為“七七”事變紀念日做著最后的准備。城門正常開放,城裡一切如常,洋溢出一股溫馨平靜的生活味道。整個小城,隻有一條直通東北的主干道“城內街”,街道兩側的復古建筑,重現著當年宛平城的原貌。
這裡今天已經不叫 “宛平縣”,而叫“宛平城社區”,城裡的居民也早已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了。記者攔住一位60多歲的當地居民,請他講講“七七”事變。他說:“聽我爺爺說,那時候日本兵天天在城外演習,大伙都說,這仗早晚得打起來,城裡的人能跑的基本上都跑了,日本兵進城時,城裡沒剩下多少人了。犧牲最多的,都是當兵的。 ”
位於城中心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沒有開館,從外面望過去,同樣在為迎接“七七”事變紀念日進行著緊張的施工,令很多遠道而來的外地游客大感失望。於是,大家紛紛從東門出城,去看距離城門二三百米的盧溝橋。
盧溝橋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橋,1192年落成。橋上兩側的望柱上雕著許多姿態各異的石獅,共有485個。隨著歲月流轉,真正保留下來的原始石刻已經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后來補充雕刻的,分屬於不同的年代。記者一一辨認著,這些新舊不一的石獅,有哪些是在78年前的炮火中化為齏粉而在后來補充上去的呢?
78年的時間並不太久,在宛平城居民祥和的生活之下,當年的記憶依然清晰,就像城牆上至今明顯可見的彈孔,以及盧溝橋上因炮火而面目模糊的石獅。
從北大營到盧溝橋
1937年7月,槍聲驚醒了盧溝橋的石獅,也打破了宛平城的寧靜。
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以有己方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國軍隊拒絕后,日本軍隊於7月8日凌晨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奮起還擊,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后戰死。日軍最后進入了宛平城,並隨即佔領北平城。這就是后來所稱的“七七”事變,也叫盧溝橋事變。這一天,成為日本侵略者全面侵華的開始,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長達八年全面抗戰的艱難歲月。
東北人來到盧溝橋,總會產生別樣的情緒。因為我們身上,還都扛著更沉重的抗戰記憶,那就是“九一八”。站在盧溝橋上,不由得讓人回望東北,回望1931年9月18日,沈陽,北大營。同樣是一個深夜,同樣是日本兵與中國軍隊的交火。
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是日本侵華戰爭的兩個關鍵性的時間節點。
“九一八”事變后,由於國民黨政府實行的“不抵抗政策”,日軍在數月間就佔領了東北。 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東北人民成了亡國奴。在中國東北的輕易得手,讓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略野心快速膨脹起來,全面侵華的腳步一天天加快。
而東北,也成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軍事基地和物資供應基地。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在東北瘋狂實施資源掠奪和經濟侵略,為發動戰爭進行了充分的物資准備。東北的煤炭、鋼鐵、石油、輕金屬、大豆等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侵略者手中,大量的工礦企業都圍繞著戰爭進行生產,軍事裝備被大批量制造出來。
可以說,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不可避免,但沒有“九一八”事變,日本的侵略戰車也許不會在1937年就駛向宛平城。
從“九一八”抗戰到全民族抗戰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略中國的開始。從那一刻起,反抗隨之而起。
“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號召人民群眾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東北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浪潮。此后,東北愛國民眾紛紛建立起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目的抗日武裝(統稱東北抗日義勇軍),同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英勇斗爭。
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猖狂進攻,加上義勇軍自身力量的薄弱,不到兩年時間,這些隊伍大多被打散了。 1933年9月,中共滿洲省委根據中央的指示,在各地已建立的抗日游擊隊基礎上,組建“東北人民革命軍”,進一步擴大游擊根據地,並將義勇軍余部和反日山林隊等其他抗日武裝也都團結在了一起,繼續進行抗日斗爭。1936年,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部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 14年的東北抗戰,抗日將士始終在與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敵人周旋苦斗,許多優秀指揮員為國捐軀,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王德泰、許亨植等正是他們當中最優秀的代表。
不僅僅有軍事抗戰,同時還有經濟抗戰和文化抗戰,東北的工商界人士、愛國知識分子、教師、作家、媒體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著非凡的反抗斗爭。他們的愛國情懷和反抗精神同樣值得后人銘記。
遼寧社科院東北淪陷史研究室主任張潔這樣評價“九一八”抗戰的歷史地位:“九一八”抗戰打響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對於促進全民族的總抗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東北抗日隊伍在14年的抗日斗爭中消滅了大量的日偽軍,擾亂、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的殖民統治,遲滯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進程。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有力地配合了關內戰場,牽制住了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入關,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整個敵后戰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