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最新發現並整理完成的抗戰時期外灘活動影像畫面7月上旬在上海公布。
7日,記者從上海廣播電視台下屬上海音像資料館獲悉,這批珍貴的紀錄片影像素材已被編入《世界的外灘》紀實短片,於近日舉行的“國際視野中的都市人文遺產研究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首映。
在這批珍貴影像畫面中,1937年8月淞滬抗戰爆發后,炸彈落至外灘,一枚砸穿了當時匯中飯店的屋頂,一枚落在沙遜大廈門前,現場的慘狀及善后處置畫面持續10多秒。隨后是一段罕見的“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上海外灘外白渡橋管制狀況”的影像。這段流暢的畫面顯示,“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后,英美軍隊仍駐守在外白渡橋靠近外灘建筑群一側,即蘇州河南岸。而日本侵略者因佔領了蘇州河北岸及楊浦、虹口一帶,其部隊也旋即在外白渡橋的另一側設立哨卡,對過往各國民眾進行訓誡、盤查等。
這批影像畫面與史料記載一一對應起來。在二戰史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早前已攻佔上海蘇州河北岸的侵華日軍越過外白渡橋,正式佔領外灘,進而導致上海徹底淪陷。
上海音像資料館規劃部主任汪珉分析,外灘自19世紀開埠以來,成為見証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重要歷史地標之一,今天從世界的眼光看這批新發現的影像,可以更直觀地讓人了解侵略者的罪行和戰爭的殘酷。他說:“戰爭的爆發,不僅危及當時中國人和在華各國僑民的生命安危,同時也對當時外灘一大批新建的經典建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據了解,此次上海音像資料館發布的最新抗戰影像畫面,主要來自於該館2014年赴美挖掘的、相關機構收藏並修復的新聞紀錄片素材。經鑒定,這些素材拍攝於1937年10-12月間。
在“國際視野中的都市人文遺產研究與保護”研討會上,來自中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的歷史學者、人文遺產保護專家等對二戰后世界各大城市建筑遺產保護的經驗進行整理,並提出面向未來的保護建議。專家還呼吁,應當更加重視挖掘目前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珍貴歷史影像畫面。(新華網上海7月7日電 記者許曉青、周文其)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