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平
廣西柳州“飛虎隊”遺址——柳州舊機場及城防工事群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卻是大門緊閉,隻在門口用油漆隨意寫著“飛虎隊”幾個大字。遺址A區長滿了雜草和灌木,部分地塊上還種著農作物。舊營房B區僅有的幾棟保持比較完好的建筑,已被改建成餐館。而在重慶,原767處抗戰遺址現存395處,消失372處,佔48.5%。(綜合多家媒體報道)
如果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那麼歷史遺址就是這位老師的化身。站在遺址旁,就能聽到它無言的低吟與教誨,讓人生發無盡的警醒與深思。正因為如此,眾多抗戰遺址的凋敝甚至消失才讓人感到遺憾和痛心。
回望當初,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贊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這一幕幕,匯聚在口口相傳的歷史,集結成代代傳承的文字,更凝結於真實可感的遺址。一處處抗戰遺址就是一個個鮮活的載體,就是一段段往事的凝結。慘烈的戰爭已漸行漸遠,這些遺址,留存了那段血雨腥風的真實記憶﹔歷史的硝煙已隨風而逝,這些遺址,卻讓人切身感受到往昔歲月的崢嶸。
如今,一些抗戰遺址卻在歲月流逝中黯然失色,甚至是在人為侵擾中漸漸損毀。與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庄重相比,這一場景不協調得令人神傷。破壞一處遺址,就多一次對先烈壯舉的輕漫和不敬﹔減少一處遺存,就多一些對民族歷史的割裂與疏離。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抗戰遺址面臨如此境況,表明時下一些人的抗日史觀出現了問題。在他們那裡,幾十年前的抗日戰爭“沒必要總講”﹔抗日遺址隻剩下“旅游景點”的屬性,千方百計開發賺錢,如果看不到所謂的市場價值,就干脆棄之不理,更談不上正常的維修、保護。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歷史責任感的淡化,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不少人開始淡忘戰爭的悲壯,開始回避歷史的沉重,開始以功利化、娛樂化心態看待本應值得敬畏的歷史。長此以往,被遺忘的,將不只是人名、地名、事件,更是一種偉大的精神﹔被消解的,將不只是可歌可泣的歷史,更是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斗志﹔被丟棄的,將不只是一段沉重的過往,更是面向未來所必須的憂患和警醒……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歷史遺址不是普通的景觀,有效保護好、忠實傳承好、合理利用好,可以讓歷史歷歷在目,讓精神代代相傳。據報道,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山西省財政今年劃撥257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28處國、省級及重要市縣級抗戰文物遺存的維修保護和展陳。而本報“抗戰遺址尋訪”系列報道,則讓人們對我省重要抗戰遺址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對抗戰遺址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期待這種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和行動多起來,為我們和后人留住真實、全面的歷史記憶和精神家園。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